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万物之奥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
美好的语言,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于人。人群中,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卿,纵然,有拱抱的宝璧在先,驷马随后的献礼,还不如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古人为什么贵重道呢?不正是说,有求的可以得到,有罪的可以幸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
上一章老子讲述了,大国和小国的关系,及他们应持有的谦和态度,这一章老子主要阐述,道的宝贵和修道所应坚守的正确目的。讲道的宝贵,老子重提道的属性和功用∶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是贮藏万物的庇护之所,它时刻在保佑着天地万物;道,是世界物质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对万物一视同仁,它评价万物,不把万物的过去行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现行和将来的行为,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他体悟了道,并掌握了道的理念精髓之后,道都是极其珍贵的宝物,同样在保全人的平安上,发挥作用。
"道"为什么是宝贵的呢?因为它不仅是善者的宝物,同时也时时刻刻在保佑着不善之人。不善者还能成为人,正是由于"道"在保佑着他们。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我们所说的善和不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善良和不善良,而是得道和未得道的意思。
美好的言论,可以博取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不善之人怎么可以抛弃呢?所以位于天子,设置三卿,虽然可以先进奉拱璧,再献驷马,供奉上天,但还不如用"道"来进奉上天,这儿的意思,就是去爱未得到道之人。
上一章讲的是大国对小国的"谦",大小国之间也应"谦",这一章是讲高贵的人,对不善之人,也该以"谦"字为道。真正的奉天不是拱玉璧、献驷马,而是要人"道"以爱人,谦以下人。"谦",就是要克服对自我的,自视甚高,自命不凡的仗恃之心,此心不除,不可能公正地视人视物,当每有事发之时,就会被仗恃心蒙了眼睛,从而丧失了体认道的机会。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是讲道的平等待人,也不是毫无原则地对待,也有奖有惩。道对人的奖惩体现在,道为人类设立了天子和三公上,天子和三公,代表道去管理天下的百姓,去惩恶扬善。"加人",就是增加人口,指子孙繁盛。"三公",古时地位仅次于帝王的三位官员,称三公。周代多指太师、太傅、太保而言。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是再次重提道之宝贵,并明确指出,修道要有正确的修道目的。为了让人,能了解道之宝贵程度,老子以帝王之尊的仪象,来与得道相比。说即使得到了帝王之尊的地位,也不如静坐悟道。为了说明修道的正确目的,老子以古人对道的珍贵,是珍贵其哪一方面,来说明修道的正确目的是什么。
"拱璧",两手捧着璧玉。"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前有人拱璧导引,后为
自乘四匹马拉的车,是春秋之际,帝王出行的仪仗。"坐进",静坐以领悟。"求以得",求取得到,这里指,求取得到对道的理念的深层认识。
"有罪以免",指悟道后,按道行事可以免除以往的罪过。古时的人为什么贵重这个"道"?不就是因为所求可得,有罪可以避免吗?所以,"道"为天下所贵是不难理解的。
老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作为万物的灵长,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拥有聪慧的头脑和灵活的四肢,这应该作为我们成为高贵的人的条件,高贵的人,具备谦和的道德品质,对周围的人,不分好坏一视同仁,绝不因某些人的低劣,而鄙视他们,但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与此相反,我们常常会因某人曾有过劣迹,而鄙弃他,而大道却不这么做,它对任何人都是仁慈的,对不善之人也同样加以保护。我们应该学习大道,并做到和大道同步,对世间之物,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