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福祸倚伏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君施政宽厚,民众自然淳朴;施政苛严,民众就会狡诈。灾祸,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灾祸就潜伏在它之中。谁能知道,他的这变化有没有终极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方正的转变为奇特的,善良的转变为邪恶的。对此人们迷惑不解,时间已经很长了。
因此,圣人处世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却不伤害人,直率,却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眼目。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灾难和幸福是相依相随的,谁也无法脱离谁,而单独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任何的幸福背后总是潜伏着灾祸,但灾祸并不是永远存在的,灾难的反面就是幸福,所以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灾难和幸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这一章顺承上一章,讲述圣明的统治者,操纵国家政权的合理方式,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闷闷"就是宽厚、仁大的意思;"淳淳"就是自然淳朴的意思,联系起来讲,就是,统治者如果用自然无为的方式统治人民,人民就会摒弃妄为,回归于自然淳朴,人心自然淳朴,就不会生是非,没了是非,国家自然稳定太平。与此相反,统治者如果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的承受能力一旦达到极限,就难免会起来反抗,反抗的过程,是心智的较量,人民不变得狡黠不足,以应付统治者的盘剥,所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担心、惊惧时刻伴随着人们,过着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所以老子,将人民的不幸,归结为社会的变迁。在阶级出现之前,人们过着平等的,没有压迫的日子,而自从阶级出现后,人们就有了压迫,正是这种压迫,使人民的心智大开,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新奇器物。老子在上一章里,就对这些各种古怪的事物做了否定,他认为,正是这些古怪的事物,使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光怪陆离。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思想的古怪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偏离轨道,与大自然越来越脱节,其表现就是,人们恣意毁坏森林、植被;任意宰杀稀有动物;大肆污染环境等。这种狂妄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在危害我们人类自己,其结果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最后我们不得不葬送自己的躯体,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变得荒芜一片。再联系当时的现实,在混乱的战争风云中,人们的私欲极度膨胀,不但牵涉到对名利的争夺,也直接涉及对财物的疯狂占有,人们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人们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况且占有的财物,也时时面临被人抢夺去的风险,财富的得与失,成了人们衡量幸福的标准,这种所谓的幸福,严重偏离了生命的轨道,人们对福和祸的测定,变得麻木和没有指向。
老子针对人们在福和祸面前的迷失,发出了善意的提醒∶"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对老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者失马复得,人们纷纷前来道贺,他并不认为那是好事。后来,他的儿子从马背上摔下来,人们纷纷前来安慰,见他并不为此而悲,还说这未尝不是好事。果然不出老者所言,不几日,官府征兵打仗,他的儿子因摔伤了而幸免。由此可见,福和祸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为福而极乐,或为祸而极悲,都是不明智的,聪明的做法是,不为好事大喜,也不为伤事大悲,一切得失顺其自然,才能过得逍遥,活得开心。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