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强大处下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灵活的,死亡后身体就变得坚固僵硬了。草木有生命的时候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就变得干枯残败了。

所以说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因此,兵强则败,木强则被伐被烧。所以强大处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

这一章老子以人和植物的生死状态,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老子说,人在活着的时候、面色红润,身体灵活,胳膊和腿都能屈能伸,行动自如。而一旦死去,身体就会变得僵硬,就会变成冷冰冰、硬邦邦的一具死尸。这话听起来很是让人难受,可这毕竟是事实,是任何人也无法摆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违逆。老子紧接着人的生死而谈到了植物的生死状态,植物在生的时候,枝繁叶茂,鲜活美丽,而一旦死亡就会形容枯槁、僵硬易折。无论是人还是花草树木,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而死后就变得刚强、坚硬了。用现代观念来看,老子这两句,似乎是在阐述生命的物理现象。但其实老子这里是借生命的这种物理现象,来论述用的道理。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接着说,坚硬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而柔软羸弱的东西属于生存一类。这其中就有很多道理了,从道家养生修行的角度来讲,老子总是将得道之士比作婴儿、赤子,因为人在婴儿状态下没有后天意识妄念的侵染,是纯粹的专气致柔体。可人一旦长大,后天妄念意识掺和进来,气脉就乱了,这一乱,身体的各种问题就来了。所以,养生的核心思路,就是找到返本还原之天机,使身体回归到专气致柔的状态。而且,就身体保养而言,是绝对的长生之道。婴儿时期,人的身体很柔软,很多小孩睡觉的姿势,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很夸张的。但随着我们的成长身体越来越硬,到了老年甚至腿都迈不开了,这就是生命力的减弱。

所以,人想要身体好,尤其是我们经常久坐的当代人,一定要让身体保持柔软。哪怕不懂道家丹经中的那些修行法门,时常活动身体,多做拉伸,多练习开胯下腰,保持身体柔韧性,也是很有益处的。

回过头来,我们从思想角度来看,是一种平和的处世智慧,做人一味的刚强,很容易遭受挫折。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懂得以的姿态处世,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也要注意,并不是一味懦弱、退让,是一种灵活的特性,如同水一样。正如孔子所讲君子不器,人不应定型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样子,而是应当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权变,进退有度,这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之后老子又列举了例子,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用兵打仗,一味的强硬进攻,肯定会遭受失败。这是毋庸置疑的。木强则折,在到家的《庄子》中,有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当时齐国有一棵非常大的树,这树有多大呢?树荫能覆盖住一千头牛,树干要一百个人才能抱住,很多人都特意跑去看这棵树。可,一个很有名的木匠,路过这棵树时,却瞧都没瞧,他的弟子很好奇,于是就问他,我跟随师傅这么久了,从没看见过这么大的树,可为什么师傅您一眼都不看呢?木匠回答他,说,这种木头叫散木,做船浮不起来,做棺材能加速尸身腐烂,做家具又很容易坏,实在是百无一用的木头啊。但正如老子所言木强则折,如果树木非常坚固,那么肯定会被砍去当做材料,哪里还能长大呢?无用恰恰是大用。所以老子总结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世上最伟大、高明的恰恰就是柔弱,这也就是老子无为大道的体现了。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不欲见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