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details
.com
Print
Share
Look for any podcast host, guest or anyone
Search
Showing episodes and shows of
BTBA
Shows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GLP-1 腸泌素藥物 ft 黃峻偉醫師
腸泌素藥物如 Semaglutide、Tirzepatide 可以絕佳地控制血糖,更有驚人的減重效果,推出後風靡全球,有長達三年的時間被美國 FDA 認定為供不應求。除了糖尿病、減重效果之外,這些腸泌素藥物亦對大量重要疾病有潛在的治療效果(尚待臨床試驗證實),堪稱當代神藥。Tirzepatide 供應商禮來 (Eli Lilly) 因此躍升世界市值最高藥廠,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也因 Semaglutide 一度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公司。 本集節目邀請到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峻偉醫師,他同時是專欄《糖尿病筆記》作者。黃醫師與我們介紹糖尿病藥物、腸泌素的歷史延革,講解為什麼腸泌素藥物能有絕佳的減重表現,也討論這些藥物的巨大影響力。 🧑💻 講者 | 黃峻偉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diabetesnote 🎤 主持人 | 陳乃群 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彭郁茹 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crystal-peng-b7bb44206/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 學者創業專訪 I - Smart Insulin 聰明的胰島素 ft. Dr. Danny Hung-Chieh Chou 周宏杰博士 https://www.podbean.com/ew/pb-xhw9u-116a1af 相關資料: 《糖尿病筆記》 https://www.dm-note.com/author/huangrh1980/ Novo Nordisk (Ozempic), Acquired https://www.acquired.fm/episodes/novo-nordisk-ozempic 《紐約生》介紹文 https://www.thebiologist.org/blog/240217-glp-1-weight-loss-wegovy-diabetes-ozempic Knudsen LB. Inventing Liraglutide, a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alogu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ACS Pharmacol Transl Sci. 201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59078/ 時間軸 講者簡介 (2:10) 糖尿病藥物(胰島素)歷史沿革 (4:10) 腸泌素簡介,血糖控制的特性 (8:25) Semaglutide, Tirzepatide (16:35) 腸泌素藥物減重的機制 (21:00) 身為臨床醫師,怎麼使用這些藥物? (27:40) 肥胖是生活習慣,還是慢性病? (32:40) 腸泌素藥物對於各類疾病的影響 (38:40) 撰寫《糖尿病筆記》的心路歷程 (56:35)
2025-05-01
1h 06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物不是有效就好?高品質穩定產出才是王道 ft. 韓子強博士
在生技藥廠中,研發和臨床試驗部門經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你知道嗎?即使一款藥物在臨床上證明有效,若無持續且穩定量產高品質藥物的能力,它也難以真正廣泛的造福病患。本集節目帶你走進藥廠中極少被提及,卻舉足輕重的部門——Process & Global Manufacture。 相信大家記憶中,都曾有一間從小吃到大的街角麵攤,韶光荏苒,熟習的味道和帶來的感動卻始終不變。仔細想想,這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當麵店的規模放大千倍萬倍,來到工業規模時,一點點原料的批次差異 (lot-to-lot variation),到製造時冷藏環境的些微變化,每個在上游微不足道的細節差異,在經過重重關卡後都可能被放大成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所有細節都可能影響成敗。 究竟藥廠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在兼顧量及品質的情況下穩定把藥物送到市場上呢?本集我們邀請到目前在 Takeda 製造流程部門擔任經理的韓子強博士,分享他在製造領域的深耕經驗與有趣故事,並與我們探討職涯的更多可能性。 🧑💼 講者 | 韓子強:https://www.linkedin.com/in/tzu-chiang-han-b6787454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范庭瑜:https://www.linkedin.com/in/claire-ting-yu-fan-722055117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藥物製程(一)小分子藥物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d-1-hwhsieh/ 時間軸 講者介紹(3:52) 製造部門與流程科學在藥廠的角色(4:45) 典型一日工作行程 (27:20) 記憶深刻的工作故事(34:15) 化工背景選擇藥廠的背後抉擇(40:07) 從學界進到製造部門面臨的挑戰以及 Cultural shock(43:18) 從 Regeneron 資深經理轉職到 Takeda 經理的背後抉擇(48:54) 經歷公司規模從小變大的切身感受及調適(54:34) 講者一路走來的個人體悟(60:07)
2025-04-15
1h 06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解鎖衰老密碼的基礎科學家 ft. 陳沛均博士
本集節目邀請到活躍於全球頂尖生物科技研究前沿的科學家陳沛均博士(Dr. Jin Chen),帶領聽眾探索生物醫學創新的前線!陳博士的職涯軌跡精彩而多元,他在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進行博士後研究,接著進入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擔任助理教授,近期踏入當前全球矚目的創新研究機構 Altos Labs。陳博士深入分享他在 Altos Labs 致力於「衰老與細胞再生」(aging and cell rejuvenation)的尖端研究,闡明這些基礎研究如何人類健康長壽帶來突破,更剖析從學術界跨入產業界的心路歷程與契機,並探討兩種研究環境在創新自由度、資源配置、團隊合作與研究推進速度上的關鍵差異。透過陳博士生動的經驗分享,探索他如何在職涯關鍵轉折點做出重要決策並面對挑戰,鼓勵年輕科學家擁抱 serendipity,勇敢追尋屬於自己的科學探索之旅! 🧑💻 講者 | 陳沛均 Jin Chen :https://www.linkedin.com/in/jinpchen 🎤 主持人 | 吳怡蕙 Michelle I-Hui Wu:https://www.linkedin.com/in/i-hui-michelle-wu 🧑💻 後製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從物理轉到生物領域的講者: 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 ft. 呂任棠 Jen-Tang Lu https://www.podbean.com/media/share/pb-3jusi-117c45b?utm_campaign=w_share_ep&utm_medium=dlink&utm_source=w_share 基因體學研究: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https://www.podbean.com/media/share/pb-fvf2g-133b568?utm_campaign=w_share_ep&utm_medium=dlink&utm_source=w_share 從學界教授到業界科學家: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ui_hsin_tsai/ 學者創業系列: 學者創業專訪 - Smart Insulin 聰明的胰島素 周宏杰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smart-insulin-%e8%81%b0%e6%98%8e%e7%9a%84/ 學者創業專訪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Mass Spectrum 徐丞志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
2025-04-01
4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好友聊聊天:一個電機人的基因體學之旅 ft. 陳乃群
在當前的科技與生技領域,計算基因組學正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方向。然而,若是你,什麼原因會促使你選擇從一位炙手可熱的電機工程師,轉向生命科學的探索?這樣的轉變對許多人來說並不常見,但對陳乃群博士而言,這卻是一次被「雷」打到的機遇。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和乃群聊聊他如何從電機領域轉向基因組學的研究,並將自身的經驗應用於前端的癌症檢測。乃群分享他的職涯旅程,包括他在新創公司中的經歷與挑戰,以及他如何運用專業知識於病理診斷與治療。 此外,他還將談及對自己未來在生技業成長的期待,並分享在追求研究貢獻與實際業務之間找到平衡的過程。希望這段交流將為各位聽眾提供珍貴的養分! 🧑💻 講者 | 陳乃群 Nae-Chyun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主持人 | 蕭孟烜 Erin Hsiao:https://www.linkedin.com/in/meng-hsuan-erin-hsiao/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4%ba%ba%e5%b7%a5%e6%99%ba%e6%85%a7%e6%96%bc%e5%9f%ba%e5%9b%a0%e9%ab%94%e5%ad%b8%e7%9a%84%e6%87%89%e7%94%a8-ft%e5%bc%b5%e7%a2%a7%e5%a8%9fdrpi-chuan-c/ 大海撈針─癌症基因檢測 ft. 吳欣達: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hsin-ta-wu/ 時間軸 時間軸: 講者介紹 (1:40) 台大電機投入基因體學的契機 (2:23) 基因體學簡介 (6:15) PhD主要的研究 (11:59) 為什麼不留在學術界!乃群做的研究都很前端 (16:45) 在博班做的研究這麼前端,怎麼挑選在業界的職位和工作 (21:07) 加入新創:早期癌症檢測公司簡介以及所遇到的挑戰(31:03) 短期和長期的職涯發展 (42:41) 給後輩的建議(56:20)
2025-03-15
1h 03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AI 藥物開發系列|Insilico Medicine ft. 林彥竹博士
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藥物開發?藥物開發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通常需要超過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卻仍有高達九成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這些挑戰,現在 AI 正在各種方面掀起革命。在這系列節目中,我們將探討 AI 在藥物開發領域中的應用,並介紹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中工作的專家。 本集為《AI 藥物開發系列》的第二集。在本集節目中,我們特別邀請到了陽明交大的兼任助理教授林彥竹,他同時也是英科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台灣區的前 CEO*。他將分享他從臺大藥學院畢業後,如何跨足至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並進入英科智能深耕 AI 藥物開發的豐富經歷,以及他對於 AI 在生醫領域未來發展的看法。 此外,我們也探討英科智能的平台如何加速藥物篩選的過程,從而大幅縮短從實驗室到臨床的時間。希望大家將能更清楚地了解 AI 如何改變傳統藥物研發流程,以及這場科技革命如何影響生醫領域的未來。 *註: 講者受訪時仍任職於英科智能 🧑💼 講者 | 林彥竹 Jimmy Yen-Chu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yen-chu-lin-74785199/ 🎤 主持人 | 紀威佑 Wei-Yu Chi:https://www.linkedin.com/in/wychi/ 🎤 主持人 | 吳畇芸 Yun-Yun (Sonja) Wu: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 後製 | 吳畇芸 Yun-Yun (Sonja) Wu: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過去相關訪問: AI 藥物開發系列|導論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aidd_intro/ 精準醫療與藥物開發全面啟動 ft. 人工智慧絕地武士林清詠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ching-yung-lin/ 藥廠計算生物學家 ft. 周文奇博士、林書弘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wen_chi_chou_shu_hong_lin/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與經歷 (02:18) CADD和AIDD的不同(14:10) 在 Insilico Medicine 擔任 CEO 的經驗 (26:37) 公司如何應用 AI 藥物開發 (37:00) AI 的侷限、挑戰與展望 (1:02:44) 給年輕人的建議 (1:13:19)
2025-03-02
1h 23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智慧膠囊──開創壓力監測新時代 ft. 廖建宏醫師
腹腔壓力異常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 是重症病房 (ICU) 患者常見但監測率極低的問題。估計超過 60% 的 ICU 病人可能有腹腔壓力過高的問題,卻只有 2-6% 受到監測,原因在於,傳統測量方式過程繁瑣且精準度不高,影響使用和監測效率。智慧膠囊技術的誕生,即將顛覆此一現狀。 這款屬於 Class II 醫療器材的智慧膠囊,能夠無線傳輸體內腹腔壓力數據,提供即時、非侵入式的監測,預計能在上市後,大幅提升臨床診斷效率與病人舒適度。 本集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廖建宏醫師,他是開發腹腔壓力偵測膠囊的「明健聯合 Dot Space 」的共同創辦人,他與我們科普智慧膠囊及醫學材料的基礎概念,並跟我們分享創業的緣起和挑戰,讓我們如何結合醫學、工程與商業專才,來開發一項產品,從零開始打造最小可行產品(MVP),並迎向種種技術與市場挑戰。期待透過與廖醫師的對談,帶你深入探討智慧膠囊的創業歷程、技術挑戰、商業模式及醫材市場潛力,一窺醫療創新的未來! 🧑💼 講者 | 廖建宏:http://linkedin.com/in/ranson-chien-hung-liao-7b7201137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crystal-peng-b7bb44206/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 (1:55) 醫療器材簡介 (3:12) 智慧膠囊簡介:為何需要偵測腹腔壓力?跟現有方法比較有何優勢?(4:59) 當初是在什麼機緣有創業構想?又是如何找到創始團隊和啟動資金?(19:48) 當初是如何開發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能否跟我們分享其中故事 (30:55) 碰到哪個挑戰最難忘?如何克服 (37:32) 請問現在智慧膠囊還有哪些不同領域的應用? (42:35) 醫師創業面臨的挑戰 (51:40) 醫材這條賽道是否適合台灣發展 (58:45) 醫材的臨床審核時間線(65:40) 給對想要在醫材領域創業的朋友一些鼓勵和建議 (67:25)
2025-02-15
1h 10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科技公司裡的神經科學家 ft. 張嘉容博士
學習跨領域學科或基礎科學的人,在求職時,往往會比專項應用學科的人有更多的掙扎。基礎學科沒有直接對應的業界職缺,跨領域學科則會讓人有「樣樣通、樣樣鬆」的疑慮,所以兩者都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生醫工程和系統/計算神經生物就是這樣跨領域、有時又過於基礎的專業。 這集很榮幸的邀請到曾在 Meta CTRL Labs(現任 Meta Core AI team)擔任 research scientist 的張嘉容博士,來跟大家聊聊她遊走在生醫與數理工程之間的職涯歷程,從一開始在醫學系和電機系抉擇、到選擇生醫工程碩士、神經生物博士後,又再回到科技業的職涯之路。也分享她科技業中,如何利用自己的跨領域生醫背景,在神經介面/肌電訊號研究、聲音訊號分析研究與產品開發中做出貢獻。最後聊到系統神經生物/生醫工程如何與訊號分析研究連結,有什麼樣的職涯機會,還有她一路的職涯探索與選擇。 🧑💻 講者 | 張嘉容 Chia-Jung Chang :https://www.linkedin.com/in/chia-jung-chang-mit/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彭日平 Riping Phang:https://www.linkedin.com/in/riping-phang-827859a0/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職涯探索──傾聽內心的聲音 ft. 張瀞文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in_wen_chang/ 初入業界的職涯選擇 ft. 蕭孟烜 Dr. Erin Hsiao (2/2)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rin_hsiao_2/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上)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1/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下)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2/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藥廠神經藥物開發的現況觀察與前景 ft. 黃正球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eng_chiu_joe_huang/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ui_hsin_tsai/ 延伸閱讀: 諾貝爾得主 Bernard Katz 利用數值分析證明神經突觸的 quanta release 的 paper DEL CASTILLO J, KATZ B. Quantal components of the end-plate potential. J Physiol. 1954 Jun 28;124(3):560-73. doi: 10.1113/jphysiol.1954.sp005129. https://doi.org/10.1113/jphysiol.1954.sp005129 (pubmed 連結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366292/?page=1) 時間軸 學經歷背景:神經生物PhD 到Meta AI scientist (1:55) 對神經生物產生興趣的契機 (5:34) 從學界轉到業界的轉折 (10:28) 學界和業界的合作與研究氛圍差異 (14:25) 介紹Meta CTR
2025-02-01
1h 22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職涯探索──傾聽內心的聲音 ft. 張瀞文博士 Dr. Chin-Wen Chang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在 Johnson & Johnson 藥廠擔任 Senior Principal Data Scientist 的張瀞文博士。瀞文最初是遺傳學背景,在相當多元的職涯嘗試之後,她走向資料科學的職涯路徑,後來又再度和生物相遇,到了藥廠負責醫療器材、精準醫療的資料科學工作。在豐富經驗的背後,是一次又一次和自己的對話:「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自己的熱情在哪裡?」瀞文傾聽、跟隨內心的聲音,也全力投入每一次的新嘗試,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職涯道路。 🧑💻 講者 | 張瀞文 Chin-Wen Chang:https://www.linkedin.com/in/chin-wen-chang/ 🎤 主持人 | 陳乃群 Nae-Chyun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初入業界的職涯選擇 ft. 蕭孟烜 Dr. Erin Hsiao (2/2)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rin_hsiao_2/ 延伸閱讀: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https://www.amazon.com/Habits-Highly-Effective-People-Powerful/dp/0743269519 時間軸 講者介紹 (0:40) 不順利的時候怎麼調整 (10:20) 轉行投入資料科學的心境 (15:10) 主動決定追求新的挑戰 (17:45) 職場人際關係,如何和 mentor 互動 (22:54) 職涯路線的選擇 (35:08) 現在工作有接近心中目標嗎? (40:04) 給年輕聽眾的鼓勵 (46:00)
2025-01-15
4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AI 藥物開發系列|導論
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藥物開發? 藥物開發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通常需要超過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卻仍有高達九成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這些挑戰,現在 AI 正在各種方面掀起革命。 本集作為《AI 藥物開發系列》的第一集,我們將帶你探索 AI 在藥物開發中的角色。這集導論會由三位來自學界與業界的主持人——康乃爾醫學院博士生威佑、BioNTech 計算生物學家書弘,以及新創公司 Exai Bio 的計算基因體學家乃群,從不同角度剖析這個議題。 人工智慧如何讓藥物開發更快、更準、更有效? 1️⃣ 加速靶點發現 在製造藥物之前,我們必須找到疾病作用機制的「靶點」。AI 利用基因體資料庫和生物數據,快速篩選出可能的目標蛋白質或基因,比傳統研究效率高出數倍。 2️⃣ 設計更高效的藥物 以往設計一個藥物結構需要科學家大量的猜測和反覆實驗。但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模擬分子結構和其與靶點的交互作用,給出最有潛力的候選藥物。AI 能讓預測變得更準,減少需要做的實驗,加速整個流程。 3️⃣ 優化臨床試驗 許多臨床試驗因病人招募困難或時程延誤而無法按時完成。使用 AI 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快速分析臨床試驗條件與病人資料,進行精準匹配,讓試驗進展更順暢。同時,數位孿生技術還能模擬病人反應,減少對照組需求,節省成本與時間。 本集內容從 AI 的定義與歷史,到實際案例分析,再到未來的展望。你覺得 AI 在醫學的下一個突破會是什麼?留言告訴我們! 🎤 主持人 | 紀威佑 Wei-Yu Chi:https://www.linkedin.com/in/wychi/ 🎤 主持人 | 林書弘 Shu-Hong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shuhong-lin-bioinfo/ 🎤 主持人 | 陳乃群 Nae-Chyun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黃品翔 Sean Huang:https://www.linkedin.com/in/pinhsianhuang/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 過去相關訪問: 新創之路─智慧細胞學檢測 ft. 陳聖雄 Samuel Che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新創之路─智慧細胞學檢測-ft陳聖雄samuel-chen/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ft張碧娟drpi-chuan-c/ 台灣智慧醫療 ft. 黃泰一 Dr. Tai-Yi Hu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dr-tai-yi-huang/ 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 ft. 呂任棠 Jen-Tang L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ft呂任棠jentanglu/ 精準醫療與藥物開發全面啟動 ft. 人工智慧絕地武士林清詠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ching-yung-lin/ 📖 延伸閱讀: 曼報 Manny’s Newsletter EP64|UnLearn: 用 AI 顛覆藥物臨床試驗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64-unlearn-%E7%94%A8-ai-%E9%A1%9B%E8%A6%86%E8%97%A5%E7%89%A9%E8%87%A8%E5%BA%8A%E8%A9%A6%E9%A9%97/id1517743652?i=1000651757284 時間軸 節目介紹 (00:40) AI 的定義 (03:28) AI 的歷史發展 (11:20) 藥物開發的流程 (19:55) AI 在藥物開發的應用 (23:03) AI 在臨床試驗的應用 (30:33) AI 的侷限、挑戰與未來發展 (42:43) 對黃仁勳建議的討
2025-01-01
1h 05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遺傳性聽損的基因編輯治療 x 2025 BTBA 展望 ft. 胡金儒 Ginnie Hu & 羅維中博士 Dr. Jimmy Luo
在每一千名先天性聽損的新生兒中,約有二至四例由基因突變引起。遺傳性聽損尚無根治方法,現有的解決方案主要透過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來輔助聽力。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科學家致力於研究遺傳性聽損的基因編輯治療,希望藉由修正突變基因來實現根治。本集節目邀請了目前在哈佛大學攻讀 Speech and Hearing Bio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博士班,並擔任 BTBA 新任共同會長之一的胡金儒(Ginnie Hu)與我們分享他的研究方向與心得。 節目最後,另一位 BTBA 共同會長羅維中博士(Jimmy Luo)會加入討論,聊聊他們與 BTBA 的淵源,以及對組織未來一年的規劃與展望。 🧑💻 講者 | 胡金儒 Chin-Ju (Ginnie) Hu:https://www.linkedin.com/in/chin-ju-ginnie-hu/ 🧑💻 講者 | 羅維中 Wei-Chung (Jimmy) Luo: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主持人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 後製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過去相關訪問: RNA 干擾療法 ft. 杜荷洲 Dr. Ho-Chou T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o-chou-tu/ 基因編輯療法與罕見疾病 ft. 閔譯立 (Dr. Yi-Li Mi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li-min/ 時間軸 講者的求學經歷 (1:28) 遺傳性聽損的介紹 (5:19) 遺傳性聽損的配套措施 (8:40) 基因治療的類型介紹 (11:59) CRISPR-Cas系統在基因編輯的應用 (27:15) 基因編輯技術的挑戰 (32:30) 遺傳性聽損相關基因的編輯研究 (36:06) 回顧博班申請經歷 (41:58) 念博班需要有的心態 (1:03:50) 兩位共會長與BTBA的淵源及對未來一年的組織規劃 (1:13:25)
2024-12-15
1h 26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mRNA-LNP 藥物成品製程 ft. 羅維中博士 Dr. Jimmy Luo
在藥物製程的下游中,Drug Product(最終製劑或藥物成品)的開發是確保藥物安全性、穩定性與有效性的關鍵一步。本集《生技來一刻》聚焦於 mRNA-LNP 的藥物成品製程。我們邀請到現任 Moderna 製程開發科學家、BTBA 新上任共同會長之一的羅維中博士(Jimmy Luo),分享他在 mRNA-LNP 藥物成品製程中的技術挑戰與創新。從疫苗的製備,到產品的穩定性評估,Jimmy 將帶我們深入了解這一領域的前沿技術及他的職涯故事。對藥物製程與生技應用感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 講者 | 羅維中 Wei-Chung (Jimmy) Luo: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主持人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 後製 | 彭日平 Riping Phang:https://www.linkedin.com/in/riping-phang-827859a0/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過去相關訪問: 藥物製程專題 (二)-核酸藥物 ft. 朱治齊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jimmy-chu/ 從候選藥物到上市藥物之間,轉譯醫學與生物製程 ft. 廖怡恩博士、畢家興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_en_liao_chia_hsing_pi/ 藥物製程領袖專訪:葉秉陽博士(Dr. Ping-Yang Yeh):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ing-yang-yeh/ 藥物製程專題 (一)-小分子藥物 ft. 謝効吾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d-1-hwhsieh/ 藥物製程專題 (三) : 蛋白質藥物ft. Yvonne孟憲薇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rotein-yvonne/ 時間軸 講者背景 (1:03) 製程部門在藥廠所扮演的角色 (2:40) mRNA疫苗跟傳統疫苗的差別 (3:50) LNP在mRNA疫苗產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 (6:15) mRNA-LNP的drug product development流程 (9:00) mRNA-LNP製程內各部門的分工介紹 (12:08) mRNA-LNP製程的挑戰跟可能的解決方向 (19:26) 凍乾技術的介紹 (22:02) 藥物製程部門跟其他部門的合作 (25:15) mRNA-LNP藥物製程工程師的一天 (28:55) 擔任mRNA-LNP藥物製程工程師所需的研究背景和技巧 (31:
2024-12-01
0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廠計算生物學家 ft. 周文奇博士、林書弘博士
生物學家的工作樣態相當多元,除了在實驗室親手操作之外,也有一類生物學家以不一樣的方式進行科學研究,他們是利用計算方法解決生物問題的「計算生物學家」,或有些人稱為「生物資訊學家」。 本集節目邀請到在藥廠擔任計算生物學家的周文奇博士以及林書弘博士,他們與《生技來一刻》分享計算生物學家如何協助推動藥物的開發,從早期的藥物發現,到後期的臨床試驗,隨著藥物進入不同階段,計算生物學家的工作重點也隨之演進。我們也討論計算生物學家的職涯,兩位講者介紹了他們的訓練背景,討論計算生物學家能夠提供的貢獻,最後也分享他們對於自己在工作上的角色以及反思。 🧑💻 講者 | 周文奇博士 Dr. Wen-Chi Chou https://www.linkedin.com/in/wenchichou/ 🧑💻 講者 | 林書弘博士 Dr. Shu-Hong Lin https://www.linkedin.com/in/shuhong-lin-bioinfo/ 🎤 主持人 | 陳乃群 Nae-Chyun Chen 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Celine Hoh https://www.linkedin.com/in/celinehohzm/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 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過去相關訪問: 第四季閃亮回歸,一窺 BTBA 新任會長的生技職涯大冒險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7%ac%ac%e5%9b%9b%e5%ad%a3%e9%96%83%e4%ba%ae%e5%9b%9e%e6%ad%b8%ef%bc%8c%e4%b8%80%e7%aa%babtba%e6%96%b0%e4%bb%bb%e6%9c%83%e9%95%b7/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4%ba%ba%e5%b7%a5%e6%99%ba%e6%85%a7%e6%96%bc%e5%9f%ba%e5%9b%a0%e9%ab%94%e5%ad%b8%e7%9a%84%e6%87%89%e7%94%a8-ft%e5%bc%b5%e7%a2%a7%e5%a8%9fdrpi-chuan-c/ 大海撈針─癌症基因檢測 ft. 吳欣達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hsin-ta-wu/ Season 2 我們回來啦! 新任會長專訪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eason-2-%e6%88%91%e5%80%91%e5%9b%9e%e4%be%86%e5%95%a6-%e6%96%b0%e4%bb%bb%e6%9c%83%e9%95%b7%e5%b0%88%e8%a8%aa/ 時間軸 講者背景簡介 (1:50) 計算生物學家在藥物發現階段的工作 (4:25) 計算生物學家
2024-11-15
1h 35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研究領域物換星移,隨著新的研究領域誕生,也有研究領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有些曾經冷門的領域,則因為技術進步、新的科學發現,回歸眾人追逐的研究熱點。神經膠質細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就是這樣的領域,隨著近年對神經退化疾病的重視,以及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發現指引,原本被認為扮演輔助角色的神經膠質細胞,一躍成為熱門的藥物標的。 本集的訪談邀請到目前在 Biogen 擔任 Associate Medical Director 的蔡蕙歆博士,他將會介紹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的功能,以及這一群「和神經細胞一樣重要」的細胞,在神經退化疾病領域的進展。此外,蕙歆也會和我們分享他如何轉換領域、挑戰自我,從學界教職跳到業界,從基礎研究進到臨床試驗開發。他也和我們分享管理腦庫的特別經歷、和面對公司人事異動、冷門領域找工作的心法。他談論如何調適心態,應對多變的環境,在職涯中展現的彈性和適應力。相信蕙歆的分享,對於現在面臨嚴峻景氣的求職者,與在職場打拼探索屬於自己的道路的大家,會非常有助益。 🧑 講者 | 蔡蕙歆博士 Dr. Hui-Hsin Tsai:https://www.linkedin.com/in/hui-hsin-tsai-1b414b12/ 🎤 主持人 | 陳君瑋Chun-Wei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yun-ho-476b995b/ 🧑 後製 | 陳君瑋Chun-Wei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過去相關訪問: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藥廠神經藥物開發的現況觀察與前景 ft. 黃正球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eng_chiu_joe_huang/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上)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1/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下)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2/ 時間軸 背景和講者介紹 (0:00) 為什麼選擇研究神經膠質細胞──領域轉換 (2:52) 配角的逆襲:神經膠質細胞的介紹 (4:46) 和神經膠質細胞相關的疾病:神經膠質細胞作為藥物標的、神經膠質細胞與神經退化疾病的關係 (10:20) 神經膠質細胞相關疾病在藥物開發上的挑戰 (15:55) 神經相關疾病很多沒有好的動物模型,業界會怎麼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19:37) 神經膠質細胞相關疾病藥物開發的未來趨勢 (21:43) 在 HHMI 管理 newborn brain bank(新生兒腦庫)的經驗與腦性麻痺與寡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cyte)的研究 (23:20) 業界和腦庫的合作、和腦庫的不同運作模式 (28:33) 從學界教職轉到業界科學家的轉換與選擇、業界研究和學界研究的比較 (31:34) Biogen 介紹:相對專注在神經領域的藥廠 (34:58) 從基礎研究轉換到臨床試驗擔任 medical director 的經歷 (37:28) 從基礎研究轉到臨床試驗的困難和挑戰 (40:43) 臨床試驗和基礎研究的相似與不同 (44:00) 基礎研究背景在臨床研究上的優勢 (45:20) 如何在臨床試驗中評估藥物的效用、介紹何謂 active comparator (46:48) 和商業開發組合作的經驗 (50:22)
2024-11-01
1h 01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美國藥物定價和保險給付體系 ft. Mike Lee 李和昭 MS, MBA
美國的高藥價和高醫療支出世界知名,光是處方藥的支出,就佔了全球處方藥物市場的四成,其中十款藥物在 2022 年佔了 Medicare 將近20%的支出(500 億美元),因此最近被《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鎖定,於協商後大砍藥價,有些藥甚至被砍到現在價格的兩折,並於 2026 年實施. 究竟在整條藥物價值鏈當中,有哪些關鍵環節來決定藥價和藥品給付呢?藥品福利管理機構(Pharmacy Benefit Manager, PBM)又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國為什麼不像台灣一樣辦理全民健保呢?關於以上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目前在 Takeda 藥廠擔任 Reimbursement & Contracting Strategy Lead 的 Mike Lee 來跟我們解析美國藥品錯綜複雜的給付系統,帶我們從更高的視角,一覽美國醫藥產業的運作體系全貌。 🧑💼 講者 | Mike Lee 李和昭 https://www.linkedin.com/in/mikeleemsmba/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crystal-peng-b7bb44206/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過去相關訪問: 解密HEOR and Real World Data ft. Rosa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real-world-data-ft-rosa/ Market Access與藥價制定 ft. Sharo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market-access-藥品給付-與-藥價制定-ft-sharon/ 台灣健保價值及生技創新環境 ft. 張鴻仁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台灣健保價值以及生技創新環境ft-張/ 時間軸 講者背景介紹 (2:20) Reimbursement & Contract Strategy部門在藥廠的角色 (9:29) Reimbursement vs. HEOR vs. Market Access (14:23) 典型的一日工作行程 (19:59) Medicare Part A - D分類 (24:22) Reimbursement BTBA月會精彩內容回顧 (28:07) 美國醫療體系的給付系統如何運作?Pharmacy Benefit Manager (PBM)又是什麼 (38:33) 美國為何不使用單一給付者系統 (51:30) 單一給付者 vs. 多給付者系統 (61:29) 政策對藥價和保險給付的影響 (66:43) value-based vs. fee-for-service (73:28) 對這領域感興趣的朋友的建議 (76:41)
2024-10-15
1h 26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新創公司大冒險 ft. 《三腳貓實驗室》姚若晴博士
本集節目邀請到姚若晴博士,若晴博士班畢業之後,隨即加入南加州大洛杉磯區域的新創公司,後續因為公司的組織調整,他面臨在生技寒冬換工作的艱難挑戰,若晴很大方地和我們分享這些心路歷程。 若晴同時也是友台 PodCast 節目《三腳貓實驗室》的主持人,我們討論到製作 PodCast 的酸甜苦辣,是什麼動機讓若晴還有《三腳貓》團隊,出錢出力堅持製作節目與大家分享經驗?請收聽本集節目,一探生技內容創作背後的製作祕辛。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講者 | 姚若晴博士 Dr. Juo-Chin Robin Yao https://www.linkedin.com/in/juochinyao/ 🎤 主持人 | 陳乃群 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彭日平 https://www.linkedin.com/in/riping-phang-827859a0/ 🧑💻 後製 | 林茂然 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 過去相關訪問: 半路轉行,彎道超車—藥物研發中的資料科學家 ft. Mike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5%8d%8a%e8%b7%af%e8%bd%89%e8%a1%8c%ef%bc%8c%e5%bd%8e%e9%81%93%e8%b6%85%e8%bb%8a%ef%bc%9a%e8%97%a5%e7%89%a9%e7%a0%94%e7%99%bc%e4%b8%ad/ 細胞療法與轉譯醫學的奇幻之旅 ft. 張德寬 Dr. DeKuan Ch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de-kuan-chang/ 新型態細胞療法:當免疫細胞遇上點擊化學 ft. 蕭世嘉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onny_hsiao/ 🐱《三腳貓實驗室》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odcast.Tripodcats Happy Hour 009:若晴被裁員了!!!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4%B8%89%E8%85%B3%E8%B2%93%E5%AF%A6%E9%A9%97%E5%AE%A4-tripod-cats-great-adventure/id1555954868?i=1000660422723 Happy Hour 011:被裁員一個月後就找到工作?!原來connection是這樣用的!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4%B8%89%E8%85%B3%E8%B2%93%E5%
2024-10-01
1h 30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 ft. 張瑄玶博士
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是蛋白質抗體和小分子藥物的結合,此技術利用抗體的專一性,將藥物帶至特定區域來殺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ADC 在近幾年發展的很快。2023 年,ADC 藥物的全球銷售額為 100 億美元,預計在 2028 年成長到將近 200 億美元,15% 的年複合成長率非常驚人。 “魔術子彈” (magic bullet) 的概念從二十世紀初期被提出,指藥物針對特定治病微生物或特定細胞攻擊,而幾乎對身體無害。最初是由德國科學家 Erlich 提出,他合成的小分子Salvarsan,是首款能專一針對梅毒螺旋菌毒殺的藥物,被認為是第一顆魔術子彈。遺憾的是,在其後 50 年由於技術等種種限制,這領域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直到 1967 年 ADC 的概念提出、以及之後單株抗體等技術的進展,這領域才慢慢有所突破。即便如此,也一直到了 2000 年,才有首款 ADC 藥物被 FDA 核准,真的是非常漫長的歷史。 我們在這集的節目中,很榮幸邀請到目前在 AstraZeneca 擔任資深科學家的張瑄玶博士,他與我們分享關於 ADC 的設計與開發流程。如果上述簡史讓你對 ADC 藥物感興趣,那就千萬不能錯過這集訪談!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講者 | 張瑄玶:http://linkedin.com/in/hsuan-ping-chang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黃品翔 Sean Pin-Hsian Huang:https://www.linkedin.com/in/pinhsianhuang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BTBA 2024 年會網站:https://www.btbatw.org/2024/ 過去相關訪問: 藥物製程專題(一)小分子藥物 ft. 謝効吾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d-1-hwhsieh/ 藥物製程專題(三)蛋白質藥物 ft. Yvonne 孟憲薇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rotein-yvonne/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 (3:32)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 基本結構及藥物設計考量 (7:54) ADC 發展簡史及主要作用標的 (16:56) ADC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25:24) 在藥廠的開發流程 (29:55) 在ADC領域研究多年的心得及未來領域發展走向 (33:00) ADC在年會的討論方向 (38:45)
2024-08-15
45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從候選藥物到上市藥物之間,轉譯醫學與生物製程 ft. 廖怡恩博士、畢家興博士
藥物開發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在研究所期間,接觸到的往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且大部分著重於研究機制、找到藥物標的和設計候選藥物這一塊。從候選藥物到上市藥物中間仍然有很大一步和許多阻礙需要克服,其中包括了臨床試驗和藥物製程開發。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Novartis 藥廠擔任 Clinical Science & Innovation Academy Fellow 的廖怡恩博士和 Vertex 藥廠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擔任 Senior Scientist 的畢家興博士,我們以輕鬆的聊天方式,討論了轉譯科學、臨床科學與藥物製程開發的流程、工作內容與趣事。 除了分享自己的職涯經驗,他們也會介紹今年 BTBA 年會 Translational Science Panel 和 Advanced Bioprocessing and CDMO Panel 的設計和內容,讓大家預先體驗一下 BTBA 年會盛況。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講者 | 廖怡恩 Yi-En Liao:https://www.linkedin.com/in/yien-liao 🧑💻 講者 | 畢家興 Chia-Hsing Pi:https://www.linkedin.com/in/chia-hsing-pi-13a29490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yun-ho-476b995b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BTBA 2024 年會網站:https://www.btbatw.org/2024/ BTBA 2024 年會購票連結:https://www.tickettailor.com/events/btba/1264921 過去相關訪問: ⚗️藥物製程系列: 藥物製程專題 (一)-小分子藥物 ft. 謝効吾博士: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d-1-hwhsieh/ 藥物製程專題 (二)-核酸藥物 ft. 朱治齊博士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jimmy-chu/ 藥物製程專題 (三) : 蛋白質藥物ft. Yvonne孟憲薇博士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rotein-yvonne/ 藥物製程領袖專訪:葉秉陽博士(Dr. Ping-Yang Yeh)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ing-yang-yeh/ 新藥開發的製造與生產 ft. 孫大峻 Dajun Su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dajun-sun/ 💉轉譯醫學系列: 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
2024-08-01
1h 05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廠營運管理 ft. 陳昱名博士 Dr. Morris Chen
藥廠的營運部門 (operations) 和研發 (research & development)、財務 (financial) 同為藥廠中的巨大核心組織,營運部門通常包含製造、人力資源、資訊等子部門。營運部門的工作內容,常常圍繞著「人」在進行,如何與相關部門一起協調優先項目、有效統籌有限的資源,是在營運部門工作的日常課題。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AstraZeneca 藥廠,負責研發資訊科技管理 (R&D IT) 的陳昱名博士 (Dr. Morris Chen),他的部門支援細胞與基因治療的資訊相關需求;在加入藥廠之前,Morris 在管理顧問公司工作,負責藥廠營運的優化。我們談到當時 Morris 第一份工作的求職考量、顧問業和藥廠的合作關係,也簡介藥廠營運管理。此外,Morris 分享了他對於職場人際互動的觀點,還有他在工作上協調各方的心法,這些軟性技能在他的工作之中,於幕後推動了許多重要案子。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節目製作。 🧑💻 講者 | 陳昱名博士 Dr. Y. Morris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y-morris-chen-phd-2bb9bb/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crystal-peng-b7bb44206/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BTBA 2024 年會網站:https://www.btbatw.org/2024/ 過去相關訪問: 我是你的智囊團-生技顧問業大解密 ft. Gug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gugu/ 從醫師到Medical Director的多元道路與選擇 – 薛涵中醫師、吳庭輝醫師專訪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milyandting/ 時間軸 管理顧問業:博士班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 (1:25) 曾經接觸過的案子 (12:30) 顧問業對於藥廠的貢獻 (19:30) 加入藥廠工作 (23:50) 藥廠營運部門介紹、R&D IT 部門介紹 (31:35) 職場人際互動、政治 (43:35) 優先順序的協調 (54:18) 科學訓練在管理職涯中的幫助 (1:02:57) 回顧職涯不同階段的重要決定 (1:08:36)
2024-07-15
1h 21
三腳貓實驗室 Tripod Cat's Great Adventure
第 042 號實驗:生技來一刻出外景 + 用資料來說服你 - 劉駿
生醫界Podcast扛壩子生技來一刻的主持人來作客啦!這次三腳貓邀請到任職CVS Health的資深產品研發經理劉駿來出外景。這集上半場我們聊了他在工作上,是如何用資料科學協助CVS的商業決策。他也跟我們分享了當初他是如何在博士畢業後,經過申請Insight Fellow Program,進入資料科學的商用領域。下半場劉駿很大方的跟我們分享了生技來一刻的製作經驗,以及主持人們的內心小劇場。喜歡生技來一刻的聽眾們千萬不要錯過這一集! 另外三腳貓也趁這個機會幫BTBA宣傳即將到來的年會。這次年會主題有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Business Development、Advanced Bioprocessing、Entrepreneurship以及Translation Science。活動第一日中午以及第二日早上,分別有職涯診斷午餐會及早餐會的networking活動,可根據午餐會房間的主題以及早餐會講者的領域分別進行交流與討論。歡迎想要拓展自己的生技和藥廠的人脈或是增進自己的職場軟技能來共襄盛舉。 年會網站:https://www.btbatw.org/2024/ 報名連結:http://www.tickettailor.com/events/btba/1264921 工作人員 內容製作:若晴、Mike、劉駿 後製:若晴、Mike 文案:若晴、Mike 音樂:雯薇 封面:雯薇 上架:Mike 宣傳:Angel、雯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7-10
1h 42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Networking 人脈拓展 - 學界和業界的必備軟實力 ft. Phoebe Tsai & Ginnie Hu
又是一年的夏季,很多 TBA 年會或是各種 conference 開始舉辦,除了各式講座和專題討論外,人脈拓展 (networking) 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講到 networking,有些人在社交場合不太好意思跟陌生人聊天,或著帶著一點功利的眼光,直率地想和人建立專業領域連結,甚至拜託人介紹工作;也有些人覺得只有管理階層需要和人交流,科學家好好做實驗即可,種種迷思讓 networking 的困難度急劇上升。 但若能抱著單純的心態進行 networking,專注在和不同領域的人認識接觸,除了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又培養專業人脈,實在是好處多多。這一集我們請到兩位在今年波士頓生物科技年會 networking 的負責人 Ginnie and Phoebe 來和我們聊聊一些常見迷思,同時也分別從學生和業界科學家的角度,談談 networking 對他們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幫助,請千萬別錯過這集的討論喔~ 👩🔬 講者 | 蔡函庭:Phoebe Tsai https://www.linkedin.com/in/hanting-phoebe-tsai-298a443b/ 👩🔬 講者 | 胡金儒:Ginnie Hu https://www.linkedin.com/in/chin-ju-ginnie-hu/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BTBA 2024 年會網站:https://www.btbatw.org/2024/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軟實力的訪問: 成為職涯掌舵手:從化工到專案經理 ft. 楊秉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bing_shiou_yang/ 藥廠法規部門跟你想的不一樣 ft. Hsiao-Ling Hung 洪筱玲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法規部門跟你想的不一樣-ft-hsiao-ling-hung-洪筱玲/ 時間軸 講者介紹(1:52) 為何需要Networking? (3:42) 常見的Networking迷思(9:15) 如何克服跟陌生人交談的心理障礙(21:24) 印象深刻的Networking經驗(29:02) Networking Dos & Don’t (35:03) BTBA年會中的Networking session (41:51) Visibility職場能見度重要性(53:27) Leadership (56:42) 女性在學界和職場的挑戰(65:25) 你們想請問Speaker的問題(72:33) 額外的連結: 10 tips for effective networking: https://careers.umbc.edu/students/network/networking101/tips/
2024-07-01
1h 17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從臨床到藥廠,橫跨太平洋兩岸的苦甜人生 ft. 林靜君醫師
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到 June 林靜君醫師,她在橫跨太平洋兩岸的台灣與美國,都有豐富藥廠醫藥事務 (medical affairs) 經驗,同時也是具備臨床經驗的醫學專家。醫藥事務作為藥廠和臨床醫師間的橋樑,需要非常需要靈活地應對進退,除了醫學知識,對不同地區醫師文化的敏感度,更是勝任這份工作的關鍵。June 具備在台美兩地的成長經驗,以及扎實的醫師訓練,成為這份工作的不二人選。但儘管擁有跨文化的成長背景,June 在職涯早期階段,仍然十分費勁。June 大方地和我們分享了許多她如何克服文化障礙的珍貴經驗。 June 吸引我們的,不僅是她橫跨臨床和藥廠、橫跨不同文化的豐富工作經歷,更是她精彩的生命歷程。她過往艱辛的生活和職涯歷程,淬煉出堅毅不服輸的樂觀,與對少數族群的真誠關懷。相信林醫師真誠的分享,能鼓舞每一個還在生活與職涯中掙扎向前的你我。 🧑💻 林靜君醫師 June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junelin20202023/ 🎤 主持人 | 許祐湉:https://www.linkedin.com/in/yu-tien-hsu-04043241/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吳畇芸: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過去相關訪問: 藥廠中的活字典-醫藥事務部門 (Medical Affairs) ft. Jessie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8%97%a5%e5%bb%a0%e4%b8%ad%e7%9a%84%e6%b4%bb%e5%ad%97%e5%85%b8%ef%bc%8d%e9%86%ab%e8%97%a5%e4%ba%8b%e5%8b%99%e9%83%a8%e9%96%80medical-affairs-ftjessie/ 從醫師到Medical Director的多元道路與選擇 – 薛涵中醫師、吳庭輝醫師專訪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milyandting/ 不同型態的Medical Director工作、職涯面面觀 – 薛涵中醫師、吳庭輝醫師專訪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ting-emily-2/ 醫師在藥廠—臨床執業以外的職涯選項 ft. Starr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tarrchen/ 醫療與大數據分析 – Ivy Weng醫師訪談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ivy-md/ 找到自己的路:從臨床、國際衛生到Real-World Evidence – 楊昆澈醫師專訪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rwe-dr-quitin/ 數位醫療新趨勢與創業領導力 ft. Dr. Liz Kwo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liz_kwo/ 「商業與策略」系列 - 藥廠投資組合管理 ft. 羅盈智醫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ng_chih_paul_lo/ 讓我們來談談疫苗 ft. 連加恩醫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8%ae%93%e6%88%91%e5%80%91%e4%be%86%e8%ab%87%e8%ab%87%e7%96%ab%e8%8b%97-ft-%e9%80%a3%e5%8a%a0%e6%81%a9%e9%86%ab%e5%b8%ab/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
2024-06-01
1h 07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商業與策略」系列─從基礎科學到商業發展探索之旅 ft. Will 顏伯任博士
在生物技術領域,商業發展(Business Development, BD)的角色至關重要,因為它牽涉到企業的成長和成功。商業發展團隊負責尋找、開發與公司核心業務相關的新機會,包括合作、併購、授權等。這不僅僅是一個獨立部門的工作,也是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生技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商業發展部門的作用變得更加關鍵。通過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獲取新技術、擴大市場範圍等方式,商業發展部門能夠幫助公司實現創新、擴大市場份額,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生技來一刻非常榮幸邀請到目前在 Voyager Therapeutics 擔任 Corporate & BD Head 的 Will 顏伯任博士來跟我們介紹商業開發部門的點點滴滴,並跟我們分享他當初是如何由基礎科學跨入商業策略領域,以及轉領域的心得。在訪談中 Will 還跟我們一起探索和分析一個模擬的商業併購案例,無論你是對商業感興趣的科學家,或是想拓展生醫藥廠認知邊界的朋友,這集都是不可錯過的訪談! BD假想案例連結:https://chat.openai.com/share/48c5407d-94ca-4a83-82ca-c99ce6b521db 👨💼 顏伯任博士 Dr. Po-Jen (Will) Yen: https://www.linkedin.com/in/willyen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Zoe Liu 劉紀秀: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siu-zoe-liu-8436417a/ 生技來一刻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商業與策略」系列 - 藥廠投資組合管理 ft. 羅盈智醫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ng_chih_paul_lo/ 「商業與策略」系列 - 商業及數據分析部門 ft. Mango 張文穎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wenying_mango_chang/ 「商業與策略」系列─全球商業部門 (Global Commercial) 及產品經理 ft. 黃意茹 Dr. Yi-Ju Hu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_ju_huang/ ✨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 ✨ 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時間軸 自我介紹以及在哈佛的學術生活 (1:30) 在何種機緣下進入商業發展Business Development (4:14) Corporate Strategy & Business Development 簡介: M&A, Licensing, Partnership (6:45) BD的基本框架和談判流程 (12:05) 典型的一日工作行程及合作部門 (14:40) BD決策流程考量及案例討論 (20:32) 從學界轉進商業領域的體悟及挑戰 (33:00) 商業領域核心技能:溝通能力的培養 (34:33) 在商業領域發展的心得分享 (36:25)
2024-05-16
41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成為職涯掌舵手:從化工到專案經理 ft. 楊秉修博士
這四季以來,「生技來一刻」邀請過許多嘉賓,也帶大家認識了許多藥廠中不同的部門和職位。以藥物開發週期的視角:從研發、臨床、數據分析、製程,甚至是法規、商務,一直到上市後相關的真實世界證據 (RWE)、醫事 (medical affairs) 等等,都需要透過許多人力、不同部門間的相互配合,才有辦法讓一個新藥順利上市。藥廠要怎麼掌控人力、預算等資源上的分配,監督計劃的推進,協調不同部門間的合作、溝通、還有解決問題呢?那就需要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這個角色囉! 本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 Boehringer Ingelheim (BI) Projec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Team 擔任 Director 的楊秉修博士。透過楊博士的分享,我們更加了解專案經理在藥廠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培養自己軟實力,好在各部門間合作時更加游刃有餘呢?從重視實做的化工部門,轉換到偏向管理與決策的專案經理,楊博士又是如何掌舵他的職涯規劃呢?不論是初入職場的你,想要轉換跑道的你,或是身為主管,需要引導下屬佈局職涯的你,都會收穫滿滿喔! 🧑💻 講者 | 楊秉修博士 Bing-Shiou Yang:https://www.linkedin.com/in/bing-shiou-yang-07462a7/ 🎤 主持人 | 蔡函庭 Phoebe Tsai:https://www.linkedin.com/in/hanting-phoebe-tsai-298a443b/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後製 | 林庚民: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相關訪問: It’s the climb, Ascending biotech’s career ladder without losing balance ft. Dr. Jo Viney https://www.podbean.com/ew/pb-xvy6x-12d96ff 生技新鮮人求職修煉手冊—上卷 ft. Margaret Wey, Yvonne Meng, Phoebe Tsai https://www.podbean.com/ew/pb-56q9x-131628e 生技新鮮人求職修煉手冊下卷 - ft. Margaret Wei, Yvonne Meng, Phoebe Tsai https://www.podbean.com/ew/pb-ktjuc-132b4fd 「商業與策略」系列 - 藥廠投資組合管理 ft. 羅盈智醫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ng_chih_paul_lo/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觀眾問券:https://forms.gle/1fNKfAGTCF2vyh8Y8 時間軸 主持人自我介紹、專案經理簡介 (0:16) 楊秉修博士自我介紹 (2:14) 初入化工: 求學階段 (3:11) 產業選擇 (5:10) 第一次求職及業界的第一份工作:如何開始培養軟實力 (7:03) 持續上升與轉換: 如何掌握機運:從第一間公司到第二間公司 (15:40) 上升期:從individual contributor、lab head到people manager的培養 (18:08) 獨立貢獻者與主管的差異 (19:55) 主管在職涯
2024-05-02
1h 23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藥廠神經藥物開發的現況觀察與前景 ft. 黃正球博士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話,說出了許多神經生物背景求職者的心聲。一方面,2013 年歐巴馬總統推動了 BRAIN Initiative,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企圖解密神秘的大腦,讓腦與神經成為繼基因解碼後的下一個聖杯,開啟了腦與神經科學的大航海時代。另一方面,神經藥物的在藥廠的發展依然跌跌撞撞,神經藥物開發的困難和時長讓許多大藥廠怯步,2018 年大藥廠輝瑞 Pfizer 退出了神經藥物開發、2019 年大藥廠 Amgen 也跟進裁撤神經部門,形成了神經藥物研發的寒冬。雖然 FDA 去年(2023 年)通過了第一個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進程的藥物,但神經藥物研發的寒冬真的過去了嗎?神經生物博士生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Eli Lilly(禮來藥廠)擔任 Senior Director of Neuroscience NGTx,也是 BATBA(灣區臺灣人生物科技協會)創辦人的黃正球博士來跟我們分享他在藥廠神經科學研發部門的第一手觀察,分享他對神經藥物業界版圖和未來發展的珍貴洞見。節目中黃正球博士分享了許多業界神經藥物版圖的變動,也提出他對業界目前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想法,相信對於無論是正在找工作的神經生物科學家、抑或是單純好奇藥廠神經藥物部門的發展的觀眾,都會非常有幫助。 ✨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節目連結、講者Linkedin連結請見留言處!感謝講者提供詳盡的延伸閱讀連結和文章! 🧑💻 黃正球博士 Cheng-Chiu (Joe) Huang:https://www.linkedin.com/in/cheng-chiu-joe-huang-9765253a/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洪慧芳: https://www.linkedin.com/in/hui-fang-hung-b86760b5/ 生技來一刻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相關閱讀 在業界給簡報的技巧 by 波尼奇垃的秘密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H2ENCTTHe9Hz6G8k/?mibextid=WC7FNe 📖 相關訪問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上)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1/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下)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2/ 時間軸 黃正球博士的學經歷 (1:40) 藥廠神經藥物的版圖 (5:30) 業界神經藥物的發展回暖了嗎? 新技術帶來新的發展希望 (10:02) Drug Delivery – AAV載體的發展如何幫助神經藥物發展 (14:30) 阿茲海默症和神經退化疾病的發展 (18:47) 進到業界工作的準備 (22:20) 在求學階段怎麼準備 (23:00) 應徵工作的建議 (24:40) 給業界晉升的建議 (27:45) 美國不同地區的生技業發展 (31:58) 創立BATBA (灣區臺灣人生技協會)的契機 (34:43) 如果能回到研究所會有什麼不同做法 (39:22)
2024-04-16
43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商業與策略」系列 - 藥廠投資組合管理 ft. 羅盈智醫師
新藥開發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除了漫長的開發時間之外,人力和資金的投入也非常驚人,更令人頭痛的是,新藥開發的失敗率相當高,風險極大。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產業裡,如果沒有辦法時刻抓住市場動態、做好資源分配,整個公司很可能曝露在難以挽回的巨大風險之中。如何確保公司可以在風浪中抵達目標,就是投資管理部門肩負的重大任務。 投資組合管理 Portfolio Management 不僅限於金融領域,也在醫藥行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探索投資組合管理的流程,包括目標受眾、主要衡量指標以及如何通過資源分配和風險管理,來實現企業的長期成功。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目前在波士頓 Novartis 藥廠投資組合數據科學部門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羅盈智醫師,來跟聽眾分享這個重要但罕為人知的部門,同時羅醫師精彩的跨領域經驗分享,也是聽眾朋友們不容錯過的主題喔! 👨💼 羅盈智醫師:https://www.linkedin.com/in/ying-chih-paul-lo-md-phd-3b696059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羅維中 Wei-Chung (Jimmy) Luo: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後製 | Sunny Hsu:https://www.linkedin.com/in/sunny-hl-hsu 生技來一刻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商業與策略」系列 - 商業及數據分析部門 ft. Mango 張文穎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wenying_mango_chang/ 「商業與策略」系列─全球商業部門 (Global Commercial) 及產品經理 ft. 黃意茹 Dr. Yi-Ju Hu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_ju_huang/ 發掘生技璞玉的冒險王,開創自我價值的投資家 ft. 張劭聿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aoyuchang/ ✨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 ✨ 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時間軸: Part 1. 投資組合管理101 講者自我介紹 (2:42) 什麼是自然語言處理?在醫學上有何應用?(4:41) 投資組合管理 (Portfolio Management) 簡介 (8:15) 投資組合管理一般流程 (15:55) 典型的一日工作行程 (21:14) 組合管理特別關注的指標 (23:59) 藥廠如何平衡投資組合風險 (28:06) 部門組成及最需要的關鍵技能 (31:14) Part 2. 跨領域經驗分享 多重跨領域經驗分享及為何選擇進入商業領域 (42:05) 跨領域前需要做的準備和評估 (63:20) 給想進這領域的科學家們一些建議 (67:54) 最想分享的職涯體悟 (70:35) 波士頓臺灣人醫師協會 (BTPA) 介紹 (74:48)
2024-04-03
1h 20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下) ft. 徐聖修博士
最近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據稱開始人體試驗,Neuralink 嘗試將人腦與大腦連結。但你知道嗎,Neuralink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做人體試驗的腦機介面公司。而且腦機介面除了侵入式還有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除了幫助身體癱瘓的人,更可能和智慧眼鏡與耳機等我們周邊物品結合,走入一般人的生活,幫助我們更專注、甚至能幫助我們改善心理健康。 這集節目是腦機介面訪問的第二集。我們將延續上集,繼續和目前在 Arctop 擔任 Director of Data Science 的徐聖修博士討論更多腦機介面相關話題。在上集節目中Shawn 除了介紹腦機介面外,他也和我們分享他從電機系,一路進到生醫工程領域的求學生涯和職業歷程,這集節目則會更深入的討論腦機介面目前的發展與遇到的挑戰,並提供給未來想要從事相關領域的學弟妹一些建議。 🧑💻 徐聖修 Dr. Sheng-Hsiou (Shawn) Hsu:https://www.linkedin.com/in/shhsu12/ 個人部落格 https://goodshawn12.wordpress.com/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共同策劃 | 李韋賢:https://www.linkedin.com/in/weihsien-willy-lee-458472154/ 🧑💻 後製 | 陳君瑋: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感謝 Vysioneer醫隼智慧 贊助本集節目。 Follow Vysioneer on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vysioneer 台北辦公室人才招募中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vysioneer 生技來一刻訪問Vysioneer創辦人暨執行長呂任棠博士 https://www.podbean.com/media/share/pb-3jusi-117c45b ✨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相關連結(感謝講者提供詳盡的延伸閱讀連結和文章) 腦機介面中文介紹 https://investigator.tw/1226/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專題-上/ https://investigator.tw/1237/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專題-下/ 腦機介面英文介紹 https://arctop.com/deep-dives/how-bci-works-part-1 https://arctop.com/deep-dives/five-levels-of-explanation-part-ii-how-brain-computer-interfaces-work 延伸閱讀 Wait but Why 介紹 Neuralink https://waitbutwhy.com/2017/04/neuralink.html 念力:讓腦波直接操控機器的新科技.新世界 (Beyond Boundaries:The New Neuroscience of Connecting Brains with Machines — and How It Will Change Our Lives) 時間軸 進到腦機介面領域需要的技能 (3:08) 腦機介面的突破(5:30) 硬體的突破 (6:04) 腦電波GPT? 解讀腦電波算法上的突破 (9:13) 拿到腦波訊號要做什麼 (14:17) 腦機介面如何幫助學習困難技巧 (16:35)
2024-03-15
3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上) ft. 徐聖修博士
最近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據稱開始人體試驗,Neuralink 嘗試將人腦與大腦連結,將《駭客任務 (The Matrix)》成為現實的決心,引發各界許多關於腦機介面的討論。究竟什麼是腦機介面?我們離電影裡的世界又有多遙遠呢?科幻想像的未來世界外,目前的世界中腦機介面,也扮演著癱瘓病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幫助癱瘓病人維持和外界的交流。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Arctop 擔任 Director of Data Science 的徐聖修博士來和我們聊聊最近當紅的話題–腦機介面。有別於以往講者多為生化背景,徐聖修博士是少數來自二類組(理工科系)的講者,除了介紹腦機介面外,他也和我們分享他從電機系,一路進到生醫工程領域的求學生涯和職業歷程。上集節目會先簡單介紹什麼是腦機介面,並從徐聖修博士的求學求職經歷,帶我們了解他如何進到腦機介面的領域,和他所參與的幾個腦機介面的專案、並介紹腦機介面和穿戴式裝置如何幫助藥物的臨床試驗。下集節目則會更深入的討論腦機介面目前的發展與遇到的挑戰。 相關連結(感謝講者提供詳盡的延伸閱讀連結和文章) 腦機介面中文介紹 https://investigator.tw/1226/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專題-上/ https://investigator.tw/1237/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專題-下/ 腦機介面英文介紹 https://arctop.com/deep-dives/how-bci-works-part-1 https://arctop.com/deep-dives/five-levels-of-explanation-part-ii-how-brain-computer-interfaces-work 延伸閱讀 Wait but Why 介紹 Neuralink https://waitbutwhy.com/2017/04/neuralink.html 念力:讓腦波直接操控機器的新科技.新世界 (Beyond Boundaries:The New Neuroscience of Connecting Brains with Machines — and How It Will Change Our Lives) ✨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節目連結、講者Linkedin連結請見留言處!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 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徐聖修 Dr. Sheng-Hsiou (Shawn) Hsu:https://www.linkedin.com/in/shhsu12/ 個人部落格 https://goodshawn12.wordpress.com/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共同策劃 | 李韋賢:https://www.linkedin.com/in/weihsien-willy-lee-458472154/ 🧑💻 後製 | 陳君瑋: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生技來一刻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時間軸 介紹神經系列和訪問契機 (0:37) 簡介徐聖修博士的學經歷 (2:43) 何謂腦機介面 大眾視野裡的腦機介面 (4:03) 腦機介面的泡泡與破裂 (6:12) 腦機介面的定義 (7:37) 腦機介面的三個要素:sensing, decoding, application (10:46) 從電機轉到生醫工程領域與腦機介面的契機 (15:52) 博班時期的研究:環境雜訊處理與情緒的大腦訊號的解密 (20:29) Google X 的經歷 (28:07) Startup 的經歷和文化 (33:13) 目前的公司 Arctop (35:28) 腦機介面能如何幫助藥物的臨床試驗 (38:28)
2024-03-01
5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初入業界的職涯選擇 ft. 蕭孟烜 Dr. Erin Hsiao (2/2)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生技來一刻」訪問了蕭孟烜博士(Dr. Erin Hsiao),他與我們分享了他在博士班期間過關打怪的經驗,在這集節目中,Erin 則會繼續分享他初入業界的職涯經驗。 許多人常說第一份業界工作是最難找的,因為學校的訓練和業界的需要常常不直接相關(或是相關的不太明顯 🤔),在求職網站中各色各樣的職位中,策略性地認識、選出適合自己的機會,是需要大量心力的一件事。此外,Erin 也和我們分享他在第一份業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毅然決然在生技業凜冬中換工作的心路歷程。 👩💻 蕭孟烜 Dr. Erin Hsiao:https://www.linkedin.com/in/meng-hsuan-erin-hsiao/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主持人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 贊助者: Vysioneer醫隼智慧 https://www.vysioneer.com/ | Follow Vysioneer on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vysioneer | 台北辦公室人才招募中 https://www.yourator.co/companies/vysioneer | 生技來一刻訪問Vysioneer創辦人暨執行長呂任棠博士 https://www.podbean.com/ew/pb-3jusi-117c45b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 🪙 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成長之路:博士班血淚史 ft. 蕭孟烜 Dr. Erin Hsiao (1/2)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rin_hsiao_1/ COVID-19疫情期間生技業新人求職攻略 ft. Meredith https://www.podbean.com/eas/pb-57u6f-f62944
2024-02-15
4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成長之路:博士班血淚史 ft. 蕭孟烜 Dr. Erin Hsiao (1/2)
博士班的訓練,無論是在專業知識技能的硬實力,或是管理專案、人際互動的軟實力,都是許多生技職涯初期的重要養分。「為什麼要唸博班?」、「博士班是怎麼樣的經驗?」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回答。 本集我們邀請到畢業於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蕭孟烜博士(Dr. Erin Hsiao),他毫無保留地和我們分享了他從碩士班動心決定出國唸博班,一路到博班結束的血淚史。這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故事,Erin 來到美國沒幾個月,選上的指導教授沒有拿到終身職,開始了一段到處尋找指導教授,同時和系辦談判的大地遊戲。終於談定指導教授之後,卻發現教授的指導風格相當捉摸不定,在一長段時間的掙扎之中,Erin 透過和自己的深度對話,漸漸找到和教授相處的方法,也成功推進研究。在博班後期,和教授討論畢業標準、時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Erin 也和我們分享他如何主導和教授的畢業談判,爭取到自己權利的經驗。 👩💻 蕭孟烜 Dr. Erin Hsiao:https://www.linkedin.com/in/meng-hsuan-erin-hsiao/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主持人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 🪙 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 COVID-19疫情期間生技業新人求職攻略 ft. Meredith https://www.podbean.com/eas/pb-57u6f-f62944 時間軸 講者介紹、出國唸博士班的動機 (00:01) 申請博士班的準備過程 (13:50) 開始讀博士班!第一關:找指導教授 (15:30) 第二關:加入實驗室之後 (33:38) 第三關:畢業挑戰 (57:10) 唸博士班的心態 (80:10)
2024-02-01
1h 28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新型態細胞療法:當免疫細胞遇上點擊化學 ft. 蕭世嘉博士
無數科學家們研究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來對付癌症,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從早期的非專一性的化學和放射線治療,到約西元 2000 年出現的標靶療法 (targeted therapy),以及過去十年開始興盛的免疫療法 (immunotherapy) 等,每一步都是跟癌症對抗的重要里程碑。而從 2017 年 FDA 核准六款 CAR-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細胞療法之後,CAR-T 細胞療法成為癌症研究和治療的一大主流方向。與此同時,目前核准的 CAR-T 療法需要從病人身上取得 T 細胞,改造後放回病人體內,高度客製化的要求導致療程的費用高昂;另外,目前的療法使用病毒將遺傳物質帶入取出的 T 細胞,以表達特定受體,但並非所有細胞都能承受這樣的改造流程,種種原因限制了 CAR-T 療法在臨床治療的影響力。 針對這些現有療法的不足,蕭世嘉博士創辦的育世博公司另闢蹊徑,將點擊化學(此技術獲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應用在免疫細胞改造,避免了一些免疫細胞經病毒改造後失去活性的限制,並成功開發兩款改造 T 細胞進入臨床試驗。 想知道一般免疫細胞為何需要做專一性抗體修飾,育世博的抗體細胞連結技術 (Antibody Cell Conjugate, ACC) 和之前的改造方法相比還有何優勢,以及創辦新公司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精彩的訪談! 🧑💻 蕭世嘉 Dr. Sonny Hsiao:https://www.linkedin.com/in/sonny-hsiao-83199956/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 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生技來一刻」。 🪙 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感謝 Vysioneer醫隼智慧 贊助本集節目。 Follow Vysioneer on LinkedIn 台北辦公室人才招募中 生技來一刻訪問Vysioneer創辦人暨執行長呂任棠博士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 學者創業專訪 I - Smart Insulin 聰明的胰島素 ft. Dr. Danny Hung-Chieh Chou 周宏杰博士 https://www.podbean.com/ew/pb-xhw9u-116a1af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I 學者創業專訪 II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Mass Spectrometry質譜儀上的洞燭先機ft. Dr. Cheng-Chih Richard Hsu徐丞志博士 https://www.podbean.com/ew/pb-ciz77-11d3f08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II Part 1 學者創業專訪 III 上集–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Nanotechnology 揪出血液中癌細胞的奈米魔鬼氈ft. Dr. Hsian-Rong Tseng曾憲榮博士 https://www.podbean.com/ew/pb-g8mmz-11fff03 時間軸 Part 1. 化學合成+細胞療法101 講者自我介紹 (3:55) 何謂點擊化學? 跟細胞療法 Antibody Cell Conjugate (ACC) 有何關係? (5:45) 一般免疫細胞能辨識癌細胞,為何還需要做專一性抗體修飾?(10:02) ACC 和 ADC, CAR-T 的異同點在哪? (12:58) 現有兩款細胞產品介紹:NK and gamma-delta T Cell (20:32) Part 2. 商業模式&創業 離開學校後的創業選擇 (23:50) ACC是否為育世博獨家核心技術?有無其他競爭者 (26:45) ACC和現有療法的優劣勢比較 (34:55) 商業模式的選擇(43:49) Funding & Team Building (48:54) Part 3. 未來展望 台灣生技產業概況及未來發展方向建議 (65:00) 育世博未來展望 (72:25)
2024-01-16
1h 15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商業與策略」系列 - 商業及數據分析部門 ft. Mango 張文穎
「商業與策略」系列列車來到第二站,這一集我們要來談談商業分析和市場預測在藥廠商業部門 (Commercial Data & Analytics) 扮演的角色。我們很開心邀請到目前在 Amgen 擔任資深經理的張文穎 Mango 來跟我們分享她的多年在商業分析領域的經驗。跟一般在商管領域耕耘的人略有不同,文穎在國內是生物科技背景出身,但在出國攻讀科技管理碩士後跨入商業分析領域。 「商業分析」不僅是計算出正確的數字,更需要說出一個好的故事; 如何將數字轉為 insight 讓決策高層快速吸收與理解風險是商業分析的必修寶典。當市場預測數字和高層預期不符時,分析者應該如何應對?業界常聽到的 life-cycle management, primary & secondary analytics 等專業術語又代表什麼?希望文穎這集的分享,能讓你不止對藥廠的商業部門分析應用有近一步的了解,同時能將其中提到的溝通技巧運用在你的日常工作中。 🧑🔬 張文穎 Mango:https://www.linkedin.com/in/mangochang/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Zoe Liu 劉紀秀: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siu-zoe-liu-8436417a/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商業與策略」系列─全球商業部門 (Global Commercial) 及產品經理 ft. 黃意茹 Dr. Yi-Ju Hu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_ju_huang/ 半路轉行,彎道超車—藥物研發中的資料科學家 ft. Mike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半路轉行,彎道超車:藥物研發中/ 時間軸: 講者背景介紹(1:37) 在財團法人國家研究院的經歷(2:27) 生物科技管理:business + biotech + management的結合(5:14) 第一份業界工作面試經驗分享; 個案研究又在商業分析面試中扮演什麼角色(8:32) 在IQVIA 醫藥數據服務公司經歷 (13:52) 藥廠中的商業和數據分析部門介紹; 市場預測(forecasting) 又是如何用來輔助商業決策 (15:10) 當市場預測結果和高層想法有出入時該怎麼辦(24:32) Commercial Insight是什麼樣的部門?商業的一級和二級分析又是什麼? (28:15) 給想進商業部門的科學人一些建議(33:57) 推薦的職場軟技能培養(41:12)
2024-01-02
45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數位醫療新趨勢與創業領導力 ft. Dr. Liz Kwo
醫療科技、遠距醫療等等數位醫療的創新都為未來的醫學轉型帶來許多可能性與希望,也提供許多新創與革新的契機。本集特別節目我們邀請 2023 BTBA 年會深受觀眾喜愛的 Keynote speaker Dr. Liz Kwo 分享她身為醫師、創業家、數位醫療企業經營的經驗。Liz 將分享她對數位醫療趨勢的洞見、對領導力培養的心得、以及身為醫師、經營者、妻子、母親多重角色的平衡。 (本集節目由英文錄製) 講者自我介紹 (1:32) 數位醫療大趨勢 (3:15) 創業經驗分享 (19:10) 企業經營與臨床服務並行的職涯選擇 (29:20) 女性企業家的職涯 (26:51) 新書分享Digital MD (38:27) 🧑🔬 Dr. Liz Kwo:https://www.linkedin.com/in/lizkwo/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主持人 | 許祐湉:https://www.linkedin.com/in/yu-tien-hsu-04043241/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醫療與大數據分析 – Ivy Weng醫師訪談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ivy-md/ 從醫師到Medical Director的多元道路與選擇 – 薛涵中醫師、吳庭輝醫師專訪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milyandting/ It’s the climb: Ascending biotech’s career ladder without losing balance ft. Dr. Jo Viney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it-s-the-climb-ascending-biotech-s-career-ladder-without-losing-balance-ft-dr-jo-viney/
2023-12-15
46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商業與策略」系列─全球商業部門 (Global Commercial) 及產品經理 ft. 黃意茹 Dr. Yi-Ju Huang
商業部門,這個聽起來跟華爾街和銀行金融業緊密相關的名詞,其實在生醫業界也是個非常重要的部門。他除了跟公司的營收和利潤緊密掛鉤之外,同時也和藥物市場研究及產品開發的方向息息相關。儘管如此,這個部門對大部分的學生或生醫科學家而言仍舊十分陌生,充滿各種迷思。因此「商業與策略」系列應運而生,希望藉由訪談多位具科學或醫學背景而後進入商業領域部門的專家,來帶大家深入了解該部門的各個面向,從而建立一塊生技領域的重要拼圖。 你知道生醫業界的 PM 不只代表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而有可能是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嗎?儘管兩者的英文縮寫都是 PM,職務內容卻是天差地遠。全球商業部門又是個什麼樣的單位?他們如何跟其他部門銜接來完成重要工作呢?「主動聆聽」及「向上管理」為什麼是你應該花時間和精力培養的軟性技能呢?我們很榮幸在系列第一集邀請目前在德國 BioNTech (BNT) 公司全球商業部門的黃意茹博士來跟我們分享她的經驗和想法,希望聽完這集後,能讓大家對上述這些問題有所解答。除了商業領域外,意茹也會跟我們分享她的歐洲生活及當初留學德國面臨的挑戰,有想留學的朋友們請千萬別錯過這集喔~ 🧑🔬 黃意茹 Dr. Yi-Ju Huang:https://www.linkedin.com/in/yi-ju-huang-80697156/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林宛瑢:https://www.linkedin.com/in/wan-jung-lin-6a744920b/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醫療器材與價值醫療 ft. Cindy Tong https://www.podbean.com/ew/pb-u8s4w-1362e8b Market Access (藥品給付) 與 藥價制定 ft. Sharon https://www.podbean.com/ew/pb-99ai3-124f84a 解密 HEOR (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 和 Real World Data ft. Rosa https://www.podbean.com/ew/pb-gftht-f75dd4 講者自我介紹 (2:05) 歐洲留學歷程 (2:45) 德國生活及挑戰 (6:55) 博班畢業後考慮過哪些就業選擇 (14:15) 第一間業界公司:Miltenyi Biotec (18:45) Product Manager (產品經理) vs. Project Manager (專案經理) (23:00) 部門rotation經驗 (33:30) 第二間業界公司:BioNTech (全球商業部門)(39:10) 商業部門的上下游對口及合作 (42:10) 業界管理職所需軟技能 (48:10) 給科學背景想進商業部門的人建議 (55:05)
2023-12-02
1h 02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量產 COVID 快篩的跌宕起伏 ft. 洪克璿 Dr. Alex Ko-Hsuan Hung
COVID-19 大流行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當初在家隔離、大規模封城的日子是近代歷史上相當特殊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日子裡,科學家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研究病毒、開發藥物、疫苗以及相關檢測器材,集體的努力讓一度封閉的人類社會在不長的時間之內重新開放。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洪克璿博士 (Alex Hung),他在 COVID-19 期間在帶領新型 PCR 快篩檢測的開發與生產,他所處的公司隨後更被大公司高價收購。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團隊多次擴產、減產的點點滴滴。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洪克璿 Dr. Alex Ko-Hsuan Hung:https://www.linkedin.com/in/alex-hung-us/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吳畇芸: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新藥開發的製造與生產 ft. 孫大峻 Dajun Su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dajun-sun/ 讓我們來談談疫苗 ft. 連加恩醫師 https://www.podbean.com/ew/pb-7sj9m-fd9f3a
2023-11-07
1h 03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第四季閃亮回歸,一窺 BTBA 新任會長的生技職涯大冒險
本集節目邀請到 BTBA(2023-2024)新任共會長吳佩容、蔡明儒博士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職涯歷程和對未來 BTBA 的展望。目前在 Intellia Therapeutics 擔任 Scientist 的吳佩容博士分享她從化工轉到細胞與基因治療、分別介紹在藥廠的 analytical development 部門和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工作的內容、並分享面臨裁員的心路歷程。目前在 Takeda Pharmaceuticals 擔任 Senior Scientist 的蔡明儒博士則是從醫療資訊管理出發越來越往生命科學靠近,成為在生醫和資訊之間跨領域的橋樑。他同時也會分享台灣博士從台灣跨海到美國找工作的心得。想知道被裁員該怎麼面對、外國學歷和經歷在美國求職好不好用、找到工作之後又該如何抉擇、加入 BTBA 對職涯發展的幫助、未來 BTBA 又有哪些新的元素和新活動嗎?請聽本集 podcast! 生技來一刻觀眾問券:https://forms.gle/1fNKfAGTCF2vyh8Y8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吳佩容 :https://www.linkedin.com/in/pei-jung-wu-94ba1a159/ 🧑💻 蔡明儒:https://www.linkedin.com/in/mingju-tsai/ 🎤 主持人 | 何逸雲: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peng-b7bb44206/ 🎧 立即收聽 Podcasts 🎧 Apple Podcasts: https://tinyurl.com/y6gwcke4 Spotify: https://tinyurl.com/y6sz5wno SoundOn: https://tinyurl.com/y32zrmhf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明儒提到的 BTBA 找工作的工作坊 https://www.youtube.com/live/vdRPxfosfTI?si=-umNEPcpU1hbZyg6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https://www.podbean.com/ew/pb-fvf2g-133b5 時間軸 佩容從化工轉到生技產業的契機 (2:01)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的工作介紹 (9:21) 認識Analytical Development 部門和Assay Qualification (13:56) 面臨公司財務困難和大規模裁員的心境和應對 (20:20) 明儒求學和求職經歷 (26:20) 明儒在台灣做NGS雲端平台的新創公司工作的經歷和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介紹 (28:35) 臺灣博士學歷找美國工作的經驗分享和建議 (41:00) 比較臺灣和美國學界與業界的工作經驗 (45:35) 佩容給博士和博士後找工作的建議 (52:33) 大公司還是
2023-10-16
1h 35
Own Your Choices Own Your Life
609 | Breaking Free From Emotional Eating with Jonathan McLernon
In this episode, we are speaking with Master Health Coach, Jonathon McLernon. Coach Jon is a weight loss coach and emotional eating expert who has lost 100lbs. From nanotechnology researcher to Navy marine engineer, to globetrotting nomad, Coach Jon spent most of his life running from his true calling, until one question changed his life. Now he's on a mission to help others lose weight for good and leave BS diets in the rearview mirror. With Freedom Nutrition Coaching he marries the Science of Metabolism with the Psychology of Behavior Change and the Compassion of Human Connection to create li...
2023-09-28
1h 01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新創之路─智慧細胞學檢測 ft. 陳聖雄 Samuel Chen
陳聖雄先生(Samuel)在台灣以及矽谷的科技業多年擔任高階主管,他在事業高峰之時,毅然辭去工作,共同創辦了醫乘智慧(AIxMed),應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解決生醫領域的重大難題,他的團隊發展數位細胞學的檢測方法,旨在成為未來病理學醫生的智慧助手。在本集的訪談中,我們談了 Samuel 的創業動機、人工智慧和病理學的未來趨勢,他也不藏私的和我們分享一系列新創公司早期階段的重要決策經驗。 生技來一刻觀眾問券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陳聖雄 | Samuel Chen 🎤 主持人 | 陳乃群 👩💻 後製 | 吳畇芸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 🎧 立即收聽 Podcasts 🎧 Apple Podcasts: https://tinyurl.com/y6gwcke4 Google Podcasts: https://tinyurl.com/y256lv6y Spotify: https://tinyurl.com/y6sz5wno SoundOn: https://tinyurl.com/y32zrmhf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 ft. 呂任棠 Jen-Tang Lu 台灣智慧醫療 ft. 黃泰一 Dr. Tai-Yi Huang 電子藥物創業之旅 ft. 羅怡凱 台灣健保價值以及生技創新環境 ft. 張鴻仁
2023-07-01
1h 31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醫療與大數據分析 – Ivy Weng醫師訪談
「醫師在生技產業的職涯發展系列」迎來本季最後一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醫療科技公司擔任Life Sciences Group VP的Ivy Weng醫師來到節目。Ivy從醫學院時期便開始探索臨床之外職涯可能性,逐步發展自己在醫療、大數據分析與商業的興趣與職涯。她將與我們分享職涯探索的經驗、如何在每個階段找到學習的機會、並在遭遇困難與挫折時如何保持樂觀與韌性。對於醫療大數據分析、商業、跨領域職涯有興趣的朋友,Ivy的分享與經驗將給你在思考每個重大職涯決定、面對挑戰時,有更多啟發! ✅ Ivy在醫學院求學時的職涯探索 (3:00) ✅ 醫療與大數據的結合與赴美求學 (5:35) ✅ 找尋傳統醫學職涯之外的道路,如何思考機會與挑戰 (6:55) ✅ "複利效應" ー 讓每個職涯選擇能互相加乘 (8:35) ✅ 健康保險公司、provider group數據分析工作分享 (14:05) ✅ 跨出下一步 ー 加入新創醫療科技公司 (19:45) ✅ 積極探索、產業大方向與樂觀的心性 (23:40) 留言處我們整理了節目連結、講者Linkedin連結,以及過去生技來一刻的節目中談到醫師不同職涯選擇的集數⏬ 👨🎓受訪人 | Ivy Weng 醫師 🎤 主持人 | 許祐湉 👩💻 後製| 潘筠宜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 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喔!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醫師在藥廠—臨床執業以外的職涯選項 ft. Starr 解密 HEOR (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 和 Real World Data ft. Rosa 藥物醫材於真實世界中的安全性監測 -- 藥物流行病學家Dr. Darren Toh杜勝偉教授 醫療器材與價值醫療 ft. Cindy Tong
2023-06-15
3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物製程專題 (三) : 蛋白質藥物ft. Yvonne孟憲薇博士
本季生技來一刻的製程系列迎來最終章:蛋白質藥物製程!繼前兩集小分子藥物及核酸藥物的探索後,我們請來了BTBA的前會長同時也是我們來一刻的主持人 - Yvonne孟憲薇博士來陪我們走最後一段製程旅程:大分子藥物。大分子藥物結構複雜,種類繁多,不論分子特性、製作和純化方式都和傳統小分子藥物截然不同,大家在新聞上常聽到的抗體、胰島素等等皆屬於蛋白質藥物。除了科學研究外,Yvonne也花很多時間在培養領導管理能力和其他職場軟技能,在節目中她也非常大方地跟聽眾們分享她一路從獨立貢獻者轉換到管理職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女性科學家們的鼓勵。 對蛋白質藥物的開發流程、部門分工、以及職場溝通等軟性技能開發有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 Time stamp: 講者背景 (2:50) 抗原 v.s. 抗體(8:55) 常見的蛋白質藥物種類 (11:38) 藥物開發所說的“靶點“是什麼意思? (12:50) 小分子製藥流程回顧 (13:45) 蛋白質藥物製造流程簡介 (14:45) 部門分工情形 (19:40) Day to Day work (22:18) 從Individual Contributor 到 Manager/Director的心路歷程 (23:30) 著重的職場軟技能Soft Skill (26:35) 求學或工作中面臨印象最深的挑戰 (29:05) 希望10年前的自己就知道的事 & 未來5年計畫 (31:40) 給在學和剛進入業界的女性科學家建議 (34:50) 👩🎓 講者 | Yvonne 孟憲薇 🎤 主持人 | 劉駿 👩💻 後製 | Zoe Liu劉紀秀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喔!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2023-06-01
3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找到自己的路:從臨床、國際衛生到Real-World Evidence – 楊昆澈醫師專訪
🎧 新的一集生技來一刻上線囉! 🎧 在職涯中期轉換跑道、甚至是工作的國家,對於個人與家庭是個令人興奮的機會,也同時充滿了挑戰與未知。這一集我們訪談了在台灣職涯已有不小成就時,帶著一家大小赴美發展的楊昆澈醫師。他將分享如何分析優勢與挑戰,將自己職涯發展中每一個機會串接成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也同時和家人討論出最適合大家的決定。楊醫師也將分享從醫師轉換到生物統計專家、再到藥廠Rea-world evidence部門的心路歷程。不管是在思考職涯轉換、到異國發展,或是對美國藥廠流行病學、Real-world evidence工作有興趣的朋友,昆澈的經歷都會讓你對職涯轉換、找到自己的機會與決策有更多的思考! 本集重點與時間軸: ✅ 楊昆澈醫師的國際衛生、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經歷 (1:05) ✅ 帶著一家大小赴美求職時,怎麼思考機會成本,如何與家人們討論出最適合的決定 (10:35) ✅ 沒有美國的學歷與工作經驗,如何為自己找到進入美國業界的機會 (16:49) ✅ 怎麼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求職者?醫師在RWE領域的優勢為何? (29:50) ✅ 昆澈負責的RWE工作內容 (38:25) 👨🎓楊昆澈 醫師 | Quitin Yang 🎤 主持人 | 許祐湉 👩💻 後製 | 潘筠宜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 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喔! 過去相關訪問: 發掘生技璞玉的冒險王,開創自我價值的投資家 ft. 張劭聿 醫師在藥廠—臨床執業以外的職涯選項 ft. Starr 解密 HEOR (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 和 Real World Data ft. Rosa 藥物醫材於真實世界中的安全性監測 -- 藥物流行病學家Dr. Darren Toh杜勝偉教授 醫療器材與價值醫療 ft. Cindy Tong 有想聽的內容嗎,或是想和我們說說話嗎?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Follow BTBA Website: http://btbatw.org Email: btba.tw@gmail.c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Facebook Group: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tbatw/ LinkedIn: @btbatw Twitter: @Boston_TBA
2023-05-15
51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細胞療法與轉譯醫學的奇幻之旅 ft. 張德寬 Dr. DeKuan Chang
在過去十年中,利用個體的免疫反應應用於癌症治療的理念從理論轉化為現實。使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製造的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cell 療法對某些侵略性的白血病和血液癌症產生了轉變性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讓經過多種治療後癌症復發的患者痊癒。 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業界從事CAR T-cell療法開發的張德寬博士帶我們科普CAR T-cell的起源,以及深入簡出地剖析這個技術的現今挑戰以及令人期待的未來走向。 除此之外,德寬也分享自己從台灣博班畢業,來到波士頓擔任博後,以及尋找到業界工作的奮鬥經歷。期間,他一一化解語言、身分、研究方向轉換等不同的挑戰,也將在這集中分享他的心路歷程。 無論你是對細胞療法、台灣博士來美國求職,或是在不同業界工作部門間轉換有興趣,都不要錯過這集乾貨滿滿的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張德寬: https://www.linkedin.com/in/dekuanchang/ 🎤 主持人 | 魏嘉英 Margaret Wey:https://www.linkedin.com/in/margaretwey/ 🧑💻 後製 | Wei-Chung (Jimmy) Luo: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過去相關訪問: RNA 干擾療法 ft. 杜荷洲 Dr. Ho-Chou T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o-chou-tu/ 藥物製程專題 (二) 核酸藥物 ft. 朱治齊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jimmy-chu/ 基因編輯療法與罕見疾病 ft. 閔譯立 (Dr. Yi-Li Mi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li-min/ 時間軸 CAR T-cell 療法簡介 (1:31) 從台灣博班畢業找到美國博後工作的面試經驗與心境分享 (6:26) 博後期間為實驗室開闢癌症治療研究的挑戰 (12:28) 講者進入 CAR T-cell 研究的機緣 (19:23) 抉擇留學界或進業界的轉折點 (26:10) 第一份在新創公司的業界工作 (32:38) 台灣博士拿 J1 身分尋找業界工作的挑戰 (36:17) 第二份與藥物傳遞系統相關的工作 (48:31) 從早期藥物探索轉換到轉譯研究的過程 (52:53) 細胞療法的實踐的挑戰 (1:04:54) 細胞療法的未來疾病應用與製程上的發展方向 (1:17:26)
2023-05-01
1h 31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物製程領袖專訪:葉秉陽博士(Dr. Ping-Yang Yeh)
生技來一刻人物專訪系列,這一集邀請到了藥物製程領域的領袖人物:葉秉陽博士(Dr. Ping-Yang Yeh)。 葉秉陽博士是擁有豐富國際藥廠經驗的大分子藥物開發製程的專家,在回到台灣加入台康生技以及全心醫藥生技台灣子公司前,葉博士旅美近30年,並在數家國際大藥廠包括Amgen、Biogen, 及GSK等擔任藥物製程開發的領導及策略開發的重要角色。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葉博士豐富的職涯經驗分享、領導團隊的策略及他的熱情本心。 時間軸 講者介紹 (1:15) 加入藥廠業界而不是留在學界的契機 (4:00) 藥物、製程開發綜觀 (5:30) 大分子藥物製程開發的流程 (10:15) 向上管理的經驗累積:Biogen Formulation部室主管 (13:20) Functional area head 的工作目標 (19:00) 在 Amgen Drug Product Development的經驗 (25:15) 帶領與管理業界頂尖團隊的心得 (27:50) "Look for the horizon" (32:40) 投入台灣生技產業的動機 (34:40) 台灣生技業的發展現況 (40:15) 加入全心醫藥的契機和理念 (46:00) 全心醫藥的開發近況 (48:27) 領導執行理念 (54:39) 團隊成員的特質 (1:02:30) 上一個十年、下一個十年對自己的期待 (1:07:00) 👨💼 葉秉陽 Dr. Ping-Yang Yeh 🎤 主持人 | 孟憲薇 Yvonne Meng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不一樣的路 Crossing the River ft. 周慧泉 Judy Chou 新藥開發的製造與生產 ft. 孫大峻 Dajun Sun 藥物製程專題 (一)-小分子藥物 ft. 謝効吾博士 藥物製程專題 (二)-核酸藥物 ft. 朱治齊博士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2023-04-15
1h 13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無合成分裂 ft. Dr. Keat Ying Chan 陳潔盈
去年(2022)中研院團隊在《Nature》發表了稱為「無合成分裂」的新發現,顛覆了傳統教科書對於細胞分裂的認識。這種分裂方式不需要進行DNA複製,且可以讓斑馬魚表皮細胞在特定發育階段有效率地增加體表面積,以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在這集節目中,我們訪問了無合成分裂論文第一作者潔盈(Keat Ying),介紹發現無合成分裂背後的故事。讓我們藉由她的分享,更深入了解這項驚人的發現,以及它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Nature文章:Skin cells undergo asynthetic fission to expand body surfaces in zebrafis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Dr. Keat Ying Chan 陳潔盈:https://www.linkedin.com/in/chankeatying/ 🎤 主持人 | 紀威佑:https://www.linkedin.com/in/wychi/ 🎵 後製 | 林宛瑢:https://www.linkedin.com/in/wan-jung-lin-6a744920b/ 🎵 後製 | 洪慧芳:https://www.linkedin.com/in/hui-fang-hung-b86760b5/ 🎧 立即收聽 Podcasts 🎧 Apple Podcasts: https://tinyurl.com/y6gwcke4 Google Podcasts: https://tinyurl.com/y256lv6y Spotify: https://tinyurl.com/y6sz5wno SoundOn: https://tinyurl.com/y32zrmhf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2023-04-01
5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RNA 干擾療法 ft. 杜荷洲 Dr. Ho-Chou Tu
RNA 干擾 (RNAi) 機制於 2006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當時當紅的新興潛力藥物平台,然而早期的 RNA 干擾藥物開發連連失利,連藥廠巨人們都紛紛退出這個領域。 2018 年,Alnylam Pharmaceuticals 終於通過第一支 RNA 干擾藥物,並在短短幾年內陸續推出多款成功藥物,RNA 干擾療法又重新成為眾人的關注焦點。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 Alnylam 任職的杜荷洲博士,為我們介紹 RNA 干擾機制以及相關藥物開發,我們也談了這將近二十年 Alnylam 打關的種種難關,如何匯聚業界研究、基礎研究、多方專業的努力來共同推動 RNA 干擾藥物的問世。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杜荷洲 Dr. Ho-Chou Tu:https://www.linkedin.com/in/ho-chou-tu/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陳君瑋: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 立即收聽 Podcasts 🎧 Apple Podcasts: https://tinyurl.com/y6gwcke4 Google Podcasts: https://tinyurl.com/y256lv6y Spotify: https://tinyurl.com/y6sz5wno SoundOn: https://tinyurl.com/y32zrmhf BTBA Podcast 專頁:http://btbatw.org/podcast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藥物製程專題 (二)-核酸藥物 ft. 朱治齊博士」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jimmy-chu/ 罕見疾病的個人化療法 ft. 游維文 (Dr. Timothy Y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timothyyu/ 基因編輯療法與罕見疾病 ft. 閔譯立 (Dr. Yi-Li Mi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li-min/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新藥研發的第一步:標的確認 ft. Shian-Huey Chi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ian-huey-chiang/ 時間軸 講者介紹 (00:30) 加入 Alnylam 的時機、跟著公司成長 (7:05) RNA 干擾介紹 (10:15) 為什麼開發 RNA 干擾藥物花了將近 20 年? (14:19) 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24:14) 為什麼許多 RNA 干擾藥物都是輸送到肝臟? (25:43) 早期的藥物開發策略 (27:45) RNA 干擾療法的好處 (35:43) 在公司的角色的變化 (40:58) 遺傳學研究發表
2023-03-15
1h 04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物製程專題 (二)-核酸藥物 ft. 朱治齊博士
生技來一刻在這一季特別規劃了藥物製程專題系列,並在首部曲請到謝効吾博士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小分子藥物合成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小分子藥物製作面臨的挑戰。 在系列第二集我們將繼續製程旅程來到核酸藥物。過去幾年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就算是原本對基礎生物非常陌生的民眾,也開始接觸到mRNA、重組蛋白疫苗等生物名詞。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在核酸藥物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朱治齊博士來跟我們聊聊mRNA藥物的基本特性和製作方法,對藥廠製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 講者 | 朱治齊 Jimmy Chu: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chi-jimmy-chu-526b0073/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林茂然: 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過去相關訪問: 基因編輯療法與罕見疾病 ft. 閔譯立 (Dr. Yi-Li Min) 藥物製程專題 (一)-小分子藥物 ft. 謝効吾博士 罕見疾病的個人化療法 ft. 游維文 (Dr. Timothy Yu) Time stamp: 講者背景 (2:00) 當初如何選擇化學領域並開始核酸研究 (2:55) 何謂核酸藥物?有哪些分類和用途 (8:15) 什麼是mRNA? mRNA 疫苗和其他種類疫苗有何差異 (11:15) mRNA 疫苗在開發和生產的優勢 (13:40) 長效vs. 短效蛋白表達系統 (16:12) 小分子製藥流程回顧 (17:35) mRNA製造流程簡介 (19:00) mRNA合成方式 (22:28) mRNA純化方式 (25:55) 製程規模放大的挑戰 (28:05) 部門內部分工情形 (29:47) 給剛進入這領域的新手們一些建議 (33:32) 希望10年前的自己就知道的事 (35:33) 未來5年計畫 (38:04)
2023-03-01
41 min
Between The Before & After (The Stories that Shape Us)
A shocking childhood made suicide feel like the only way out, until Chris found hope
If you love the show and would like to support it, please share this episode! You can also Buy Me A Coffee! ☕❤️ https://www.buymeacoffee.com/coachjonm As an indie podcaster, that would mean the world to me! When you hear that Chris spends most of his time raising his five kids, exploring world communities, and trying his hand at adventures like shark diving, ice climbing, running ultra marathons, and riding electric skateboards ... ... and that in his spare time, he works with entrepreneurial and business experts, speakers, coaches, and leaders helping them market...
2023-02-28
43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不同型態的Medical Director工作、職涯面面觀 – 薛涵中醫師、吳庭輝醫師專訪
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分享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這集他們將就各自的經驗分享在不同型態、規模的公司,Medical director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俱備的不同技能。他們也分享了醫師在藥廠可以考慮的不同的職涯道路及機會,以及有志往業界發展的醫師們,可以爭取為自己加分的機會。 本集重點: ✅ Medical director在大藥廠及新創公司扮演的角色 ✅ 醫師在藥廠的職涯機會 ✅ 想往業界發展的醫師可以俱備的實用技能 ✅ 伴侶同在相似道路上如何互相扶持 留言處我們整理了節目連結、講者Linkedin連結,以及過去生技來一刻的節目中談到醫師不同職涯選擇的集數⏬ 👩🎓薛涵中 醫師 | Emily Hsiue:https://www.linkedin.com/in/emily-hsiue-117a32ba/ 👨🎓吳庭輝 醫師 | Ting-Hui Wu:https://www.linkedin.com/in/ting-hui-wu-md-msc-ab535733/ 🎤 主持人 | 許祐湉:https://www.linkedin.com/in/yu-tien-hsu-04043241/ 👩💻 後製| 吳畇芸: 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 後製| 涂馨方 https://www.linkedin.com/in/hsin-fang-ruby-tu-139386147/ 👩💻 後製| 劉紀秀 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siu-zoe-liu-8436417a/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 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喔!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發掘生技璞玉的冒險王,開創自我價值的投資家 ft. 張劭聿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aoyuchang/ 醫師在藥廠—臨床執業以外的職涯選項 ft. Starr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tarrchen/ 我是你的智囊團-生技顧問業大解密 ft. Gug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gugu/ 台灣健保價值以及生技創新環境 ft. 張鴻仁 https://www.podbean.com/ew/pb-skf8v-123cd7d 罕見疾病的個人化療法 ft. 游維文 (Dr. Timothy Y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timothyyu/ 有想聽的內容嗎,或是想和我們說說話嗎?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3-02-16
47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從醫師到Medical Director的多元道路與選擇 – 薛涵中醫師、吳庭輝醫師專訪
赴美就學或就業是台灣醫師、醫學生職涯發展愈來愈受討論的選項,而在不同職涯階段跳出傳統醫學道路的選擇總是伴隨著機會與挑戰。 這一集我們訪談了一同赴美發展的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夫婦分享從台灣的腫瘤科醫師到美國就讀碩博士、進入不同型態的業界工作的精彩旅程。專訪內容十分精彩,會分為兩部份播出。上集兩位醫師將分享他們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以及職涯轉換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無論你是在思考職涯轉換的醫師,或是對美國顧問業、藥廠工作有興趣的朋友,講者精彩的分享都會讓你對不同的職涯與轉換有更深的認識! 分段重點: 引言與講者介紹 (0:35) 赴美求學的契機與權衡? (2:50) 醫師選擇赴美求學的時間點分析 (4:35) 薛涵中醫師的博士班旅程 (13:50) 吳庭輝醫師的顧問業職涯分享 (25:22) 如何從博士班找到第一份業界工作 (47:37) 臨床訓練對業界工作的助益 (53:35) 👩🎓薛涵中 醫師 | Emily Hsiue:https://www.linkedin.com/in/emily-hsiue-117a32ba/ 👨🎓吳庭輝 醫師 | Ting-Hui Wu:https://www.linkedin.com/in/ting-hui-wu-md-msc-ab535733/ 🎤 主持人 | 許祐湉:https://www.linkedin.com/in/yu-tien-hsu-04043241/ 👩💻 後製| 吳畇芸: 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 後製| 涂馨方 https://www.linkedin.com/in/hsin-fang-ruby-tu-139386147/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 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喔!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發掘生技璞玉的冒險王,開創自我價值的投資家 ft. 張劭聿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aoyuchang/ 醫師在藥廠—臨床執業以外的職涯選項 ft. Starr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tarrchen/ 我是你的智囊團-生技顧問業大解密 ft. Gug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gugu/ 罕見疾病的個人化療法 ft. 游維文 (Dr. Timothy Y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timothyyu/
2023-02-01
1h 01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醫療器材與價值醫療 ft. Cindy Tong
近年來,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care,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照護)逐漸受到重視,強調醫療行為的結果,而不只是論量計酬。在 Johnson and Johnson (Medical Devices) 擔任 director 的 Cindy Tong 為我們介紹價值醫療在醫療器材領域的現況,他如何利用真實世界證據與健康經濟學的方法,評估醫療器材的價值,進而提高醫療照護的品質。 Cindy 也和我們分享他的職涯經驗,他從生物化學領域轉換到生物統計領域,再從藥物的生物統計部門跨足醫療器材的價值分析,這樣的背景讓 Cindy 在工作上有自己的獨道思路,成為了一位「會統計的科學家」。 時間軸 講者介紹 (0:18) 健康經濟學、市場准入與價值醫療 (2:12) 真實世界證據與健康經濟模型 (7:25) 真實世界資料的搜集 (11:50) 資料的區域性 (17:30) 主動搜集資料的方式 (23:30) 台灣的真實世界資料 (25:43) 新的機器學習方法的應用 (27:50) 醫材和藥物在真實世界證據應用上的不同 (29:17) 價值醫療的未來與優勢 (30:40) 當初走上生物統計職涯的過程 (34:07) 學校訓練對職涯的影響 (37:17) 從公司內部轉換部門的經驗 (39:04) 溝通能力的培養與人脈的建立 (43:13) 學位在藥廠的重要性 (45:44) 要不要唸 PHD? (47:10) 喜歡生技來一刻的節目嗎?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支持我們做出陪伴您小憩、通勤時的 podcast 唷! 一杯咖啡的錢支持生技來一刻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Cindy Tong:https://www.linkedin.com/in/cindytongnj/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陳君瑋: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wei-chen-b28813195/ 👩💻 後製 | 洪慧芳:https://www.linkedin.com/in/hui-fang-hung-b86760b5/ 生技來一刻於前兩季也做過與真實世界資料應用、健康經濟學相關的訪問,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吧! 「Market Access (藥品給付) 與 藥價制定 ft. Sharon」 「藥物醫材於真實世界中的安全性監測 -- 藥物流行病學家Dr. Darren Toh杜勝偉教授」 「生物統計:實驗數據的建築師 ft. Joanne Lin 林玨安」 「解密 HEOR (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 和 Real World Data ft. Rosa」
2023-01-15
4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物製程專題 (一)-小分子藥物 ft. 謝効吾博士
製程開發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在藥物生產流程中扮演著關鍵的中間角色:一方面要承接上游研發部門開發的候選藥物分子,並找出合適的開發路徑,另外一方面也要確保藥物的品質,以支援下游的劑型開發及臨床測試,因此在藥廠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藥物種類而言,早期藥物多屬於有機小分子,是化學家們在燒瓶內混合著各式有機溶劑及許多更小的分子來組裝成最終的藥物。而近年來除小分子外,生物大分子蛋白質藥物及核酸疫苗等也逐漸崛起,為了讓廣大的生技聽眾們更熟悉各種不同類型藥物的製作流程和幕後故事,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一系列藥物製程專題,涵蓋了小分子、核酸與蛋白質藥物,之後會陸續與聽眾朋友們見面,敬請期待。 在這一集很榮幸能請到在有機小分子合成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謝効吾博士來跟我們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小分子藥物合成上扮演的角色和小分子製程放大的挑戰。最後,他也分享這幾年職涯心得與反思給有志到藥廠闖蕩的化學背景的學生。 想更認識藥廠的製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時間軸 講者背景&化學旅程:醣化學/抗生素/流式化學 (2:40) 小分子 v.s. 大分子藥物 (8:55) (科普)在化學領域為何常使用Dalton作為重量單位 (10:25) 合成化學在藥物生產中的重要性 (11:20) 流式化學 v.s. 傳統有機合成 (12:40) 製程開發(Process Development) 在整個藥物開發流程的哪一個環節 (16:05) 製程開發(Process Development) 常用的衡量指標 (21:25) 製程開發(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組成 (23:30) 製程規模放大的挑戰: 熱交換 (25:35) 化學系畢業生出路 &學界業界的主要區別 (26:47) 回首過往,有哪些事情希望10年前的自己就能知道 (35:40) 👨🎓 謝効吾:https://www.linkedin.com/in/hwhsieh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羅維中: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過去相關訪問集數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新藥研發的第一步:標的確認 ft. Shian-Huey Chiang 新藥開發的製造與生產 ft. 孫大峻 Dajun Sun 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 ft. Margaret 喜歡生技來一刻的節目嗎?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支持我們做出陪伴您小憩、通勤時的podcast唷! 一杯咖啡的錢支持生技來一刻 ->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2023-01-01
4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人工智慧的應用在生醫領域日漸興盛,像是在基因體學上,使用先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方法的軟體已經是日常資料處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在 Google 帶領 Genomics 團隊的張碧娟博士 (Dr. Pi-Chuan Chang),她將與我們介紹她參與、帶領的專案,也分享她對於人工智慧方法的洞見。我們也談到碧娟從資訊背景轉到生物資訊領域的經驗談,她怎麼在新的環境貢獻、她怎麼和同事學習,還有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 的重要。 喜歡生技來一刻的節目嗎?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支持我們做出陪伴您小憩、通勤時的podcast唷! 一杯咖啡的錢支持生技來一刻 ->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張碧娟:https://www.linkedin.com/in/pichuan/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劉紀秀: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siu-zoe-liu-8436417a/ 相關訪問 台灣智慧醫療 ft. 黃泰一 Dr. Tai-Yi Huang 大海撈針ー癌症基因檢測 ft. 吳欣達 精準醫療與藥物開發全面啟動 ft. 人工智慧絕地武士林清詠
2022-12-15
5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生技新鮮人求職修煉手冊下卷 - ft. Margaret Wei, Yvonne Meng, Phoebe Tsai
北美生技業界面試攻略下集正式上線了!! 為了幫助飄洋過海來美求學的朋友從校園生活過渡到業界職場,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上下兩集面試攻略,希望能縮小新鮮人在求職時資訊不對稱的差距,順利找到第一份理想工作。 在上集中三位講者Margaret, Yvonne, 以及Phoebe分享了很多關於職缺資訊蒐集和履歷書寫的心法及技巧,這一集三位講者繼續分享當履歷過了人資這關後,後續的面試關卡該如何準備。首輪的電話面試內容為何?該如何準備”Tell me about yourself”這類貫串各輪面試的經典問題?研發和臨床領域在第二輪關卡之後各自有哪些著重點?面試結束前的「問問題環節」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呢?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Time Stamp: 開場引言與簡介 (1:05) 常見的電話面試問題形式及準備 (2:00) 第2-3輪面試關卡 - Research Associate (9:05) 第2-3輪面試關卡 - 臨床領域 Scientist (16:30); Case Study 準備(20:10) 第2-3輪面試關卡 - R&D Scientist / Sr. Scientist (21:55) 求職者提問環節 (29:05) 面試結尾注意事項 (32:35) 三位講者給求職新手的建議 (34:30) 🎧 心有餘力的朋友,請考慮小額贊助我們🎧 :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2022-12-02
45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生技新鮮人求職修煉手冊—上卷 ft. Margaret Wey, Yvonne Meng, Phoebe Tsai
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向來是個難題,特別是對許多飄洋過海來美唸書的外國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不僅要面對學校和業界環境的巨大鴻溝,更要面對求職文化差異等種種困難。 畢業生們的心聲都聽到了!為此我們規劃了面試準備二部曲,邀請三位有豐富業界面試經驗的講者Yvonne (Protein Engineering Director at Ring Therapeutics), Margaret (Global Medicines Development Director at AstraZeneca), 和Phoebe (Pharmacology Principle Research Associate at Vertex) 跟聽眾們分享如何有系統地蒐集資訊和準備正式面試時的重重關卡,希望能幫助準備在北美生技業界找第一份工作的朋友求職之路走得更順暢。這一集的內容著重於工作資訊蒐集以及履歷書寫,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Time Stamp: 開場引言及講者介紹(0:00) 蒐集就業資訊的可靠管道 (3:35) LinkedIn 平台的重要性 / 如何透過工作內容描述 (Job Description)來客製化履歷關鍵字 (7:40) 履歷的主要組成 / 寫履歷的注意事項 (14:49) 一份亮眼履歷的特徵 (24:55) 寫履歷的實用技巧:X-Y-Z Formula (28:44) 寫履歷要避開的雷點 (34:32) 是否要寫Cover Letter (40:50) Reference: XYZ formula: https://www.inc.com/bill-murphy-jr/google-recruiters-say-these-5-resume-tips-including-x-y-z-formula-will-improve-your-odds-of-getting-hired-at-google.html 講者 | Yvonne 孟憲薇:https://www.linkedin.com/in/hwyvonnemeng/ 講者 | Margaret 魏嘉英:http://linkedin.com/in/margaretwey 講者 | Phoebe 蔡函庭:https://www.linkedin.com/in/hanting-phoebe-tsai-298a443b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後製 | 洪慧芳: https://www.linkedin.com/in/hui-fang-hung-b86760b5/
2022-11-16
43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第三季粉墨登場! 搶先認識新任共會長
「生技來一刻」第三季登場了!第一集訪談熱騰騰新官上任的2022-23年度 BTBA共會長何逸雲博士與邱亮源博士,分享他們的職涯旅程以及對BTBA新年度的願景與規劃。 兩位會長皆俱豐富的跨領域經驗:逸雲擁有物理、生醫工程的訓練,後又轉入神經科學的領域,研究思覺失調症。她將分享在不同領域的轉換的心路歷程,以及從中對自身研究及視野的影響。亮源大學時主修生物、輔修物理,博班又轉入化學領域。畢業後他即進入Vertex Pharmaceuticals服務,他從事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在研究什麼?從學術界轉入業界時又有哪些很不同的體驗呢?兩位會長也將分享他們對波士頓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他們這一年度BTBA的規劃與期許。想認識新會長與新一年度BTBA,千萬不要錯過! 分段重點: 開場引言與講者介紹 (0:00) BTBA 是什麼樣的組織? (3:28) 逸雲的研究 – 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與小鼠實驗 (5:30) 逸雲跨領域學術旅程的所見所聞 (13:04) 亮源的跨領域職涯之旅 (16:20) 結構生物學 (Structural biology) 是什麼? (17:55) 亮源從學界轉入業界的契機與業界的文化體驗 (26:10) 兩位會長對波士頓的第一手觀察 (31:45) BTBA社群的影響力 (33:20) 2022-2023 BTBA 活動介紹 (39:05) 對BTBA的願景 (42:00) 👩🎓何逸雲博士 :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邱亮源博士:https://www.linkedin.com/in/liang-yuan-chiu-0307678b/ 小額贊助是我們持續製作頻道的動力: https://www.btbatw.org/support.html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2-11-03
44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It’s the climb: Ascending biotech’s career ladder without losing balance ft. Dr. Jo Viney
Dr. Jo Viney is currently the CEO of Seismic Therapeutics. Prior to this position, she was the president,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o-founder of Pandion Therapeutics, now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Merck & Co, where she developed novel therapeutics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unmet needs of patients living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Prior to founding Pandion, Dr. Viney worked at Immunex, Amgen, and most recently Biogen where she served as a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the drug discovery organization. Jo has also been an advocate for workplace inclusiveness. From 2015 – 2020, she served on the Board of WEST (Women in the Enterprise of Sc...
2022-10-02
4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罕見疾病的個人化療法 ft. 游維文 (Dr. Timothy Yu)
BTBA 第十週年的年會 (2022 BTBA Annual Symposium) 在七月於波士頓順利舉辦,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今年年會的特別演講講者 游維文醫師 (Dr. Timothy Yu) 擔任本集「生技來一刻」的講者,游醫師目前於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Broad Institute任教,並且是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主治醫師,他的研究主要以橫跨基因體學、神經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的方法,對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機轉、診斷和治療進行轉譯醫學的相關研究。 本集訪問中,游醫師談到他為得到罕見疾病貝登症的小女孩 Mila 開發的客製化藥物,也和我們分享了他在近二十年間,作為醫師科學家的職涯心路歷程。 本集訪問主要以英文進行,並由兩位引言人魏志阜醫師、林晴濃 (Selina) 進行中文的介紹以及小結。 時間軸 游醫師介紹 (1:45) 貝登症介紹 (2:25) 個人化醫療以及客製化藥物 (3:44) 未來的客製化藥物標的 (7:05) 為什麼選擇擔任醫師科學家? (11:05) 機會會優先留給準備好的科學家 (15:00) 未來個人化醫療的展望、個人化藥物如何影響病人? (16:50) 給觀眾的建議 (21:30)
2022-08-31
2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基因編輯療法與罕見疾病 ft. 閔譯立 (Dr. Yi-Li Min)
最近,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歡慶發表十週年,這個應用在 2020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至高榮譽,除了迅速成為基礎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應用在許多前贍的藥物開發上。 閔譯立博士 (Yi-Li Min) 在博士班期間就開始進行基因編輯技術與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的研究。畢業後,她將研究帶到新創公司 Exonics Therapeutics 進行新藥開發,該公司隨後被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收購。譯立也加入 Vertex 帶領團隊開發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的 DMD 療法。本集「生技來一刻」,除了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此技術在藥物開發上的應用,以及譯立獨特的職涯歷程。 求學、職涯簡介 (1:30) 基因編輯技術 (8:00) 基因療法與基因編輯療法 (10:05) 藥物遞輸 (drug delivery) 方法 (12:40) 基因編輯修復的特性 (15:35)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與基因編輯 (17:54) 基因編輯用於其他的疾病 (24:53) 脫靶 (off-target) 效應的評估 (27:50) 基因編輯療法的優勢與挑戰 (30:27) 將學術研究帶到新創公司的經驗 (33:00) 罕見疾病研究 (35:50) 在不同的單位執行計畫的角色定位 (40:15) 帶領大團隊的方法 (45:15) 短中期的職涯規劃 (48:03)
2022-07-02
4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Market Access (藥品給付) 與 藥價制定 ft. Sharon
上一集聽完台灣的健保,大家對歐美的醫療保險,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下呢? 前端辛苦研發之後,如何將新的科技或是藥品推到市面上讓有需要的人們可以使用,也是一門學問。 這一集的「生技來一刻」邀請到Sharon 陳士穎博士來跟大家聊聊Market Access是什麼,還有藥品上市的前置工作。這當中價格如何制定、針對不同的藥品或適應症,藥廠、保險公司以及法規部門之間如何協商角力,其實是最佳效益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延續上一集讓我們繼續來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01:16 開場、講者經歷&介紹Market Access 07:58 歐美的 Payers 與 醫療保險 13:00 藥價制訂與協商 19:15 Biosimilar或新藥價格制定的策略和差異 21:24 罕見疾病新藥開發 23:18 契約模式-1: Value-based reimbursement 25:36 契約模式-2: Rebate - 你看到的藥價不是真正的藥價 27:39 市場競爭: 藥品上市除了便宜有效之外還有更多考量 31:23 Life cycle management 34:24 藥價制定支持創新研發 37:55 Global & Local Markets 40:04 個人化的基因療法 41:32 藥廠的職涯規劃,部門的工作內容 48:04 結語
2022-06-15
5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台灣健保價值以及生技創新環境 ft. 張鴻仁
台灣民眾對於全民健保的滿意度於 2021 年突破九成,其中就醫的方便性以及可負擔的醫療費用為民眾最滿意的項目,另一方面,也有輿論認為便宜的保費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醫療業被當成服務業等現象。健保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若要解決「健保浪費」,我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此外,國家的健康保險制度也連帶影響生技產業,台灣和美國的保險制度堪稱在天平的兩端,這樣的差異對於生技產業創新的影響為何? 「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張鴻仁教授,他是行政院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健保局總經理,陽明大學公衛兼任教授,後來更轉職到台灣生技創投,張教授撰寫了「關鍵戰疫:臺灣傳染病的故事」、「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二○三○ 健保大限」三本著作傳承其經驗。 收聽本集「生技來一刻」,了解張教授結合產、官、學的豐富經歷,探討台灣全民健保的價值,深度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1:20 開場、講者經歷介紹 3:45 全民健保——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社會福利? 13:45 健保制度設計的取捨 24:30 健保制度對藥物與醫材引入、台灣生技創新環境的影響 32:10 台灣資本市場的特色與限制 41:00 台灣和美國的優勢 45:40 從醫、公衛到產業界的經歷 55:20 結語
2022-06-01
1h 02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II Part 2 學者創業專訪 III 下集–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Nanotechnology 揪出血液中癌細胞的奈米魔鬼氈ft. Dr. Hsian-Rong Tseng曾憲榮博士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在聽完上一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的曾憲榮教授 (Dr. Hsian-Rong Tseng)分享的創業教戰守則後,我們在這一集的節目中,要來聽聽老師創業的過程和這當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而擁有這樣豐富的實戰經驗的曾老師,又將給予我們怎樣的實際建議和創業秘訣!透過和BTBA Podcast團隊的訪談,曾老師將過往的創業心酸血淚史與其所幻化出的實際建言,分享給同在這條生技路上的你和我! Dr. Hsian-Rong Tseng’s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hrtseng/ UCLA Liquid Biopsy Laboratory 曾憲榮老師實驗室 https://uclaliquidbiopsy.org/ Time stamps: 成立公司契機 3:00 UCLA的創業環境 4:55 實驗室介紹與公司研發方向 9:35 公司營運資金與來源 17: 26 觀台灣與美國創業環境 28:14 未來職涯發展方向 32:57 給台灣生技人的建議 35:54
2022-05-15
4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台灣智慧醫療 ft. 黃泰一 Dr. Tai-Yi Huang
醫療資料的智慧應用是達到「精準醫療」的關鍵步驟,而智慧醫療的核心需要高度數據整合的醫療資訊系統。良好的醫療資訊系統配合人工智慧的預測模型,將能進一步延伸出各式應用,像是疾病管理、處分用藥、或是病人照護等等,進而提高醫療健康品質。 本集「生技來一刻」,我們邀請在華碩擔任 CTO 的黃泰一博士,黃博士將為我們介紹華碩AI研發中心 AICS ( ASUS Intelligent Cloud Services),還有近幾年來華碩重點發展的智慧醫療領域。此外,黃博士也分享了他的求學歷程,以及在美國和台灣橫跨產學界的豐富職涯經驗,趕快來收聽吧! 時間軸 講者介紹 (2:20) AICS 簡介以及智慧醫療現況 (5:10) 科技公司跨足醫療的機會與挑戰 (13:20) 如何吸引人才?AICS 的職場文化和使命 (19:20) 跨領域的同理心 (21:40) 台灣智慧醫療的優勢 (24:00) 職涯經驗分享 (27:35) 對職涯初期/中期的觀眾的建議 (38:40) 未來對自己的期許 (41:40)
2022-05-01
43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II Part 1 學者創業專訪 III 上集–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Nanotechnology 揪出血液中癌細胞的奈米魔鬼氈ft. Dr. Hsian-Rong Tseng曾憲榮博士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三集,邀請到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擔任教授的曾憲榮博士 (Dr. Hsian-Rong Tseng),來分享他如何帶領研究團隊在癌症與其他疾病檢驗上,利用奈米技術來做臨床上的早期診斷技術開發。透過和BTBA Podcast團隊的訪談,帶出跟曾博士的正面直球對決及實務教戰守則,分享其不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給同在這條路上的你和我一份重要的養分! Dr. Hsian-Rong Tseng’s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hrtseng/ UCLA Liquid Biopsy Laboratory 曾憲榮老師實驗室 https://uclaliquidbiopsy.org/ Time stamps: 講者跨領域學經歷簡介 1:17 跨領域研究Nano-medicine的契機 4:58 Surround Yourself with Good People 7:24 美國醫學院研究環境特別之處 13:37 主動出擊尋找適合自己的mentor 18:26 為什麼追求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23:16 真的有Conflict of Interests嗎 ? 26:40 公司成立和經營的教戰守則 32:28 如何了解市場需求 39:22 個人角度如何準備創業 42:47 公司經營的特殊叮嚀 49:20
2022-04-16
5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物醫材於真實世界中的安全性監測 -- 藥物流行病學家Dr. Darren Toh杜勝偉教授
監測已批准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材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的安全性狀況,尤其是任何不良反應的追蹤,是FDA重要的任務之一。然而在2007年前,FDA往往是被動地等待企業、醫院以及消費者向FDA提供反饋,再由機構評估採取措施的必要性。FDA Sentinel System的建立試圖集結各大數據中心、學界以及業界的力量,創造高達一億人的醫療電子數據,讓FDA可以主動與即時地監測藥物被使用的狀況。 這集我們邀請到Sentinel System的首席科學家、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Dr. Darren Toh 杜勝偉博士,分享藥物流行病學家眼中的真實世界證據的取得以及應用,以及他協助建立Sentinel System的心路歷程。也分享COVID-19疫情期間,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被發表又如何改變大家對於真實世界資料的使用想像。 藥物流行病學研究內容 02:52 真實世界的資料來源 07:48 近年真實世界證據被重視的原因與契機 17:00 Sentinel System的簡介以及歷程 24:10 現在真實世界數據使用的痛點與機會 32:20 講者職涯規劃 43:30 不同領域的人如何加速真實世界證據地的應用 48:10 講者未來五年規劃 54:28
2022-04-01
1h 00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I 學者創業專訪 II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Mass Spectrometry質譜儀上的洞燭先機ft. Dr. Cheng-Chih Richard Hsu徐丞志博士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二集,把焦點拉回台灣的學術及生醫產業環境生態,邀請到目前在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擔任副教授的徐丞志博士(Dr. Cheng-Chih Richard Hsu)一起來探討分享,他是如何將他實驗室的質譜鑑定及分析化學的技術應用到醫療檢測上,「將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轉譯到臨床上的實際應用」這樣子的新興觀念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目前台灣的環境有哪些因素要考量、及有哪些問題需要一步步的解決。 Time Stamps: 講者求學、職涯經驗分享 (3:37) 回台展開教授職涯後面臨的挑戰 (6:30) 學術研究領域的規劃及創業藍圖的結合 (14:07) 公司草創過程及團隊營運模式 (19:25) 學術人的思維及創業家的視野 (22:42) 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23:53) 創業家所需要具備的心胸及眼光 (29:10) 台灣學界、業界環境對學者創業的支持及資源 (32:56) 年輕教授的創業規劃 (41:01) Day-to-day life 及十年前、十年後 (42:15) 對全球台灣生技人的勉勵 (45:15)
2022-03-16
5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I 學者創業專訪 II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Mass Spectrometry質譜儀上的洞燭先機ft. Dr. Cheng-Chih Richard Hsu徐丞志博士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二集,把焦點拉回台灣的學術及生醫產業環境生態,邀請到目前在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擔任副教授的徐丞志博士(Dr. Cheng-Chih Richard Hsu)一起來探討分享,他是如何將他實驗室的質譜鑑定及分析化學的技術應用到醫療檢測上,「將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轉譯到臨床上的實際應用」這樣子的新興觀念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目前台灣的環境有哪些因素要考量、及有哪些問題需要一步步的解決。 講者求學、職涯經驗分享 (3:37) 回台展開教授職涯後面臨的挑戰 (6:30) 學術研究領域的規劃及創業藍圖的結合 (14:07) 公司草創過程及團隊營運模式 (19:25) 學術人的思維及創業家的視野 (22:42) 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23:53) 創業家所需要具備的心胸及眼光 (29:10) 台灣學界、業界環境對學者創業的支持及資源 (32:56) 年輕教授的創業規劃 (41:01) Day-to-day life 及十年前、十年後 (42:15) 對全球台灣生技人的勉勵 (45:15)
2022-03-15
5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從樣本到基因檢測結果—自動化產線的指揮家 ft. 曾威諭
相較於其他產業,生技業廣泛採納自動化的進程較慢,但自動化也逐漸在製藥業、生技業中被重視與使用。 生技業產線的自動化,不只可以節省科學家花在重複性動作上的時間、降低人為誤差,並將人力使用於醞釀創新想法。自動化產線也可以更精準地使用原料、降低成本,甚至能更有效地遵循法規。 這集由在基因檢測和生醫資訊公司Natera擔任自動化工程師的曾威諭博士(Dr. Wei-Yu Tseng)開講,讓我們透過他的經驗認識從真人操作的生物實驗,到標準化與自動化整個基因檢測流程是需要怎樣的技術與考量。除此之外,在Natera這幾年蓬勃發展之下,公司所需要處理的樣本數量急速增加,對於自動化的產線又是怎樣的挑戰以及突破。 02:15 - 06:52 基因檢測產業的自動化內容 06:53 - 12:52 檢測產業自動化的好處(降低出錯率、降低成本、增加量能、加速偵錯的能力,以及法規的符合) 12:53 - 15:27 從研發到自動化的時機 15:28 - 22:31 產線自動化優化的考量 22:32 - 25:14 自動化產線的人力搭配 25:15 - 29:01 疫情期間,耗材緊繃對自動化產線的影響與應對 29:02 - 32:40 機器學習在自動化產線的可能應用 32:41 - 35:38 公司與其他基因檢測公司的差異與優勢 35:39 - 37:23 自動化工程師的績效評估 37:25 - 40:45 如何進入自動化工程師一職 40:46 - 50:31 講者職涯規劃
2022-03-01
5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生物統計:實驗數據的建築師 ft. Joanne Lin 林玨安
生物醫學的科學家們,在最後分析研究結果的時候,通常需要使用統計方法來統整總結。研究所時期你接觸到的生物統計是讓你卻步還是興致高昂呢? 在生技製藥產業,生統更是不可或缺。 今天我們邀請到在學術、製藥、儀器、法規各個面向都有經驗的Joanne來跟我們分享身為生統學家在產業界扮演的角色,不論你是對想進入這個工作領域,又或者是想更有效地溝通實驗分析和統計方法,都不要錯過啦! 講者介紹與開頭 (0:00) 求學期間接觸臨床試驗的經驗(2:55) 生物統計於藥廠中的角色 (4:13) 生物統計學的博班訓練 (10:06) 新型態資料(免疫橋接與真實世界數據)對生統學家的機會與挑戰 (16:09) 講者於醫療器材以及診斷的參與 (21:22) 講者於FDA的經驗(27:35) 給對生物統計求職者的建議 (34:29)
2022-02-16
41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科學家的科學家 ft. 林昶廷
精密儀器是推動前瞻研究的重要助力,如何有效利用精密儀器解決橫跨多個領域的問題,更是頂尖研究機構的兵家必爭之地。 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在 LUMICKS 任職應用科學家的林昶廷 (Dr. Jason Lin),Jason 將為我們介紹應用科學家ーー科學家的科學家ーー如何協助客戶利用高精度的光學儀器推動科學研究,有別於一般的研究工作,應用科學家擔任偏向顧問性質的角色,媒合新的研究方法與重大的科學問題。此外,Jason 也和在求學、職涯初期階段的聽眾分享了寶貴的研究職涯建議。 分段整理: 什麼是應用科學家?(1:30) 動態單分子顯微鏡、細胞親和力分析儀簡介 (7:40) 商用儀器和自組儀器的差異 (16:30) 為什麼加入 LUMICKS?(23:20) 應用科學家參與研究的角度 (25:30) 顧問業實習的經驗 (31:00) 職涯中心研究生代表 (35:55) 博士班與指導教授的溝通以及關係建立 (39:00) 給新進博士班學生的建議 (43:20) 建立 credit (47:10) 自己的職涯規劃 (48:50)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2-02-01
51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 ft. 呂任棠 Jen-Tang Lu
軟體作為醫材,就像是個能為提升病人以及醫療人員生活品質帶來無限可能的百寶箱。其中,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於醫療影像上的引入,也為其在自動化、精準化以及標準化上帶來很大的突破。 這集我們邀請到呂任棠博士,分享他從麻省總醫院作為機器學習科學家轉而全力投入創業,並帶領團隊開發第一個FDA 認證用於放射治療的AI自動腦瘤圈選系統的歷程。 他將聊到從一開始的挖角臨床痛點,再到技術上開發軟體時,確認軟體於不同機構系統的通用性。另外,一個軟體要能夠真正地被使用,更重要的是落實臨床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能被無痛地採用,並讓軟體醫材的好處真正被實現。 歡迎來信給我們: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2-01-15
5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 學者創業專訪 I - Smart Insulin 聰明的胰島素 ft. Dr. Danny Hung-Chieh Chou 周宏杰博士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這一系列的第一集,邀請到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小兒科部門內分泌課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的助理教授周宏杰博士(Dr. Danny Hung-Chieh Chou)來分享他是如何將他眾多的學術研究成果成功的帶到產業界轉譯成臨床上的實際應用及進入新藥開發的階段。
2022-01-01
57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創新研究商業化之路的陪跑員--技術轉移中心 ft. Ying-Li Chen
學術的成果不再只被鎖在象牙塔內觀賞,能否真正被應用並商業化也成為衡量研究成果的指標。這集我們邀請到Ms. Ying-Li Chen陳盈利,現職史丹佛大學技轉中心商業發展以及策略行銷部門主管。為觀眾分享十幾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技轉中心的經驗與趣聞。透過他的經驗我們將一起認識從技術成形後,技轉中心如何評估適合被專利化的研究成果,並在專利誕生後,媒合潛在的買家進行技轉。除此之外,他也分享史丹佛技轉中心如何鼓勵社會創新企業的茁壯與作為發明家成立公司的助力。
2021-12-15
4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大海撈針─癌症基因檢測 ft. 吳欣達
什麼是基因檢測?最精準的基因分析技術如何被用於癌症檢測?生技來一刻邀請到了在 Natera 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吳欣達博士,欣達將與我們聊聊基因檢測的技術以及應用,介紹如何利用資訊技術大海撈針,尋找超低濃度的疾病信號,這些非侵入式 的檢測方法能夠既便利又精準地進行產前檢查、觀測器官移植成效、甚至個人化地監控癌症。我們也會討論生物資訊 領域的職涯發展,聊聊怎麼樣的訓練可以培育出優秀的跨領域科學家、怎麼在第一份工作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公司、什麼樣的心態更能夠在職場上成功。
2021-12-01
1h 03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學界PI迷思大破解 ft. Erica Cai & Monica Wey
畢業後要留學術界朝向成為教授和擁有自己實驗室的道路,或者是進入業界成為企業的一員,是大部分正在念博班以及博後的人不斷和自己的對話。 不選擇留在學術界成為一位教授的原因有很多,薪水低、工時長、博後時間長、升等壓力大都可能是其中一個理由。 這集由Dr. Erica Cai 以及 Dr. Monica Wey兩位學界教授帶我們破解對學界實驗室指導人(PI)的迷思,分享對科學的熱愛不必犧牲生活,其實PI生活沒我們想得可怕!
2021-11-15
54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Season 2 我們回來啦! 新任會長專訪
第二季的「生技來一刻」正式開跑了!第一集我們邀請到了新接任 2021 BTBA 會長的許祐湉醫師與周致宏博士帶來 BTBA 的介紹以及他們的經歷分享。祐湉在完成醫學系學業後,到 Harvard University 就讀公共衛生碩博士,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她由臨床走向公衛?此外祐湉也會為我們介紹公共衛生的族群健康研究是如何進行。致宏在台灣取得博士學位後,到了波士頓的 Broad Institute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他進行的生物資訊研究又是什麼呢?本集的「生技來一刻」會帶來完整的介紹! 分段重點: 講者介紹 (0:00) BTBA 發展史 (1:45) 祐湉從醫學轉公衛研究的歷程、公衛領域介紹 (5:30) 致宏從台灣到美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經驗、實驗室生存小技巧 (12:00) 生物資訊 (bioinformatics/computational biology) 領域介紹 (21:15) 族群健康 (population health) 領域介紹 (28:45) 2021-2022 BTBA 活動介紹 (36:30)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許祐湉 :https://www.linkedin.com/in/yu-tien-hsu-04043241/ 👨🎓周致宏: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hung-chou/
2021-11-01
40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生技來一刻 第二季 Trailer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一日開始,請鎖定每個月初一十五有聽有保庇的BTBA podcast 第二季!
2021-10-16
03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S1 finale-感謝同在生技路上的你 ft. 生技來一刻製作團隊
「生技來一刻」的第一季已經邁入尾聲,最終回我們不只邀請了每一集的主持人回來和我們分享各種錄製小趣事,也邀請到了從未獻聲的幕後工作人員,一起來聊聊製作發行的過程都有哪些觀眾們”聽不到“的小祕辛!想知道『生技來一刻』是如何誕生和製作的嗎?想知道團隊印象最深刻的集數和講者是誰嗎?你猜得到哪一集其實差點流產嗎?快來收聽最終回,聽聽製作團隊分享的小花絮吧!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8-01
1h 01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我是你的智囊團-生技顧問業大解密 ft. Gugu
穿著幹練、能言善道,還能做一手好投影片,時常需要在城市間飛行拜訪顧客也許是不少人對於顧問業的想像。然而,實質狀況又是如何?這集講者 Gugu 在發展生物學博班畢業後,2020年底加入以處理生技業課題著名的顧問業擔任顧問。曾經只以學術為唯一職涯目標開始博班的他,在博班期間焦急地探索更多的職涯可能,在積極參與學校職涯活動以及學生社團的多方努力下,最終終於順利找到以顧問為畢業後的第一站。他將無私地分享自己在博班期間準備顧問面試的方式,以及博班訓練對於現在工作的影響。 分段重點: 講者背景介紹 (0:00) 講者所在 Life Science 顧問公司的業務內容 (1:31) Life Science 顧問公司與普遍顧問公司的差異 (3:56) 顧問業人員組織與職務內容 (4:58) 講者接觸顧問業的起源 (8:00) 博班期間為顧問工作做的準備 (9:15) 顧問面試形式與如何準備的 (12:26) Project期間的工作內容 (24:44) 工作表現評估與 project 分配 (30:58) 疫情下的工作型態轉變 (36:55) 未來職涯規劃 (41:25) 給聽眾的的話 (44:36)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7-15
46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發掘生技璞玉的冒險王,開創自我價值的投資家 ft. 張劭聿
這集我們邀請到在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教育創新部門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張劭聿 (MD, MPH),談談他如何從醫師和公衛背景,一腳踏進資金創投的領域當中。在科學背景的支持下,轉換到創投又會需要哪些訓練或是經驗?創投的領域中,又有哪些差別和不同的職涯環境?評估投資標的時,又會從哪些專業角度切入?劭聿也將分享他在這個領域打滾數年來的經驗分享,轉換跑道到生技公司之後,又扮演著哪種角色?快來收聽這集的『生技來一刻』吧! 分段重點: 訪談主題介紹 (0:20) 訪談來賓的學經歷 (1:52) 當初進入創投領域的緣由 (3:25) 非財經專業轉入創投,難?易? (6:07) 顧問經歷與商務開發職務 (9:46) 創投公司的類型以及工作內容 (12:40) 即戰力的準備 (15:58) 創投公司如何評價生技公司? (17:23) 與時俱進,知識保鮮的技巧 (19:11) 創投公司如何獵取投資標的?(20:28) 建立自我品牌的重要性 (22:33) 創投公司如何評量工作績效? (24:15) 風險投資與心臟強度 (27:08) 創投公司在投資持股之後的角色 (27:48) COVID 對創投公司工作模式的影響 (30:08) 如何善用移民優勢在工作環境中脫穎而出? (32:37) 速配創投領域的個人特質 (36:34) 現職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部門的工作性質 (40:53) 其它生技業界 innovation 部門的組成 (45:30) 對未來的生涯規畫 (46:43)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7-01
5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廠中的活字典-醫藥事務部門 (Medical Affairs) ft. Jessie
在前面的幾集當中,我們介紹了新藥開發裡不同的領域和職業。其實在經過臨床實驗、到藥物上市後,藥廠也持續的在進行上市後監視 (Post-market surveillance) 和真實世界證據 (real world evidence, RWE) 的收集,而這和藥廠中的醫藥事務部門 (Medical Affairs) 息息相關。這集我們請到在台灣的楊森製藥 (Janssen Pharmaceuticals) 擔任Therapeutic Area Lead的張嘉玲博士。張博士將和我們分享他在美國和德國的研究經歷,以及如何在因緣際會下回到台灣擔任醫藥學術專員 (Medical Science Liaison, MSL),張博士的職涯奮鬥史絕對能帶給大家深刻的啟發!MSL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有機會在面試中脫穎而出?遊走在臨床、銷售、和研究之間又需要哪些軟實力來支撐?如何在這個領域中深耕,並領悟出當老闆的藝術呢?快來收聽這集『生技來一刻』吧! 分段重點: 學/經歷背景 (2:18) 接觸業界 & MSL: 入門 (7:00) 在美國、歐洲、台灣工作的考量 (10:15) What is Medical Affairs? (12:15) Medical Affairs Career Ladder (18:23) 工作內容 (19:26) 學界新人進入Medical Affairs的挑戰 (22:03) 面試技巧 (24:07) 怎麼當個好老闆? (28:27) 工作表現如何評估? (30:47) 和 Sales 合作 (31:42) 工作內容分配 (33:03) 適合成為MSL的個性 (35:45) 適應新的工作模式 (36:39) 外商藥廠的台灣職場文化 (37:58) 未來展望 (39:10) Local vs Regional vs Global Medical Affairs (40:45) 台灣在Medical Affairs世界舞台上的競爭力 (42:25) 結語 (44:14) 預告 (46:11)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6-15
4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創新研發無國界,精準醫療無死角,從零開始的因緣際會 ft. 張明奎
由於基因工程上的發展,近年來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 的相關領域也漸漸崛起。藉由了解病人個體基因上的差異,不但能讓醫生做更準確的診斷,也能透過客製化的療程達到最佳療效。而這也更加凸顯出 Biomarker 的重要性,如何透過它來作為精準診斷甚至是治療的利器?在治療腦神經退化的疾病中又會發揮何種效用?想知道就快來收聽這集的『生技來一刻』吧! 上集我們介紹了歐洲的生技圈,這一集我們講把目光聚焦到亞洲,邀請到新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prinoir Threapeutics) 的執行長──張明奎博士 (Dr. Ming-Kuei Jang)。張博士除了和我們聊聊他所研究的腦神經科學和生物標記等專業領域,也將和我們聊聊東亞各國的生技業發展與民情。在各種不同的機緣之下,張博士有著許多創立研究團隊的經驗,如何從無到有建立起一支團隊甚至是一間公司,又要因應不同產業環境去佈局全球,相信透過張博士宏觀的眼光也會帶給大家不同的視野。 分段重點整理: 訪談開場 (0:21) 參與嘉賓的學經歷背景 (1:22) 當初投入業界的契機 (5:27) 科學研究在學界與業界之間的差異 (8:02) 在FDA藥物審查的工作內容 (8:58) 上海, 在 GSK 的職涯成長經驗 (10:40) 休士頓, 在 MD Anderson 創建團隊的歷練 (14:09) 台北, 成立生技公司的動機 (17:00) Biomarkers 與精準醫學 (20:41) 影像追縱藥物的研發與應用 (25:51) 東亞各國在生技產業發展環境上的觀察 (31:59) 韓國 (33:37) 新加坡 (36:58) 台灣 (38:35) 日本 (40:23) 中國 (42:38) 對團隊領導文化的堅持 (46:53) 對未來投入生技產業生力軍的建言 (48:32) 對自己未來的職涯規劃 (51:20)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6-01
55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新藥開發的製造與生產 ft. 孫大峻 Dajun Sun
在新藥研發流程的臨床前試驗中,候選藥物篩選(Candidate Selection, CS)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化學製造與監控(Chemical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CMC)部門不僅要開始將研發的藥物開發成產品,更要將藥品量化,以確保下一階段將啟動的臨床試驗能順利進行! 在這集的內容中,我們邀請到求學、職涯經歷都相當具有國際化的孫大竣博士來到節目中跟大家分享他精彩有趣的人生故事及跨國求學求職經驗。孫博士目前是歐洲比利時楊森藥廠 (Janssen Pharmaceuticals) 藥物開發部門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的研發科學家,專長為藥物劑行開發;孫博士也曾在北美、歐洲求學求職過,具有深刻多元的生醫製藥國際觀.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孫博士在歐美不同的文化衝擊下,淬煉出怎樣的人生體悟,並成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發展道路。 分段整理: 孫大竣博士學經歷簡介 (2:40) Pharmaceutical Science 藥物科學及 Pharmacology 藥學系有什麼不同 (5:22) 非美國學校的博士學位畢業生,在美國的就業機會 (6:40)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對國際求職者的開放度 (7:35) 在FDA藥物審查的工作內容 (8:58) 學名藥 (generic drug) 及新藥 (brand drug),在FDA申請上市的流程中有哪些不同 (15:22) 美國 Merck 及德國 Merck 兩家公司的差別 (20:20) 如何從美國前往歐洲開始藥廠職涯並從學名藥審查轉職到新藥開發 (22:20)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的重要性及開發重點 (23:50) 藥廠化學製造與監控(CMC)部門的工作內容及展望 (26:28) 如何預備自己進入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部門的相關職缺 (30:51) 有無歐洲的學位,會影響你在歐洲找工作的難易度嗎? (32:47) 歐盟哪些國家對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的工作機會較友善 (33:49) 歐洲工作簽證問題如何解決?會比美國的簽證難取得嗎? (36:41) 歐洲有哪些國家有生技產業聚落 (39:37) 如何增進培養自己的技能 (40:53) 如何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人才(42:56) 我們在海外能為台灣的生技業做些什麼事呢? (45:12) 十年一期省思及展望 (46:35)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5-15
5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藥廠法規部門跟你想的不一樣 ft. Hsiao-Ling Hung 洪筱玲
各項藥品藥材在上市前,都需經過各國食藥署的核准,才能投入市場。從研究、申請 IND、到核准前後等各個階段,都能看到熟悉各部門運作和藥事法的法規人員參與,和 FDA 打交道也是 Regulatory affairs (RA) 的日常之一。 這集我們邀請到在 Ambrx 擔任法規部門 VP 的洪筱玲博士,除了帶大家認識 RA 的工作內容,洪博士也將分享他寶貴的職涯經驗。從研究人員轉換跑道到法規部門,想成為 RA 的一份子需要哪些專業技能和軟實力呢?身為國際學生,總是會有競爭上的劣勢,又該如何化解?面對職涯上的每一個挑戰和抉擇,我們又該怎麼準備? 分段整理: 學經歷背景介紹: from faculty to Reg MS program/certificate to Regulatory Affairs (1:18) 第一份法規工作 (4:21) International Reg Affairs (4:56) 重組 & 轉職 (6:13) What is Regulatory Affairs? 和Legal (法律)部門一樣嗎? (8:49) 部門架構 (12:21) CMC & labeling reg affairs (15:24) IND & NDA Submission Dossier的module組成 - ECTD / Electronic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17:00) 製程、劑型或產品改變的申請策略 (20:30) 和FDA的互動、FDA的架構 & 藥廠對應的安排 (21:44) 內部人事轉換的申請 & job security (25:45) 工作日常 & 合作部門 (28:36) 藥品上市 (30:13) RA 職涯Pros & Cons (32:41) Soft skills (33:34) 給國際學生的建議 (36:15) Medical Device & companion diagnostics (36:59) Certificate: RAC & 學歷 (39:15) Hiring manager’s perspective (41:36) 英語練習 (42:37) 大公司 vs 小公司 (43:45) Career ladder (45:18) 向上 & 對下管理 (48:27) 結語 (53:09) 預告 (57:21)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5-01
5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不一樣的路 Crossing the River ft. 周慧泉 Judy Chou
生物醫學藥物研發領域的職涯發展機會多元廣泛,不論是學術研究環境或生技製藥業,都能看到不少深耕多年、在各領域有極高成就的優秀專家! 許多科學家想從學界轉換跑道到生技製藥業發展時,面對百家爭鳴的國際藥廠、生技公司、新創團隊等不同類型的職涯環境,總希望能對這個產業有全面性的了解,以期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涯規劃及選擇。 在這集的內容中,我們邀請到在國際生技製藥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周慧泉博士來跟我們分享她精彩的人生故事及職涯道路。周博士目前是全心醫藥生技公司(AltruBio)的執行長及總裁,並為董事會成員之一;在此之前,周博士曾任德國拜耳(Bayer)製藥公司資深副總裁以及全球生物科技營運暨美國柏克萊廠最高主管,負責生技藥物的生產製造與開發以及產品線開拓。希望藉由周博士的視角,來跟我們分享在不同的生醫研發環境,該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定位並發揮所長,開發其一生職涯志向。 分段重點: 周慧泉博士學經歷簡介 (01:43) 為何從拜耳 (Bayer) 前20大主管急流勇退加入全心醫藥? (08:20) 職涯熱情本心 (10:55) 生技製藥業的大小公司,在職涯不同階段的比較 (13:02) 如何在以白人男性為主的藥廠高層文化中脫穎而出 (20:47) 如何在 corporate 的環境中 manage up (25:19) 如何說服投資者來投資公司 (29:42) 美國的生技業熱潮 (35:25) 招募團隊所看重的特質?面對公司的改組及重整該如何調整自己? (38:08) 對重新出發的全心醫藥的領導方針 (44:14) 台灣生技產業的現況?台灣要如何在生技業上走出自己的路?身為海外的生技人能做什麼? (47:50) 對「生技來一刻」的期許 (52:55) 歡迎來信給我們: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4-15
57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電子藥物創業之旅 ft. 羅怡凱
以電子藥物為創業項目的羅怡凱博士於交大電子所碩班畢業後,於博班接觸電子藥物的研究,這集他將和大家聊聊博班畢業就創業所面對的知識衝擊,以及聊聊美國醫材創業的資源尋找。 分段重點: 講者介紹 (1:16) 電子藥物簡介與現況 (2:20) 可攝取性電子藥物的市場前景 (5:21) 從電子工程師到踏入電子藥物的轉折點 (6:57) UCLA 博班的經歷分享與創業初心 (9:20) 第一個創業題目的選擇 (14:24) 加速醫材開發的 FDA Breakthrough Device Program (21:01) 創業初期需要快速學習的各個面向 (25:14) 公司規模與人員組成 (28:07) 創業資源尋找與創投初過招 (31:06) 創業為自己帶來的改變 (37:37) 回顧與展望 (41:01) 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加入新創公司 (42:56) 歡迎來信給我們: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4-01
46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讓我們來談談疫苗 ft. 連加恩醫師
COVID-19 的疫情自 2019 年底爆發後,全球各國至今依舊被疫情籠罩,各國建立多年的醫療系統制度崩盤、國際間的疫苗搶購戰也隨之開打,衍生出許多「全球公共衛生 (Global Health) 」、「轉譯醫學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等相關重要議題值得探討! 在這集內容中,我們邀請目前在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任職副執行長及台灣高端疫苗公司擔任疫苗事業發展處副處長的連加恩醫師來跟我們談談,生技產業的疫苗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上所扮演的角色及策略佈局的重要性,並強調銜接學術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 的觀念,已是全球當代生物科技發展的趨勢! 分段重點: 什麼是「全球公共衛生 (Global Health) 」?對我們為什麼重要? (2:17) 從 NGO 到哈佛公衛博士、到武田製藥疫的職涯規劃? (13:25) Harvard-MIT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HST) 課程介紹 (17:05) 從美回台投身疫苗生技產業的契機? (21:23) 台灣生技產業現況及走向國際的方向為何? (28:00) 日常行程及工作生活的平衡為何? (37:35) 如何培養自己的人生眼光能看得長遠,並以身作則對社會更有貢獻? (41:40) 十年一期的反思與展望 (44:25) 對海外努力打拼的台灣生技人的勸勉 (49:14) 歡迎來信給我們: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3-15
53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林清詠博士專訪 Bonus Episode
更多關於 Ep. 11 的精彩討論和幕後花絮 Alpha Fold 2 成功了,然後呢?(1:14) 如何帶領跨領域的不同專業人才 (6:26) AI 究竟可以縮短多少藥物開發的時程 (13:09) AI 在小分子藥物製造開發上的應用與合作 (15:17) AI 在大分子藥物製造開發上的展望 (18:06) 如何讓下一代的生物本科生也具備利用 AI 解決問題的能力? (22:49) AI 怎麼模擬人腦解讀信息? (24:29) 台灣該如何留住本土資訊人才? (30:06) 因為疫情啟發的跨地跨國合作新型態 (37:44) 35-45 歲的時候就從美國回台灣好嗎? (40:06) 如何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42:23) 台積電模式可以應用在建立台灣的生技產業鍊上嗎? (45:46) 歡迎來信到我們的信箱: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3-08
5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精準醫療與藥物開發全面啟動 ft. 人工智慧絕地武士林清詠
人工智慧在健康管理與醫藥研發等各式應用上漸漸倍受全球矚目與重視。伴隨著精準醫療的需求以及數位分析技術的廣泛應用,預估全球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的市場規模將在 2022 年達到 90 億美元。 你,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場 AI 世紀浪潮的全面來襲嗎? 生技來一刻這集為各位邀請到 Graphen 圖策智能科技集團的創辦人與執行長林清詠博士,來暢談他如何創建一個以圖網路為本的次世代 AI 平台來輔助未來的醫療照護。並且從自身領導團隊以及在學界提攜後進的豐富經驗中,與大家一同分享他在創業道路上不忘初衷的甘苦點滴。 分段重點: 講者的學經歷介紹 (1:35) AI 機器人的開發理念與應用 (3:23) 架構以圖網路為根基的次世代 AI 平台 (5:23) 預視疾病風險 (8:03) 主觀偏見 (10:37) 以全基因檢測資料評估疾病風險 (13:59) AI 在醫療體系中的定位 (15:19) 圖策智能開發的次世代 AI 其獨特之處 (17:06) 溝通,走出數位處理黑盒子的人工智慧 (20:53) 以全基因檢測資料輔助藥物研發 (22:29) Data mining 的迷思? (25:34) 精準醫療 AI 的硬核基礎,研究內容亦或是大數據? (28:42) 對於未來世代生力軍的鼓勵 (35:00) 創業路上的苦與甘 (36:40) 寫給台灣的一封信 (38:06) 放眼世界 (41:53) 投入 AI 醫療領域的初衷 (43:17) 歡迎來信給我們: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3-01
46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新藥開發的掌舵手:醫療研發專科-發炎與免疫學部門 ft. Lih-Ling Lin
2017 年的全球免疫疾病治療市場總值約為 1098 億美元,表現令人矚目 ,預計 2027 年將成長到 1914.2 億美元。在過敏免疫風濕疾病的生物製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藥廠的醫療研發專科部門 -發炎與免疫學部門被稱為新藥開發的掌舵手也不為過! 生技來一刻這集邀請到目前仍在國際藥廠賽諾菲 Sanofi 相當活躍的林俐伶博士,來分享她在發炎與免疫專科的藥物開發上市的成功經驗,並以生技圈領導者的角度提供後輩們產業及個人職涯發展的未來方向! 分段重點: 講者的學經歷介紹 (2:43) 學術界和業界博士後訓練的相同與不同 (5:50) 學術文章及專利發表在業界的重要性 (13:47) 醫療研發專科部門(Therapeutic Area)在藥廠新藥開發的角色及功能 (15:20) 藥廠研發部門主管的任務及使命 (20:38) 運用公司資源成為高效生技人主管 (23:10) 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保有初衷熱忱 (30:18) 身為部門主管在招聘時看重的人格特質 (33:05) 十年一期職涯期許及規劃 (35:19) 歡迎來信給我們: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2-15
42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生物標記於藥物開發的今生與未來 ft. Ric
好的生物標記物 (biomarker) 能讓我們有效地了解生理反應的狀況,並於藥物開發的過程中為不同面向的問題帶來解答。這集由 Dr. Richard Liang 講解生物標記於藥物開發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加速生物標記的開發。曾經於學界打滾多年的他,也不藏私地分享他投入業界的心路歷程。 分段重點: (0:55) 講者及 biomarker 介紹 (2:20) 使用 biomarker 的時機與分類 (6:40) 認定合適 biomarker 的途徑 (9:15) biomarker 部門與藥廠其他部門的關係 (11:32) biomarker 開發的限制與突破 (14:34) 加速biomarker的開發的途徑 (18:26) 學界與業界的異同 (21:10) 適合 biomarker 部門的學經歷 (22:40) biomarker 部門的工作型態 (26:33) 講者離開學界進入業界的歷程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2-01
31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解密 HEOR (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 和 Real World Data ft. Rosa
在新藥上市前後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這集就來為大家介紹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HEOR)部門如何利用設計實驗和分析 real world data(真實世界數據),在藥品上市前、中、後期與各國的法規部門和保險公司互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分段重點: (1:28) 探索career path: dry lab / wet lab / 臨床藥師 / 藥物經濟學 (3:30) Health Administrative Program學些什麼? (4:55) 畢業後的選項 (6:11) HEOR consulting / CRO 的工作內容 (6:53) 轉換跑道進入藥廠的原因 (9:20) 藥品上市和保險公司的關係 (13:08) 什麼是HEOR (Health Economics and Outcome Research)? (18:50) 競爭產品出現了怎麼辦? (22:10) Real World Data的來源? (26:48) HEOR部門的架構 (30:23) 藥價制定 (32:52) 進入HEOR的所需背景知識與技能 (36:53) 十年前,十年後 (42:22) 職涯規劃上如何把握升職機會 (46:00) 求職路上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1-15
51 min
Three Percent Podcast
BTBA #1: GUANTANAMO by Dorothea Dieckmann and Tim Mohr
The year-long Best Translated Book Award retrospective kicks off with this episode featuring the very first winner of the BTBA: Guantanamo by Dorothea Dieckmann,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Tim Mohr and published by Soft Skull. There are three discussions on this episode: Chad W. Post and Patrick Smith talk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BTBA and how the first year worked, then Patrick and Tim Mohr discuss Guantanamo, and finally Chad and Richard Nash talk about publishing ca. 2007. Music featured on this episode (all from albums released in 2007) includes "Paper Planes," "1234," "All My Friends," and "The Crys...
2021-01-11
1h 24
Three Percent Podcast
BTBA #1: GUANTANAMO by Dorothea Dieckmann and Tim Mohr
The year-long Best Translated Book Award retrospective kicks off with this episode featuring the very first winner of the BTBA: Guantanamo by Dorothea Dieckmann,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Tim Mohr and published by Soft Skull. There are three discussions on this episode: Chad W. Post and Patrick Smith talk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BTBA and how the first year worked, then Patrick and Tim Mohr discuss Guantanamo, and finally Chad and Richard Nash talk about publishing ca. 2007. Music featured on this episode (all from albums released in 2007) includes "Paper Planes," "1234," "All My Friends," and "The Crys...
2021-01-11
1h 24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COVID-19疫情期間生技業新人求職攻略 ft. Meredith
好奇COVID-19疫情如何影響美國生技業的求職狀況嗎?這集我們邀請到在2020年疫情期間找到第一份業界工作的Meredith,她將分享疫情期間找工作的情況,以及找第一份業界工作的考量與抉擇。 分段重點: (00:58) - 講者介紹 (01:30) - 疫情期間找工作,有這麼特別嗎!? (03:35) - 線上面試的難處與解方 (07:00) - 更多疫情期間找工作的建議 (08:34) - 小公司的架構與特色與吸引人之處 (13:35) - 選擇第一份業界工作的考量與抉擇? (16:06) - 給予生技人找第一份工作的建議 (17:20) - 對業界興趣的萌芽與成長 (20:15) - 畢業後,業界或學界怎麼選? (21:45) - 博後期間如何累積進入業界的動能 (26:15) - 職場新鮮人給五年後的自己的期許 我們的信箱: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1-01-01
2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啟程永遠不晚,堅定夢想實現—新藥開發的重要一環:藥物代謝動力學 ft. Frank
本集邀請到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專家,李文機博士(Dr. Frank Lee)來分享其豐富的製藥職涯發展經驗及人生故事。李博士在國際藥廠累積40多年的新藥開發實戰經驗並曾參與開發過15個成功上市的新藥;於2012年從美國武田製藥(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退休,時任DMPK(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部門的 VP。此後,李博士退而不休,深感家鄉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的需求, 回台成立「全福生物科技」(BRIM Biotechnology)目前是全福生物科技的策略長。李博士在節目中除了大方分享對藥物代謝動力學在新藥開發上的重要角色及智慧結晶外,更展現了身為「生醫製藥領域」領導者的心胸及眼光,並啟發年輕一代如何能成功地在生醫領域站穩腳步創業的祕訣!希望能帶給《生技來一刻》的聽眾對於生醫新創領域另一面不同的思考方向! 分段簡介: 求學經歷、進入美國生技產業、找到興趣志向所在的契機 (2:10) 由西到東,進入三角研究園(Research Triangle Park)展開國際藥廠藥物研發經歷 (7:50) 藥物代謝動力學在新藥開發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10:25) 進入「藥物代謝動力學部門」所需具備的技能及特質為何? (15:00) 職涯規劃的優先次序及成為領導者的特質與條件 (18:00) 高階主管領導者看重的團隊特質? (30:15) 退休後,回台創業的初衷 (33:35) 如何預備自己投入台灣或美國的生技產業新創領域 (35:55) 資深生醫前輩退休後的職涯期許及規劃 (43:20) 歡迎來信到: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0-12-15
4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醫師在藥廠—臨床執業以外的職涯選項 ft. Starr
除了博士訓練之外,與疾病、藥物和臨床密切相關的生技製藥產業,也相當重視有醫學專業訓練的醫生。這集我們邀請到最近踏入製藥相關產業的 Starr,除了跟我們分享他當臨床醫師的職涯經驗、在考慮業界工作時的選擇,以及後來進入 Clinical Development 這個領域的心得之外,也談到相關的面試經驗。美國的 networking 和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不論你是考慮到海外工作的醫事人員, 或是正經歷探索職涯階段、想知道如何 networking 的朋友,不要錯過喔! 分段重點: (1:58) - 簡介公衛碩士 MPH (3:45) - MD在海外/美國的選擇 (7:46) - Career options for MDs (9:10) - 業界的工作選項 (Consulting, Medical Affairs, PV, etc.) (17:13) - 台灣的臨床試驗 (18:16) - 藥廠的Clinical Development (20:39) - 所需技能 & qualifications (23:58) - 面試經歷 (24:51) - Day-to-day 工作內容 (31:17) - 台灣發展Clinical Development的機會 (34:26) - 對學弟妹的建議 (36:32) -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 Networking (43:01) - 未來的發展與期許 歡迎來信到: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0-12-01
4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半路轉行,彎道超車—藥物研發中的資料科學家 ft. Mike
這集的來賓 Mike,從 neuroscience 博班畢業後,踏上半路轉職成為軟體工程師的航道。 今年八月他開始在跨國型藥廠擔任資料科學家,負責自動化處理研發階段中產出的顯微影像。這一集,Mike 除了分享他對於軟體技術人才尋找製藥業工作的前景的觀察。成功從 wet lab 轉 dry lab 的他也會無私分享他決定轉職的契機,並且給予想轉職的生技人經驗分享與建議。 分段重點: (1:10) - AI 在藥物開發中的角色 (5:25) - 細胞影像處理於藥廠和學界的異同 (11:55) - 軟體工程師於藥廠中的project型態 (19:00) - 軟體人才在藥廠的就業市場觀察與求職經歷 (24:49) - AI 在生物研究裡的比喻 (28:50) - wet lab 轉行 dry lab 的經驗分享 (35:39) - 給想轉行 dry lab 的生技人的三個建議 (45:48) - 對自己未來五年的期許 歡迎來信到: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0-11-15
49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新藥研發的第一步:標的確認 ft. Shian-Huey Chiang
本集請目前在輝瑞藥廠 Emerging Science Biology and Target Science 任職 Director 的蔣先慧博士分享近二十年的職涯規劃心得、新藥研發第一步標的選擇(target identification)的重要性,以及她招聘時所看重的特質。 分段重點: 出國留學的初衷和面臨的挑戰 (1:39) 遇見人生的第一個貴人(4:52)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 mentor (6:25) 人生的第二位貴人 (9:13)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10:54) 藥廠的合作文化 (13:51) 領袖特質 (16:28) 招聘時看重的面試者特質 (19:08) 標的確認在新藥開發時的角色 (25:51) 如何保持競爭力也能莫忘初衷 (31:09) 如何面對職涯路上的低潮 (33:25) 對未來十年的期許 (37:13) 如何讓台美生技人更國際化 (40:40) 經濟不景氣下如何讓自己保持競爭力 (43:44) 我們的信箱: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0-11-01
48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 ft. Margaret
Entry level 第一集帶大家來認識一個新藥誕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程-臨床試驗 (clinical trial)。目前正在藥廠擔任 Clinical Research Scientist (CRS) 的 Margaret 將從她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針對臨床試驗的個人觀察,並整理出普遍性的見解,希望能讓聽眾更了解臨床試驗在新藥開發中的關鍵角色。 本集分段重點: (1:31) - 新藥開發的流程簡介 (5:00) - CRS 在這之中的角色 (16:00) - CRS 的 day-to-day life? (21:22) - 要如何才能成為一位 CRS? 我們的信箱: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0-10-15
34 min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給同在生技路上的你 ft. 範恩&Yvonne
什麼!BTBA 推出了 podcast?快來聽聽兩位主持人範恩和 Yvonne 來說說 BTBA 決定製作 podcast 的緣由,還有對這個新企劃未來的期許吧! 新手上路,請多指教,有任何建議歡迎寄信到: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2020-09-15
24 min
Lost in Translations
Bonus Episode: The BTBA Longlist 2020
My Guest is Derek Maine and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BTBA Longlist 2020 Podcast Transcript Coming Soon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The Wind that Lays Waste by Selva Almada, translated from the Spanish by Chris Andrews (Argentina, Graywolf) The Book of Collateral Damage by Sinan Antoon, translated from the Arabic by Jonathan Wright (Iraq, Yale University Press) Welcome to America by Linda Boström Knausgård, translated from the Swedish by Martin Aitken (Sweden, World Editions) Animalia by Jean-Baptiste Del Amo,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Frank Wynne (France, Grove) Vernon Subutex 1 by Virginie Despentes, translate...
2020-04-07
1h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