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不欲见贤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

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人间的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

谁能够将有余的,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得道者。

所以圣人(得道者),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功成而不居功自傲,他只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这一章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作对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而主张"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天之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讲"天之道"时,老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老子将"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张开的弓箭是为了射捕猎物,要随着猎物位置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老子在讲完"天之道"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人之道"和"天之道"恰好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这种人间法则,认为它只会造成天下的贫富不均,和权利的不平等,古人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等是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大自然的法则是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存;而人间的法则是不平等,所以人心才会不安,才会有动乱的发生。

"孰能有余以奉于天者?唯有道者。"老子自问自答,对有道者的行为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有道者会将自己多余的衣物、粮食、财富拿出来奉献给贫穷的人,以达到和他们的均等,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而有道之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扭转时局,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均等,富有的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对财富更是疯狂占有,财富的高度集中,使一小部分的人占有着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财富,他们利用手里的资本变得更加富有,而绝大多数的人,正遭受着贫穷的煎熬。在封建社会,权钱交易是极其普遍的事,当官的,自有人巴结逢迎,送来黄金万两;有钱的,则拿出财宝万贯去讨好当权的,讨来个小官当,然后一步步往上爬。权钱交易的结果,势必将普通的老百姓推向贫穷,以及被压迫的的苦海之中去。

人的忍耐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这种压迫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民自然会揭竿而起来,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局面,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实际上已不自觉地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用圣人的所作所为,来向世人做示范,圣人绝不会将自己推到水满则溢的地位,他们会将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绝不炫耀,而是适当地贬损自己,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圣人有所作为,而不据为己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不喜欢显山露水、被人夸耀。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柔之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