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含德之厚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书接前文,

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思是说啊,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一般。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猛的鸟兽不攻击他。他的筋骨,虽然柔弱,但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的体内元气纯厚。认识淳和的道理,这叫做“常”,知道“常”的,这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支配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强壮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今天,这一章回,主要讲的是,人的最佳状态,当一个人,把无为大道修炼到最高程度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进入到无我和忘我的赤子状态。老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将道德蕴涵十分深厚的人,比喻为赤子。赤子会怎样呢?赤子无我、无为、无欲,他不会去伤害任何事物或人,所以任何事物或人,也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老子言称,毒虫不蜇他、野兽不咬他、恶鸟不攻击他,为什么柔弱可欺的婴儿,却能免遭伤害呢?这是我们心存的疑惑,于是,我们对初生婴儿的特征,做进一步的探讨。

初生的婴儿无知无欲,不知道,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邪恶和矛盾,可以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除了满足本能的需求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他根本没有思想,也没有欲望,前面的章节中,老子论述了真正的富有,就是无欲无求,婴儿的状态,是最富有的状态。

我们成人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只有修炼到,道德深厚的人,才能像赤子一样无欲无求,心无杂念。

在老子看来,婴儿虽然无欲无求,但他并不软弱。看看婴儿的表现吧,他的小手,很柔软,但很有劲,握东西很牢固,即便我们用劲儿,也无法将其分开,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

老子,还就婴儿生殖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他说婴儿啊,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也不知道自己生殖器的功用,但他常常坚挺勃起,一点也不知疲倦。正因为他的无知,所以他才会如此。

我们成人多讲几句话,就会口干舌燥、声音沙哑,而婴儿却不同,他尽管高声长嚎,也不会声音沙哑。这是为什么呢?老子认为,婴儿的生命力是强大的,而他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还处于无为的状态中。

这种状态,虽然并没有强大的表现,却是生命力充沛的标志,是身体里的中和之气充足的象征,老子称其为理想的生存状态。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只有潜心修炼大道,我们才能合乎大道,才能和大道同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趋达到这种最佳的生存状态。

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在赤子阶段,人要成长,这是无法扭转的客观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我们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而唯独,改变不了的,是我们的成长。我们要一天天地长大,要娶妻生子,要面临衰老和痛苦的死亡,我们要踏入社会,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我们也变得世故,甚至狡诈。

虽然我们不情愿,我们渴望纯真,但我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用随大流的生存方式,又加之我们自身的弱点,我们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因此,我们变得骄气、霸气、躁气,而唯独缺少了与生俱来的和气。

老子最后指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我

们知道任何事物啊,发展到顶点,都会跌落到原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老子说事物发展到强壮的阶段,就是因为,它不能遵守赤子的和气之道,不遵守这个道理,就会早早衰亡。老子,将人,作为最有力的证据,人在婴儿时期,什么也不知道,所以他无欲无求,正因为他无欲无求,不对任何事物造成伤害,所以他也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处于绝对的安全中。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私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了。他变得多疑、患得患失,因此各种坏情绪也就不期而至了,痛苦折磨得他,丧失了生活的勇气,过早地衰亡也就成了必然。

再看老子在此章节中,蕴涵的"物极必反"的理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事物强壮到极点,就必然会走向衰亡。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不然就会走向反面。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知者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