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小国寡民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建立的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功效十倍、百倍于人的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必要去乘坐。有甲兵,却没有必要去布阵交锋。使人民回复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的自然状态中去。

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邻国之间能够互相看得见,鸡犬之声能够互相听得到,人民直到老死都没有交往过。

从老子对前面诸多章节的叙述中,我们不难体悟到,老子所处时代的特征∶战乱、压迫、贫瘠、饥饿、荒淫、贪婪……面对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时代,老子有一种逃离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正当的,而绝非奢望,如何逃离?老子没有说明,而是向我们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度的情景∶国家小得犹如一个安静的村落,国民也很少,虽然国小人少,但人民是富足的,各种器具应有尽有,但人们都不去使用这些器具;统治者清心寡欲,不对人民横加干涉,让他们生活得幸福安康,对生命的存在极为重视。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不向远方迁徙;他们虽然有船和车作为代步工具,但他们从不去乘坐;天下太平,即使拥有实力雄厚的甲兵,也无用武之地;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

老子的幻想,将我们引领到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心计和欺诈、没有凶悍和恐惧,人民生活富足,这些都是这一社会的特点。这种单纯质朴的社会,是当时处于压迫和剥削下、饥寒交迫的人们所神往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读老子理想生活愿景时,依然能感觉到它的美好。

老子的幻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这种理想的社会,曾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相当长的时期,最后随着阶级的出现,而灰飞烟灭了。那时的理想社会,虽不像老子所描述的那样富足,但也并不十分匮乏,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人们虽然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人们没有狡诈、虚伪,没有你争我夺的心计,人和人之间以诚相待、以心交心。大家生活融洽、和谐幸福。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用一连串的排比,来叙述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真实场景,有味道甘美的食物,可供人们食用;有色泽华美的衣服,可供人们穿戴;有安定的住所,可供人们栖居;有令人愉快的风俗,可供人们享受。这些在现代人看来,都是极其普通的生命需求,正是这种普通而简单的生活需要,才让人类生命的价值得以提高和升华。我们都知道人的欲壑难填,老子在超越人类欲望的基础上,平静地提出自己的"理想天国"的情景,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指出真正的富足,就是知道满足。在此老子以"小国寡民",来提醒统治者不可贪婪地掠夺别国的土地,这也是他反战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老子鉴于当时的统治者的贪婪本性,提出的自己的政治见解。对统治者而言起到了敲警钟的作用;他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给生活在压迫和战乱中的劳苦大众提供了一顿丰盛的精神佳肴,人们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章的最后,老子着力描写了"小国"里,人们的生活和交际情况,他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言语,却明白地道出了老子的处世观和生活态度,他认为人和人之间不应该交往,要"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封闭保守的生活态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都知道老子反对"多智",他认为人民心智技巧太多,就会引发祸乱,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他不主张人们往来。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者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