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长生久视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治人事天,莫若啬sè。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就是,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无为""不争""无欲无求",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如何克服人类本身的欲望?老子提出了"啬"的观念,何谓"啬"?啬,就是爱,既可引申为爱惜、保养,也可引申为节俭。
首先,我们谈谈"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也就是治理人民的意思,事天,就是保养精气、养护身心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统治者在治理百姓和爱护自己的身心的过程中,要懂得节俭之道,通俗地讲,就是要吝啬。"啬"字在古代,是一个职位的名称,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时至今日,"啬"字已变成了"小气鬼"的同义语,甚至为大家所不齿。
"夫唯啬,是以早服。"何谓早服?"早服",就是及早服从、及早从事的意思。整句话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有懂得节俭,才能利人而不害人,服从自然之道理。一个统治者,如果不懂节俭,早做打算,积蓄的粮食也会很快消耗殆尽,那么,早做打算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节俭、早服,是服从自然之理的行为。老子在此勉励统治者,要节省民财、爱惜民力,不扰民,无为而治。
老子紧接着,提出"早服谓之重积德",什么是君主的德呢?君主的德行,就是领导国家,领导国家的关键,就是保证人民衣食无忧,这是国家稳定、太平的重要基础。素来"民以食为天",只有人民衣食无忧,才会安心,才不会惹是生非。人民的粮食,如何收藏、爱惜呢?除了关乎民心安定之外,还牵涉到战争的成败。在战争中,自古以来,遵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由此可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统治者,懂得积蓄粮食,是稳定国家的基础。作为君主应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对各种事变,应有预见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预测,及时筹划出应对的策略,国家的粮食筹备是否充足,是检验一个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标。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在此,强调指出,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无不克"就是无所不胜,能克服一切、战胜一切的意思,一个国家物质储备富足,人民安定团结,社会秩序井然,领导者又精于筹划、目光长远,这个国家自然能战无不克。这里的战无不克,并非专指战争,还指各种困难和挫折,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只为正义而战的一方,指引出路。"无不克"是广义上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不克,他必然是高深莫测的,人们根本无法揣摸他的深度、极限和终极。
什么是"有国之母"?母,即雌性,喻指生育万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有国之母"的意思是,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这是,就统治天下的君主而言的,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结果会怎样呢?老子很自然地推出,"可以长久"。可以长久也就是,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存。
老子这一章,旨在说明统治者如果能够节俭,他的统治地位就能长久。
节俭对统治者的意义重大,对我们个人也同样如此。节俭,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以节俭为美,那他必定是一个寡欲恬淡之人,他和大道大德是同步的,他必然少了很多烦恼、多了几分快乐。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德交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