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民不畏死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zhuó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众不畏惧死亡,为何还要用死亡来威吓他们呢?如果民众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我们依法惩治杀掉他,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者去胡乱杀人的,这就好像是,代替大工匠去砍伐木头。那些代替高明木匠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生对于我们而言,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没有生命,谈什么都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子说,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人民会不怕死呢?这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难发现“民不畏死”的原因了。春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统治者荒淫无度,而且对人民施行苛刻的政令,甚至不惜屠杀人民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朝不保夕,他们对生的渴望很淡漠,死对于他们而言,已不再可怕了,在他们看来生是痛苦的,死倒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他们自然不害怕死了。对于不怕死的人,以死相威胁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老子提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的质问,这其中,夹杂着老子的愤慨情绪是我们能够读得出、感觉得到的。老子之所以会愤然,是因为他对人民的仁爱和怜悯,以及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老子紧接上文的"民不畏死"提出了相反的假设;如果民众害怕死的话,统治者就可以对那些为非作歹之徒,依法判以死刑,那么以后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一个杀一儆百的方略,老子是仁慈的,他反对战争、更不提倡杀人,老子用""的提议,会让人感到别扭,但只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老子提倡要杀的是为非作歹、胆大妄为的不法之徒,而不是普通的劳苦大众,就不难理解老子的思想和意旨了。

一旦人民不再畏惧死亡,那么国家的苛刻制度和严酷刑法,就无法发挥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了,或者说,它不再有惩处的作用和震慑的威力了,那些为非作歹之徒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此种情形之下,国家势必更加混乱,人民更是无活路可走,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就会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如果统治者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让人民有衣可穿、有饭可吃、有屋可居、有乐可享,人民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自然不会再去冒险和为非作歹,天下太平,苛政也就失去威力,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就随之稳固了。圣明的统治者懂得去珍惜生命,不轻易实施酷刑,对人民进行道德法律制度的宣传教化,使他们在畏惧死亡的同时,明白法律的威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研。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这是老子针对当时国家的法律之混乱,和不健全,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老子明确提出,为官者应各司其职,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以伤害自己而宣告终结,这是统治者必须注意的。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无以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