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以正治国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mí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今天这段话,是说,

以无为、清净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诈、诡秘的方法,来用兵,以不去扰民,来取信天下。我怎么知道,应该怎样做的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民众就越贫穷;民众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民众的心智和技巧越多,邪恶的怪事就越容易发生;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这一章,老子,通过对"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的论述,反证,应"以无事取天下"的理论。

"以正治国",老子主张,用清正无为的方略,来治理国家,这是老子一贯的主张。老子作为当时一个普通的中级官员,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审视当时的统治者,对统治者的言行和作为,做了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剖析,因而提出了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的良好建议,这一建议,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中国人崇尚浩然正气,自古以来,就以邪不压正,来阐释正气的力量,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有很多人将"正大光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于作为,统治民众的道德准则,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很多官员还依然将"正大光明",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这里的"",就含有正气和清正无为的意思。然而,官场的腐败,自老子时代就已经出现,国家,成为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暴虐工具,,标榜的所谓的"光明正大",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老子针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暴施政,而高声疾呼,喊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

"以奇用兵",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不是兵书,但其中,不乏一些作战用兵的思想,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涉及。在这里,"以奇用兵",讲的就是用兵之道。老子认为,用兵,就应该采用非常规的战术,要用奇法、奇谋、奇计,去迷惑对方,使对方钻入圈套,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老子在此提出战争问题,并不突兀,也不是随意而发,他是针对治国的"",而言的,用兵要"",从政要"",一奇一正,治天下。我们知道,老子反对战争,但战争,不会因一个人的好恶,而存在或消亡,确切地说,战争不可避免。针对这种现实,老子不得不为弱者、为正义的统冶者,提供"以奇用兵"之计,这一用兵之计,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多利器,国家滋昏;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是老子罗列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是他对国计民生的,具体思考,其中,不免含有老子对社会现状的忧虑、焦灼的情绪。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发生叛乱,和人民的本性无关,人民的本性是善良的,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惹是生非,人民发起事端,和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合理,直接相关。老子认为天下的禁忌太多,民众就会生活贫困,贫困就容易生是非,发生逆乱;人民拥有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发生混乱;民众的技巧心智越多,邪风怪事就越盛行;法令条文越森严,盗贼就越猖獗

老子,站在普通劳苦大众的立场上,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我们再联系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春秋时代的列国,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人们处于极端的混乱和盲目之中,随着等级观念的瓦解,人民手中都掌握着武器,武器是用来保护自己的,然而,一旦人人手中都拥有了武器,那么,每个人都不再是安全的了。人民不安全,就会陷入恐慌,这种恐慌的心理,是导致天下大乱的重要因素,天下不安定,和统治阶级的统治不能说没有关联。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试图通过制定严酷的刑罚,来平定天下大乱,十分反感,他甚至对这种滥用国家机器的做法,公然反对。在他眼里,严酷的刑罚,非但起不到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效果,而且会起到反作用,因为严酷刑罚,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心的欲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感化的力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引用圣明的统治者的话,来重申自己的观点,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证明效果。圣明的统治者"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无为"也就是无所作为;好静"也就是怀柔、宁静;"无事"也就是无所妄为;"无欲"也就是没有私心杂念。圣明的统治者,用"无欲""无为"来治理天下,其结果是民众富足、守纪,民风自然淳朴。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福祸倚yǐ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