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者不言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jiě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闭塞住欲念的孔窍,封锁住欲念的门户。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这一章,老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形象,他绝不会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睿智。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随便高谈阔论的,他们常常保持沉默,不显山不露水,永远站在最低点仰视他人、俯瞰自己,他们是谦逊的,是随和的。老子说,只有毫无知识和头脑的人,才会夸夸其谈,口无遮拦。这种人想通过侃侃而谈,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恰恰相反,这种随便的谈论,本身恰恰就表明了他的无知和愚笨,可是他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老子对这种人,做了严厉的批判。老子站在现实的大环境里,批判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统治者,对普通的世人,也做了最真诚的警示。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老子不仅是世人最好的警醒者,而且是大家最好的引路人;他绝不会在提出问题后,躲到远处不管,而是给我们最可行的行动指南。在这一章里,老子针对大家常犯的错误,给出了最可行的建议∶"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同时,这也是老子眼里,得道的圣人所具有的境界。怎样理解"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反复强调了,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也就是,不可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就会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所以老子提出要"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顺利地保全了自己;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一定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一件事,纠结在心头像一团乱麻,无论如何也解不开,我们心里的烦乱,致使我们坐立不安,我们因此,惶恐,甚至痛不欲生。为什么不彻底解除心里,烦乱的思绪,让自己快乐地度过短暂的一生呢?老子让我们"解其纷",心中的纷乱的思绪,解除了,心灵也变得了无牵绊,自由自在了;做人要平和,不要过分炫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做人准则,可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为了在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做过或正在做着怎样的荒唐事呢?!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逢人便夸夸其谈,其实我们有多少智慧,可供谈论呢?真正拥有广博知识和高深智慧的人,是不屑于高谈阔论的,他们犹如深沉的大海般,深不可及。真正的智者貌似普通,他们随大流,而绝不追求个性。现在的一些小青年,为了追求个性,将自己包装得怪模怪样,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不知道是丑还是美。老子告诉我们要"和其光,同其尘"。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的欲望也跟着无限膨胀起来,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老子规劝人们,要堵塞住自己嗜欲的孔窍,关闭住自己嗜欲的门径。也就是"塞其兑,闭其门"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人性的欲望是相同的,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欲望。老子站在时代的起点上,高瞻远瞩,对人的本性,做了很客观的分析,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人认为,如今,这样的时代,如果一味地收敛光芒,就会被时代所掩埋,无法将自己的才华,真正地显现出来,于是,他们不甘人后,大肆宣扬自己,见人就大谈自己的能力和财力,酒香真的怕巷子深吗?真正的好酒,是不怕巷子深的,它不但会香飘万里,甚至会走向国外,这也是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便利。推而言之,如果我们真的有才华,还怕被埋没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真的才华横溢,便什么也不会怕,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可供自己翱翔的天空,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夸夸其谈,前面,我们说过言语的局限性,言语无法穷尽我们真实的想法。所以老子得出,真正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是不会高谈阔论的,只有没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才会夸夸其谈。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以正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