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报怨以德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调和大的怨结,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怎能称得上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

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却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

自然的法则是不分亲疏的,常常伴随着有德行的人。

这一章老子依然就统治阶级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展开论述。矛盾的结果必然是积怨很深,怨由何而激起呢?老子在这里没有明说。但根据前面章节的内容,我们知道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盘剥,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这种矛盾属于经济范畴的矛盾。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春秋末期,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而且好大喜功,他们不惜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此国家财政常常出现亏空的现象,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该如何妥善解决?原有的税收,已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而统治阶级是不会委屈自己的,于是五花八门的横征暴敛手段便相继出炉了。

在当时,统治阶级除了让人民承担沉重的徭役之外,还强迫人民服兵役。我

们知道,统治阶级的特点是好大喜功,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穷兵黥武,人民不但缺衣少食,而且要忍受妻离子散、战死沙场的悲痛。对统治阶级而言,这还不够,他们还会向人民收取大量临时强加的赋税,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就这样,缴不起赋税的广大劳苦大众成了统治阶级的债户,而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反倒成了最大的债主。统治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统治阶级面对这种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只能"和大怨"。什么是"和大怨"?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调和和人民之间矛盾的措施,这就是"和大怨""和大怨"的结果会怎样呢?在老子看来并不乐观,老子称其为"必有余怨"。为什么会"必有余怨"?因为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想消除"余怨",统治阶级就必须抛弃自身贪婪的欲望,从对浮华和虚无的追求中解脱出来,不要再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除此之外,统治阶级无论从主观上做出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余恨"。所以老子称之为"必有余怨"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再一次拿圣人的行为作参照,指出了"有德""无德"的分别,老子说"有德"的统治者,依据契约的合同收租,而"无德"的统治者,则根据田亩的数量任意地收取地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指出了天道对任何事物都无亲无疏,但它喜欢站在善良的人一边,此话的反面意思是,苛刻的统治者会受到天道的谴责和惩罚,这就为"无德"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小国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