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莫能与争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处在百川之下,故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谦恭的言辞对待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他。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这一章,老子开篇,以一个十分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们都知道海纳百川,这在前文书中,我们已做过理论了。江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江海位于百川之下,它自甘,卑下之位。所以百川会自然地归属于它,从而成就了它的浩瀚,成了百川之王。老子拿统治者与其进行类比,说圣明的统治者,之所以能领导民众,并得到民众的归顺和爱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将个人的私利,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他对待民众,就如同江海对待百川一样谦和卑下,一切以民众为先,故而能够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拥护。

我们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晚期,国家、社会、阶级、等级、地位、政权、政府、君主、大臣、贵族、王侯这些东西,已全部出现并已经日趋完善,人民的自由权力,以及对部落重要活动所拥有的决策权,至此已经全部丧失了。统治集团控制国家的统治地位,也已完全巩固形成,他们与人民大众之间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地位。这时,不要说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就是一般的官员,也已经用不着表现出,什么卑下的言辞和谦虚的姿态了。

老子本是富有谋略的智者,但由于他过于关注民生的苦难,也时时对国家政治包含一些天真的幻想。他希望,远古时代的仁慈酋长们,能够重新出现,或者是当时的领导者们,能主动效法那些远古的贤明圣人。他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统治者虽然高高在上,但人民却感觉不到压迫;统治者虽然处于首要的地位上,但人民却并不感觉受到了伤害。老子提倡领导者的卑下,是真诚的,他认为,如果领导者,做到了让人民没有任何压迫的感觉,那么他不但会赢得国民的拥戴,而且会获得天下人的推举。如果他能够这样,天下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相抗衡了。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的主题,时代给我们每个人以机遇。创业的浪潮,此起彼伏,席卷着每一个人的心。而在创业的路上,有的人事业如日中天,而有的人勉强维持现状,甚至面临债务危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如此不同呢?我们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成功者,不仅仅表现在,其头脑的聪慧,还表现在卓越的识人、用人才能上。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他总要,或多或少地借助别人的帮助,作为一个领导者更是如此。如何将自己的员工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并充分发挥其才能,这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领导者基本素质的客观指标之一。一个好的领导者,深知员工的心理特点,清楚他们的内心需求,所以他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他不会因为员工不小心犯的一个小错误,而大加指责,他的宽容之心宽如海;他也不会因为员工和自己的意见相左,而排斥、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相反,他会采取十分谦卑的态度,来对待有远见和创意的员工,用欣赏的态度,接受员工的见解。这样一来,员工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归属感,自然不会因为领导的妄自尊大而跳槽。而对于领导来讲,优秀员工的跳槽,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对于一个企业如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更是如此,谦和卑下,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为什么这么说呢?无数惨痛的历史教训,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向我们提出了"谦受益,满招损"的谆谆告诫。我们只有谨遵教诲,才能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连连受挫。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我有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