Listen

Description

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其德乃普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cháng;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于立法,自己就被禁锢在法律的规范之内,拔不出身子,善于聚拢徒众的人,自己也被聚拢在徒众之中脱不出身,子孙对其祭祀总不间断。

把德修炼到一个人身上,德表现出来的是纯真。修炼到一个家庭,德表现出来的是富余;修炼到一处乡村,德表现出来的是邻里相处和睦久远;修炼到一个国家,德表现出来的是丰饶。修炼到整个天下,德表现出来的则是自由平等。

因此以是否纯真,去观察一个人是否有德,以是否富裕,观察一个家是否有德,以邻里相处是否和睦久远,观察一个乡是否有德,以邦国的经济是否富饶,观察一个邦国是否有德,以天下百姓是否都自由平等,观察天下是否有德。我凭借什么去判断,天下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就是以此为准则。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是国家建立法律之意,"善建者",就是善于立法的人。"不拔",拔不开脚步之意,亦即受法之禁锢不得自由之意,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反对任何对人禁锢的社会形式。"抱",聚拢;"善抱者",就是善于聚拢徒众的人,当老子之世,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是第一个"善抱者",老子对其采取不赞成的态度,老子本人一个徒众也不收。"不脱",脱离不开自身,亦是不得自由之意。"祭祀",一种怀念先人的仪式。"不辍",不间断。我们都知道,儒家特别重视宗族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是否有子孙对祖宗进行祭祀,看成头等大事。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反而把子孙的祭祀看成是一种搅扰,是对安宁的破坏,因此也持反对态度。此章老子是批判法家和儒家的社会观,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儒家强调以礼乐教化治国,都是有为之治,都与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理念格格不入。老子认为∶法家以法制以求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儒家以聚徒讲学以求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都是有为,都是不但禁锢他人,也禁锢自我的愚蠢做法。道之德的理念,是自然无为的理念,主张应该用自然无为去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

在老子的理想之中,以自然无为去修身,那么就会人人都变得纯真,从而消除了人心险诈;以自然无为去齐家,那么家族成员都以纯真无诈对待家,从而家庭也会成为富裕的家庭;以自然无为去与乡邻相处,那么人人都以纯真对人,从而乡邻之间也能和睦久远;以自然无为去治理国家,国家也能兴旺发达;以自然无为去治理天下,天下百姓就都能获得自由平等。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讲德之作用于身、家、乡、国、天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把老子所讲的德修炼到身、家、乡、国、天下之后,身、家、乡、国、天下将会怎么样。老子在这里,是在描绘一幅由自然无为之德作用下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的图画。"",是修炼的意思,使德成为个人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的自觉规范。""的意思,是到。"",是指富余。"",意思为久远。"",是五谷丰登,上古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坏,主要看农业的收成。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是讲如何检验身、家、乡、国、天下是否有德。怎样检验呢?老子提出了标准,那就是以修之身,作为检验身之标准,以修之家,作为检验家之标准,以修之乡,作为检验乡之标准,以修之国,作为检验国之标准,以修之天下,作为检验天下之标准。换句话说就是以纯真富裕、久远的和睦、丰饶和平,作为检验身、家、乡、国、天下是否有德的标准。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含德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