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皆得其欲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chù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像江海居大而处下,要像雌性那样安静柔弱,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雌性常以安静胜过雄性,因为她守静,所以做事以谦恭卑下为宜。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取得大国的支持。所以有的谦下取得归附,有的谦下得到支持。大国不过是希望网罗小国,小国不过是希望依附大国。于是大国小国都达到各自愿望,则大国尤以谦恭卑下为宜。
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曾多次讲到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这一章主要讲,作为一个大国,在对待别的小国时应持有的态度。
春秋末期,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大国争霸,小国自保,人民不堪战争之苦。老子一贯反对战争,针对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老子痛心疾首,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大国者下流"的呼声。下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卑贱、无耻,它是江河的流向,我们都知道,水是向低处流的,海之所以能纳百川,就是因为海甘居下位,恬静宽容,无所不包,所以它成
就了自己的"大",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长久而博大。老子认为,大国如果能像大海,常常处于谦和、卑下的位置,国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宁,人心安,国家自然会更强盛。
老子接着,以雌性的柔和和安静战胜强硬的道理,来说明问题。大国之大,并非仅凭战争兼并小国而获得,它之所以会大,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春秋时代的大国,大都处在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这里地势低洼、水草丰美,正是这种地理位置的优越,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大国的地位。大国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地位,是因为统治者统治有方,他们清楚大国和小国的关系,老子也针对这种关系作论述,他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意思是说,大国如果,以谦和、卑下的态度,处理和小国之间的关系,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如果能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大国,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和保护。小国和大国的关系,用海纳百川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海是博大、深沉、宽容、谦和、卑下的,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性,百川才会欣然归于它的怀抱,也因此成就它的博大、宽厚、永不干涸;百川只有得到了这样的归处,才变得勃勃生机,一路欢歌下流入海……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大国和小国并存的,封建割据时代,已进入最后阶段,西周时期的几百个诸侯国家,在周边的大国的威逼下,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几乎都成了大国的附庸。这些小国虽然幸存了下来,但处境很艰难,它们不但要向大国俯首纳贡,还要分担大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劳役,小国的人民,不堪忍受屈辱和劳顿之苦,可又无可奈何。大国固然不肯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它们奴役小国的人民,使他们深受其苦。老子针对这种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渴望能以此,来唤醒大国的宽厚和仁慈,他幻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现状,无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老子认为柔弱能战胜刚强,可真实的社会现状,却和老子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是否会因此,而对老子的观点予以否定吗?社会现状中,柔弱没能战胜强硬,只是一时的弱势表现,从总体而言,柔弱总能战胜刚强。综观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看似强大的事物,却不能长久地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具体来讲,庞大的恐龙,曾统治着整个自然界,而到最后,竟被最弱小的猴子种属,取而代之,很多事实无不证实了,老子的观点是正确的。
国家谦和、卑下才能够长久,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谦和、卑下,其统治自然界的地位,就会被其他的物种所取代,甚至自我毁灭,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就应该从我做起,对待周围的人要谦恭、柔和、甘居低位;对待周围的物,应该友善、包容,不对动物大肆捕杀,不对植物任意砍伐,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才能"两者各得其所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做万物的长者,才不愧拥有聪明才智。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万物之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