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柔之胜刚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硬强壮之物没有能胜过它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
柔胜刚,弱胜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哪个能做到。因而圣人说∶"能承担国家屈辱,才能称得上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语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水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曾多次出现,水作为柔弱的象征,贯穿于老子思想的整个过程中,备受老子称道。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介绍了水的特性,比如它的顺势而为,甘居下位、柔弱、顺畅、坚韧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所以不再一 一赘述。老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对其正确诠释,常常以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比如对于洪水,人们将其比喻为猛兽,以为有一个管理水的神在统治着,它时而温柔顺畅,时而来势汹汹,实在让人费解。它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老子说它"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绝非溢美之词。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说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进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绝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强食。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的。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真正的君主应具备的品德。配得上做一国之主的人,能够承受得了国家的耻辱,比如越王勾践,不以自己的荣辱为荣辱,为了国家不惜忍辱负重,他像水一样柔弱、能屈能伸,而不是穷兵赎武。他们知道爱惜民力,知道尊重老百姓的生命,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国家的君主。
"正言若反",是老子对整部《道德经》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比如大成若缺、大白若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统一体。老子在此说"正言若反",和原文并不是割裂的,它是承接上文所说的,水的柔弱和刚强。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报怨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