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者不辩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真正善良的人,绝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非不进行争辩,他们虽表现木讷但是非分明,虽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论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中。老子称这些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是完善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我们常说"言多必失",言语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大大超过了原始意义上的生存需求,它已经发展到,现代意义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在社交场所,言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大,这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的,无可厚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子绝不是要我们都成为"哑巴",他只是强调,言语上升到"善辩"这一层次所出现的弊端;他将言语和人的善良本质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获得知识的博与专,老子自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直到现在仍未休止,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广博和专精是不能说明老子的理论的。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真知)和多闻(广博)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明白道的人并不靠博闻而得。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这句话,让现代人看来实在是荒唐可笑,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怎么就更富有了呢?在这里我们从精神物质层面上来解释,自己的东西(物质的、有形的)给予了别人,自己东西是变少了,但自己的精神财富(无形的)却上了一个台阶,给予了别人却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这难道不叫作,自己变得更富有和充足了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全章的总结,也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结,老子以一句极富鼓动性的话结束了五千言。看啊,苍茫的天地之间,人类就如同浩瀚大海里的游鱼,成群结队,大小不一。我们要参与竞争,要被强大的对手吞噬,我们要成长、衰老、消亡,我们都喜欢生,而讨厌死,因为生是幸福的,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低头看草叶上的露珠,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欣喜和感动。天地给予我们的,绝非仅仅这些,这些美丽的事物,是天地给予我们的礼物,它无私地给予着,让我们人类尽情地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它不要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我们了。圣人也是如此,他只是默默地奉献,而不要求我们的回报,他和万物没有纷争、没有打斗,只有奉献、没有索取,更没有欲望和妄为。这是多么幽远、高深的境界,但他看起来又是这般的普通!

好,朋友们,到今天为止,咱们这个白话系列之《道德经》,给您说完了,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发到评论区中,同时,也十分感谢您耐心,持续的倾听。我们还会再不久的将来,准备其他白话经典的专辑节目,届时,欢迎您的再次聆听。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各位,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