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无为无败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众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一章紧承上一章,上一章主要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这一章老子顺延着上一章的余意,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物理与人理相结合的新颖理论,其中的所有观点,不但孕育了极深刻的哲理,且含有富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技巧,及切实可行的生活智慧,这些格言,后来都成为了中国人修身行事的座右铭。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首先指出了,如何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捕捉其本质的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令人疑惑不解,或高深莫测之处,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都被大众化了,它们已成为民众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2500年前的时代,这些理论,可谓是振聋发聩之语。

在本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些个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凭借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事实上,宇宙间,所有看上去,属于偶然的和突发性的事变,都必然经过了一个复杂、隐晦、潜移默化的演化阶段,只不过人们往往注意不到罢了。人类注意不到事物的潜移默化,而许多动物,却比人类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晴天白日下,老鼠、蚂蚁、青蛙、飞鸟们,都会预感到灾难的即将到来,而纷纷未雨绸缪。按照生物界的常理,人类也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能力,但事实上,在近代科学工具产生之前,人类确实就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至于为什么会丧失,或许是人类脱离大自然的时间过久、隔离过大,或许是人类过于注重了,对人类世界的关爱,而故意疏远了大自然,或许是人类有意地回避了,那些无可逃避的灾难。

老子的提示,对日益沉迷的人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告诉人们所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事物,都有它的萌发时期,萌发时期的事物正处于柔弱阶段,如果人们善于把握事物的这种规律,就能够防患于未然。他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是对,只能瞻前而不能顾后的人类,的提醒。

老子洞察了万物对生命的坚守,万物从来都不是,通过变换表面形式,来故弄玄虚,而是真诚地顺从自然,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确实是,与自然界脱离得太远了。

而且,人类这样犹如急行军一般的前进,对生命质量的提高真的会有帮助吗?老子不认为人生应该如此度过。老子在此强调了,一切灾难和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他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不试图有所作为,自然而然就少有失败;个人行为不偏执,自然也就少有失误。老子认为,一般老百姓们做事情,因为不懂无为的道理,也不能把一件事情,从始至终地,以一种极其慎重的态度来进行,他们虽然永远在忙碌着,却总在,事情眼看着就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为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