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details
.com
Print
Share
Look for any podcast host, guest or anyone
Search
Showing episodes and shows of
Backpack Sir Sir - แบกเปเซอเซอ
Shows
Sir Marbles - Stories for Kids
S2 Pt. 8: Sir Rapscallion
The craziness continues in episode 8! Sir Marbles and his comrades set off for the forest 🌳, to check his brother's progress with construction of the fort of Stangenschloss 🏰. But they are ambushed on their way through the forest! A group of bandits dressed in junk armour, led by Sir Rapscallion, demand all their loot. Sir Marbles refuses and a skirmish ensues ⚔️. Can our heroes defeat the junk knights and continue their journey to Stangenschloss?!Join the fun with all our usual crazy characters, and a few new (but just as crazy) characters!Sir M...
2025-07-11
25 min
Hohenzollern Romanov Habsburg Hitler & Webb Family History Facts. Serendipity Vs. Conspiracy.
General Sir John Monash: The Uncle of my Grandmother (Duchess & Lady) Myrtle Webb (the Habsburg). Born John Mussolini, Indigenous to Gippsland, Never Married, and Childless.
General Sir John Monash (born John Mussolini in Australia).Sir John was childless and had never married when he died suddenly in 1931. He did NOT marry or have chikdren with his adopted European-born Mother Bertha Monash. Descendents of Bertha Monash are NOT descednants of her adopted son Sir John Monash. There are no direct descedants of Sir John Monash.John Mussolini at birth, before his adoption by Mr & Mrs Monash who ran the orphanage he was left in when his father Allessandro emigrated to Italy (taking his paternal brother Benito Moussolini...
2024-11-10
18 min
The Rundown With Slim Sir
Slim Sir goes off on the modern woman!!!
If you enjoyed this podcast share it with a friend! Like + Comment + Subscribe = Support Subscriber to the Slim Sir blog! It’s absolutely FREE: https://slimsir.gumroad.com/su... Donate to the Slim Sir message $2, $5, $10 or more! slimsir.gumroad.com/l/shpplu Visit The Slim Sir Online Book Store: https://linqapp.com/therealsli... Follow Slim Sir 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king... Follow Slim Sir on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kingslimsir?xmt=AQGzK4EqA-j1K7eWEtLVNrMJqimnqcAJnQJpXC_a5bt_SP4 Subscribe to the Slim Si...
2024-09-03
15 min
Look Out, Sir! Warhammer Podcast
40K Quiz of the Year 2023 - Look Out, Sir! 40K Podcast
Send us a textYOUTUBE VIDEO LINK: https://youtu.be/9d5bO5LK-VQ (or search "40K Quiz of the Year 2023 - Look Out, Sir! 40K Podcast" on YouTube)Thank you everyone for contributing to what has been an incredible 2023 for the Look Out, Sir! 40K Podcast. We hope you enjoy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40K Quiz of the Year. You've all been awesome! 40K QUIZ OF THE YEAR 2023!!!We’d really love to hear your feedback on the QUIZ. We're planning to a co...
2023-12-30
1h 28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8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善者不辩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者不辩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真正善良的人,绝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非不进行争辩,他们虽表现木讷但是非分明,虽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论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中。老子称这些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是完善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我们常说"言多必失",言语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大大超过了原始意义上的生存需求,它已经发展到,现代意义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在社交场所,言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大,这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的,无可厚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子绝不是要我们都成为"哑巴",他只是强调,言语上升到"善辩"这一层次所出现的弊端;他将言语和人的善良本质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获得知识的博与专,老子自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直到现在仍未休止,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广博和专精是不能说明老子的理论的。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真知)和多闻(广博)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明白道的人并不靠博闻而得。"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这句话,让现代人看来实在是荒唐可笑,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怎么就更富有了呢?在这里我们从精神物质层面上来解释,自己的东西(物质的、有形的)给予了别人,自己东西是变少了,但自己的精神财富(无形的)却上了一个台阶,给予了别人却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这难道不叫作,自己变得更富有和充足了吗?"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全章的总结,也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结,老子以一句极富鼓动性的话结束了五千言。看啊,苍茫的天地之间,人类就如同浩瀚大海里的游鱼,成群结队,大小不一。我们要参与竞争,要被强大的对手吞噬,我们要成长、衰老、消亡,我们都喜欢生,而讨厌死,因为生是幸福的,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低头看草叶上的露珠,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欣喜和感动。天地给予我们的,绝非仅仅这些,这些美丽的事物,是天地给予我们的礼物,它无私地给予着,让我们人类尽情地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它不要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我们了。圣人也是如此,他只是默默地奉献,而不要求我们的回报,他和万物没有纷争、没有打斗,只有奉献、没有索取,更没有欲望和妄为。这是多么幽远、高深的境界,但他看起来又是这般的普通!好,朋友们,到今天为止,咱们这个白话系列之《道德经》,给您说完了,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发到评论区中,同时,也十分感谢您耐心,持续的倾听。我们还会再不久的将来,准备其他白话经典的专辑节目,届时,欢迎您的再次聆听。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各位,再会。
2022-05-07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8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小国寡民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小国寡民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建立的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功效十倍、百倍于人的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必要去乘坐。有甲兵,却没有必要去布阵交锋。使人民回复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邻国之间能够互相看得见,鸡犬之声能够互相听得到,人民直到老死都没有交往过。从老子对前面诸多章节的叙述中,我们不难体悟到,老子所处时代的特征∶战乱、压迫、贫瘠、饥饿、荒淫、贪婪……面对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时代,老子有一种逃离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正当的,而绝非奢望,如何逃离?老子没有说明,而是向我们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度的情景∶国家小得犹如一个安静的村落,国民也很少,虽然国小人少,但人民是富足的,各种器具应有尽有,但人们都不去使用这些器具;统治者清心寡欲,不对人民横加干涉,让他们生活得幸福安康,对生命的存在极为重视。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不向远方迁徙;他们虽然有船和车作为代步工具,但他们从不去乘坐;天下太平,即使拥有实力雄厚的甲兵,也无用武之地;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老子的幻想,将我们引领到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心计和欺诈、没有凶悍和恐惧,人民生活富足,这些都是这一社会的特点。这种单纯质朴的社会,是当时处于压迫和剥削下、饥寒交迫的人们所神往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读老子理想生活愿景时,依然能感觉到它的美好。老子的幻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这种理想的社会,曾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相当长的时期,最后随着阶级的出现,而灰飞烟灭了。那时的理想社会,虽不像老子所描述的那样富足,但也并不十分匮乏,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人们虽然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人们没有狡诈、虚伪,没有你争我夺的心计,人和人之间以诚相待、以心交心。大家生活融洽、和谐幸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用一连串的排比,来叙述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真实场景,有味道甘美的食物,可供人们食用;有色泽华美的衣服,可供人们穿戴;有安定的住所,可供人们栖居;有令人愉快的风俗,可供人们享受。这些在现代人看来,都是极其普通的生命需求,正是这种普通而简单的生活需要,才让人类生命的价值得以提高和升华。我们都知道人的欲壑难填,老子在超越人类欲望的基础上,平静地提出自己的"理想天国"的情景,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指出真正的富足,就是知道满足。在此老子以"小国寡民",来提醒统治者不可贪婪地掠夺别国的土地,这也是他反战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老子鉴于当时的统治者的贪婪本性,提出的自己的政治见解。对统治者而言起到了敲警钟的作用;他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给生活在压迫和战乱中的劳苦大众提供了一顿丰盛的精神佳肴,人们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章的最后,老子着力描写了"小国"里,人们的生活和交际情况,他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言语,却明白地道出了老子的处世观和生活态度,他认为人和人之间不应该交往,要"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封闭保守的生活态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都知道老子反对"多智",他认为人民心智技巧太多,就会引发祸乱,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他不主张人们往来。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者不辩。
2022-05-06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8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报怨以德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报怨以德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调和大的怨结,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怎能称得上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却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自然的法则是不分亲疏的,常常伴随着有德行的人。这一章老子依然就统治阶级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展开论述。矛盾的结果必然是积怨很深,怨由何而激起呢?老子在这里没有明说。但根据前面章节的内容,我们知道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盘剥,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这种矛盾属于经济范畴的矛盾。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春秋末期,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而且好大喜功,他们不惜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此国家财政常常出现亏空的现象,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该如何妥善解决?原有的税收,已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而统治阶级是不会委屈自己的,于是五花八门的横征暴敛手段便相继出炉了。在当时,统治阶级除了让人民承担沉重的徭役之外,还强迫人民服兵役。我们知道,统治阶级的特点是好大喜功,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穷兵黥武,人民不但缺衣少食,而且要忍受妻离子散、战死沙场的悲痛。对统治阶级而言,这还不够,他们还会向人民收取大量临时强加的赋税,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就这样,缴不起赋税的广大劳苦大众成了统治阶级的债户,而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反倒成了最大的债主。统治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统治阶级面对这种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只能"和大怨"。什么是"和大怨"呢?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调和和人民之间矛盾的措施,这就是"和大怨"。"和大怨"的结果会怎样呢?在老子看来并不乐观,老子称其为"必有余怨"。为什么会"必有余怨"呢?因为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想消除"余怨",统治阶级就必须抛弃自身贪婪的欲望,从对浮华和虚无的追求中解脱出来,不要再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除此之外,统治阶级无论从主观上做出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余恨"。所以老子称之为"必有余怨"。"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再一次拿圣人的行为作参照,指出了"有德"和"无德"的分别,老子说"有德"的统治者,依据契约的合同收租,而"无德"的统治者,则根据田亩的数量任意地收取地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指出了天道对任何事物都无亲无疏,但它喜欢站在善良的人一边,此话的反面意思是,苛刻的统治者会受到天道的谴责和惩罚,这就为"无德"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小国寡民。
2022-05-05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9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柔之胜刚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柔之胜刚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硬强壮之物没有能胜过它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柔胜刚,弱胜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哪个能做到。因而圣人说∶"能承担国家屈辱,才能称得上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语好像是在反说一样。水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曾多次出现,水作为柔弱的象征,贯穿于老子思想的整个过程中,备受老子称道。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介绍了水的特性,比如它的顺势而为,甘居下位、柔弱、顺畅、坚韧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所以不再一 一赘述。老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对其正确诠释,常常以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比如对于洪水,人们将其比喻为猛兽,以为有一个管理水的神在统治着,它时而温柔顺畅,时而来势汹汹,实在让人费解。它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老子说它"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绝非溢美之词。"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说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进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绝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强食。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真正的君主应具备的品德。配得上做一国之主的人,能够承受得了国家的耻辱,比如越王勾践,不以自己的荣辱为荣辱,为了国家不惜忍辱负重,他像水一样柔弱、能屈能伸,而不是穷兵赎武。他们知道爱惜民力,知道尊重老百姓的生命,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国家的君主。"正言若反",是老子对整部《道德经》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比如大成若缺、大白若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统一体。老子在此说"正言若反",和原文并不是割裂的,它是承接上文所说的,水的柔弱和刚强。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报怨以德。
2022-05-04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不欲见贤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不欲见贤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人间的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谁能够将有余的,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得道者。所以圣人(得道者),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功成而不居功自傲,他只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这一章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作对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而主张"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天之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讲"天之道"时,老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老子将"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张开的弓箭是为了射捕猎物,要随着猎物位置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老子在讲完"天之道"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人之道"和"天之道"恰好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这种人间法则,认为它只会造成天下的贫富不均,和权利的不平等,古人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等是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大自然的法则是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存;而人间的法则是不平等,所以人心才会不安,才会有动乱的发生。"孰能有余以奉于天者?唯有道者。"老子自问自答,对有道者的行为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有道者会将自己多余的衣物、粮食、财富拿出来奉献给贫穷的人,以达到和他们的均等,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而有道之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扭转时局,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均等,富有的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对财富更是疯狂占有,财富的高度集中,使一小部分的人占有着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财富,他们利用手里的资本变得更加富有,而绝大多数的人,正遭受着贫穷的煎熬。在封建社会,权钱交易是极其普遍的事,当官的,自有人巴结逢迎,送来黄金万两;有钱的,则拿出财宝万贯去讨好当权的,讨来个小官当,然后一步步往上爬。权钱交易的结果,势必将普通的老百姓推向贫穷,以及被压迫的的苦海之中去。人的忍耐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这种压迫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民自然会揭竿而起来,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局面,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实际上已不自觉地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用圣人的所作所为,来向世人做示范,圣人绝不会将自己推到水满则溢的地位,他们会将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绝不炫耀,而是适当地贬损自己,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圣人有所作为,而不据为己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不喜欢显山露水、被人夸耀。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柔之胜刚。
2022-05-03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7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强大处下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强大处下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灵活的,死亡后身体就变得坚固僵硬了。草木有生命的时候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就变得干枯残败了。所以说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因此,兵强则败,木强则被伐被烧。所以强大处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这一章老子以人和植物的生死状态,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说,人在活着的时候、面色红润,身体灵活,胳膊和腿都能屈能伸,行动自如。而一旦死去,身体就会变得僵硬,就会变成冷冰冰、硬邦邦的一具死尸。这话听起来很是让人难受,可这毕竟是事实,是任何人也无法摆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违逆。老子紧接着人的生死而谈到了植物的生死状态,植物在生的时候,枝繁叶茂,鲜活美丽,而一旦死亡就会形容枯槁、僵硬易折。无论是人还是花草树木,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而死后就变得刚强、坚硬了。用现代观念来看,老子这两句,似乎是在阐述生命的物理现象。但其实老子这里是借生命的这种物理现象,来论述用“柔”的道理。“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接着说,坚硬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而柔软羸弱的东西属于生存一类。这其中就有很多道理了,从道家养生修行的角度来讲,老子总是将得道之士比作婴儿、赤子,因为人在婴儿状态下没有后天意识妄念的侵染,是纯粹的“专气致柔”的“道”体。可人一旦长大,后天妄念意识掺和进来,气脉就乱了,这一乱,身体的各种问题就来了。所以,养生的核心思路,就是找到返本还原之天机,使身体回归到“专气致柔”的状态。而且,就身体保养而言,“柔”是绝对的长生之道。婴儿时期,人的身体很柔软,很多小孩睡觉的姿势,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很夸张的。但随着我们的成长身体越来越硬,到了老年甚至腿都迈不开了,这就是生命力的减弱。所以,人想要身体好,尤其是我们经常久坐的当代人,一定要让身体保持柔软。哪怕不懂道家丹经中的那些修行法门,时常活动身体,多做拉伸,多练习开胯下腰,保持身体柔韧性,也是很有益处的。回过头来,我们从思想角度来看,“柔”是一种平和的处世智慧,做人一味的刚强,很容易遭受挫折。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懂得以“柔”的姿态处世,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也要注意,“柔”并不是一味懦弱、退让,“柔”是一种灵活的特性,如同水一样。正如孔子所讲“君子不器”,人不应定型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样子,而是应当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权变,进退有度,这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之后老子又列举了例子,“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用兵打仗,一味的强硬进攻,肯定会遭受失败。这是毋庸置疑的。“木强则折”,在到家的《庄子》中,有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当时齐国有一棵非常大的树,这树有多大呢?树荫能覆盖住一千头牛,树干要一百个人才能抱住,很多人都特意跑去看这棵树。可,一个很有名的木匠,路过这棵树时,却瞧都没瞧,他的弟子很好奇,于是就问他,我跟随师傅这么久了,从没看见过这么大的树,可为什么师傅您一眼都不看呢?木匠回答他,说,这种木头叫散木,做船浮不起来,做棺材能加速尸身腐烂,做家具又很容易坏,实在是百无一用的木头啊。但正如老子所言“木强则折”,如果树木非常坚固,那么肯定会被砍去当做材料,哪里还能长大呢?“无用”恰恰是“大用”。所以老子总结“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世上最伟大、高明的恰恰就是“柔弱”,这也就是老子无为大道的体现了。
2022-05-02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无以生为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无以生为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民之所以会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榨取吞食赋税过多,故而遭受饥荒。老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多欲暴敛,故而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死去冒犯法律,是因为统治者奉养奢侈,将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人民无以为生,故而轻死去冒犯法律。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这一章顺承上一章,继续讲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对抗。我们都知道,自从阶级出现之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旦统治者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那么人民生活就会富足幸福,国家太平安定,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就会稳固。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追求自身的安逸,而不顾人民的死活,对人民大加盘剥,人民就会轻生,进而铤而走险,不惜一切代价反抗统治者的压迫。而统治阶级也会不甘示弱,对人民施以严酷的镇压,最后,以你死我活的结局而告终。"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在此,以直截了当的言辞揭示了人民忍饥挨饿的原因,人民之所以要忍受饥饿的煎熬,并不是因为人民懒惰,收不到可供解决温饱的粮食,而是因为人民的粮食都被贪婪、淫逸的统治者盘剥殆尽了,所以人民不得不忍饥挨饿,日子过得不堪其苦,繁重的赋税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又无食物满足人民基本的温饱需求,所以人民起来反抗,也是很必然的事。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于人民的反抗,统治阶级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会想尽各种酷刑来对付人民的反抗,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以其上之有为",这里的"有为"是指统治者的强作妄为,统治者强作妄为,结果会怎样呢?当然是"是以难治"。人民难以治理是统治阶级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妄为和蛮横导致的。人民难治了,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国家的混乱,直至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被颠覆,这是统治阶级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可他们又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老子在此以直截了当、明白易懂的言语,向统治者做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他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但他的目的,并不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人民的生活寻找一个幸福的出口,而不是永远被捆在统治阶级的妄为、高压之下。这一章老子又提出了"民不畏死"的问题,人民为什么会不怕死,为什么会轻视死亡呢?前文书中,我们已做了阐释,在这里老子再一次提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生命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一旦人民对死都已不再重视,那么问题就十分严重了。老子对"民之轻死"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透析,他说,是因"其上求生之厚","求生之厚"是指统治者对自己的奉养过于丰厚奢侈,统治者过于注重自身的安逸、享受,这就必然会减损人民对物质的占有和利用,人民缺衣少食,连基本的温饱都达不到,而统治者却穷凶极欲、恣意妄为。面对这种不公正的现象,人民实在忍无可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超越法制。这是容易理解的,人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满足不了,生是一种折磨,死反倒成了一种解脱。老子在结尾,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作终结,点出了统治者应坚持的人生态度。在老子看来,不追求生命丰厚的人,比厚养自己生命的人更胜一筹。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强大处下。
2022-05-01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民不畏死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民不畏死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zhuó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民众不畏惧死亡,为何还要用死亡来威吓他们呢?如果民众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我们依法惩治杀掉他,谁还敢为非作歹呢?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者去胡乱杀人的,这就好像是,代替大工匠去砍伐木头。那些代替高明木匠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生对于我们而言,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没有生命,谈什么都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子说,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人民会不怕死呢?这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难发现“民不畏死”的原因了。春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统治者荒淫无度,而且对人民施行苛刻的政令,甚至不惜屠杀人民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朝不保夕,他们对生的渴望很淡漠,死对于他们而言,已不再可怕了,在他们看来生是痛苦的,死倒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他们自然不害怕死了。对于不怕死的人,以死相威胁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老子提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的质问,这其中,夹杂着老子的愤慨情绪是我们能够读得出、感觉得到的。老子之所以会愤然,是因为他对人民的仁爱和怜悯,以及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老子紧接上文的"民不畏死"提出了相反的假设;如果民众害怕死的话,统治者就可以对那些为非作歹之徒,依法判以死刑,那么以后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一个杀一儆百的方略,老子是仁慈的,他反对战争、更不提倡杀人,老子用"杀"的提议,会让人感到别扭,但只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老子提倡要杀的是为非作歹、胆大妄为的不法之徒,而不是普通的劳苦大众,就不难理解老子的思想和意旨了。一旦人民不再畏惧死亡,那么国家的苛刻制度和严酷刑法,就无法发挥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了,或者说,它不再有惩处的作用和震慑的威力了,那些为非作歹之徒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此种情形之下,国家势必更加混乱,人民更是无活路可走,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就会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如果统治者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让人民有衣可穿、有饭可吃、有屋可居、有乐可享,人民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自然不会再去冒险和为非作歹,天下太平,苛政也就失去威力,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就随之稳固了。圣明的统治者懂得去珍惜生命,不轻易实施酷刑,对人民进行道德法律制度的宣传教化,使他们在畏惧死亡的同时,明白法律的威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研。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这是老子针对当时国家的法律之混乱,和不健全,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老子明确提出,为官者应各司其职,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以伤害自己而宣告终结,这是统治者必须注意的。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无以生为。
2022-04-30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天网恢恢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网恢恢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今天这一章,老子以一个"勇"字开篇,自然地牵引到了无为的人生哲学上。"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里的"勇"是勇气、勇敢的意思。整句话的大意是,勇敢到无所不敢为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顾忌时,就能保全性命。怎样理解呢?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真正的勇敢是敢为而又有所不敢为,而不是恣意妄为、胆大包天。可是老子怎么又把生死和勇敢联系到一起了?它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因果联系?老子没有具体说明,需要我们联系老子的思想体系去细细体味。老子一贯主张无为,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前面的诸多章节中,老子一再为我们阐释了无为的内涵,这一章老子再一次提起,并提升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勇敢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转向反面,就不能称其为勇敢了,而只能称作鲁莽。鲁莽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在今天看来,鲁莽是不可能遭杀身之祸的,而在当时,就有可能会被杀,甚至株连九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老子所说的"勇于敢则杀"并非夸张之辞。老子又说"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勇,程度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老子一贯主张自然无为之道,重柔弱而不重强悍妄为。我们都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违逆的,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勇于敢"是恣意妄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所以老子认为会招致杀身之祸。与此相反,"勇于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所以就"活",意思也就是能保全性命。老子将生死和勇提到同一高度来论述,可见把握好勇的度,是多么重要。"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老子说,自然的法则是,不交战而善于取胜,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主要是说,自然不争不夺却赢得了万物的归顺和爱戴,不战而征服了万物。我们人类,之所以要"勇于敢",是因为有私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才和别人争夺、和自然争夺,大自然是不与人争的,所以它取得了万物。人在争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所谓的勇敢。这种勇敢是违逆天道,注定要遭受失败的。最后老子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八个大字作结,八个大字如同八支无形的,而又杀伤力极强的枪,时刻瞄准着,为所欲为的统治者、无所不敢的亡命之徒……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民不畏死。
2022-04-29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自爱不贵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自爱不贵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人民不惧怕统治者的权威,统治者的大难就要临头了。不要逼迫人民,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压榨人民,使人民无以生计。只有不迫害人民的生计,人民才不憎恶统治者。因此,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为是,要懂得自我珍爱,而不显耀权势。应该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上一章老子着重论述了普通大众的自知之明。这一章论述统治者的自知之明问题。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一个"威"指统治者的权威、高压政策,第二个"威"是威胁,即人民的反抗斗争,整句话的大意是,如果人民不再害怕统治者的权威,那么统治者也就要大难临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春秋晚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其中表现最突出的,还是统治者的生活享受问题,他们追求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统治者是民众的榜样,其生活的奢侈和行为的不检点,必将会诱发民众的强烈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人民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冒着死亡和犯罪的危险,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然不惧怕统治者的权威,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其结果会怎样呢?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必然会受到威胁,统治者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统治,因为统治地位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其安逸生活的结束,耀武扬威日子的终结,甚至有的统治者随着统治地位的被推翻,自己也沦为奴隶,或走上亡命之途,这是令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也是最痛心的。"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针对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老子对统治者提出了最严厉的警告,他的目的并不是为统治者保全名位。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警告统治者要好自为之,不可再作威作福、荒淫无耻、凶残无度了!老子警告统治者说∶"不要逼迫人民,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压榨人民,使人民无以生计。只有不迫害人民的生计,人民才不憎恶统治者。'民以"生"为本,如果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人民还惧怕什么苛政、威严呢?如果人们缺衣少食、居无定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安于现状,社会发生动乱,也就成了很必然的事。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眼里,圣明的统治者有自知之明,他们绝不会因位居高位而炫耀,更不会骄奢放荡、恣意妄为。他们懂得自爱,也懂得爱自己的民众,其实,自爱本身就是爱民的表现,反过来也成立,爱人就等于爱自己,因为,人民是自己立身高位的基础,不爱民众就等于不爱江山,不爱江山就等于不爱自己。老子拿高明的统治者的行为,来暗示当时的统治者应如何立身处世,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见一斑。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天网恢恢。
2022-04-28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以其病病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以其病病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所不知道的,这是很高明的。本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老子在这一章,谈到了人性的弱点之一∶自以为是。其表现是刚愎自用。老子在前边的章节里,提出过"自知者明"的观点,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真正地自知了,我们才不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意思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是高明的,而本来不知,却以为是知就是弊病了。老子针对当时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病态,提出了严厉的控诉。他在对这些病态的人,做了剖析之后,又将圣人的"不病"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以此进行对照,结果不说自明了。圣人怎样呢?"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说,圣人没有毛病的原因是,圣人能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长此以往,他也就没有什么毛病了。圣人贵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所以圣人日臻完善,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而是必须和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生活在大集体中的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呢?首先我们必须克服自以为是的弱点。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错了,而他仍要奋力向前,而且自以为自己意志坚定、态度坚决,那么导致的恶劣后果,恐怕比没有目标或犹豫不前更为可怕。这种盲目心理能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刚愎自用带给人的是失败的痛苦,而不是成功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为了事业的成功,或者爱情的成功,常常无所顾虑,勇往直前。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一旦走错路,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不肯悔改,结果就会与自己的奋斗目标南辕北辙了。刚愎之人,常常是狂妄之徒,狂妄的人常常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而自己也常常因为这种无意而受伤。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没有才华,他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就是太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刚愎之人,多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终失败之人。大凡具有大将风度之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刚愎之人,骨子里总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最糟糕的,要算是既刚愎而又无能之人,刚愎使他什么都敢干,无能使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一团糟。有时刚愎者,尽管心中已感觉到自己错了,但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而这一点最让周围的人受不了。固执是刚愎者的一个手段,用来获得想要的东西,别人越反对,他就越是非要不可。这种固执让别人讨厌。长此以往,他就会发现别人都躲着自己。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必定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面对一个狂妄而骄横的人,我们无须与之理论,时间自会证明他的实际价值,事实自会惩戒他的无知可笑。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坚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原则。要明白,世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策略,才能处处掌握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刚愎者则恰恰相反,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完美无缺的,因而常常表现得骄横跋扈、一意孤行。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总是低估对手,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导致判断失误,遭到失败。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自爱不贵。
2022-04-27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7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哀者胜矣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哀者胜矣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兵家有言道∶"我不敢挑起战争,而宁愿防守,不敢盲目进攻一寸,而宁愿退后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有行动,却好像没有采取行动,虽然举起手臂,却好像没有举起手臂,虽然手执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虽然面对敌人,却好像没有敌人存在。灾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在两军,势均力敌的情形下,怀有仁慈悲悯之心的军队,往往能取得胜利。老子紧接上一章,对用兵之道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我们都知道,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不可能为战争的双方出谋划策,但不能否定他的军事谋略上的才能。老子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军事家。老子开篇引用兵家常说的话∶"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里的主和客,是指战争的挑起者和被动迎战者,寸是极短的长度单位,尺比寸稍长,老子用尺和寸,来形容战争的不可轻易挑起性,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主张在不得已的战争中,要以退为进,切忌轻举冒进。这也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中的具体运用。在老子看来,主动出击去侵略别人的,其本身在道德仁义上,就已然输给了别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主动出击,对方就为正义而战。人都是有正义感的,对方的民众,因我们的贸然进攻,而心怀愤怒,其战争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其还击的力度就会很大,这对我们是极其不利的。相反,如果我们守而不攻,给对方主动出击的机会,我方的士兵就会愤然还击,制敌于败局。主动进犯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寸,都会被对方视为凌辱,就会有遭受反击的可能,所以主动进犯别人,应极力避免;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后退一尺,我们表现出的,就是谦让和宽容的美德,虽然仅为微不足道的一尺,却会感化对方,使对方也以退让相待。在我国古代有"六尺巷"的佳话,讲的就是,为了一点地盘即将陷入械斗旋涡的双方,最后却因一方的主动退让,而化干戈为玉帛。我们一再说,老子是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战争带给广大劳苦人民的,是无尽的灾难和痛苦,这一切老子亲眼目睹,所以他想通过自己的呐喊,将战争的阴云驱赶殆尽。可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他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形势,万般无奈之下,老子拿起手中的笔,抒发了自己的一腔赤诚。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这是一句难以理解的话,然而联系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理解,就不会显得晦涩难懂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有行动,却好像没有采取行动,虽然举起手臂,却好像没有举起手臂,虽然手执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虽然面对敌人,却好像没有敌人存在。这听起来好像很玄乎,明明有的东西,怎么说好像没有呢?联系老子的思想体系,我们不难理解,这是老子无为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一切有却似无,看似无为却有为。我们曾多次强调,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不是骄傲轻敌,而不做应战的准备。老子声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骄傲轻敌必败无疑,这是军事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种军事思想,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任何骄傲自大轻视他人的行为,都是违反道德标准的,都会受到惩罚。老子最后,以"哀者胜矣"作终结,点明了自己的主旨。这里的"哀"不是悲哀,而是心怀仁慈的意思。老子曾说仁慈,位居道之三宝之首,仁慈的另一个名词则是无为,用无为进攻,则可以得胜,守,则可以坚固。这和老子在此章所提出的,"哀者胜矣"意思相同。老子认为,应在战争中怀着一颗仁慈的内心,因为只有怀着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在战争中不滥杀无辜的生灵。这种审慎的态度,是
2022-04-25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9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不争之德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不争之德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善于领兵打仗的统领,不崇尚武力;善于打仗的主帅,不轻易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将军,不与敌人正面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非常地谦恭。这就叫作不争的德行,这就叫作善于使用别人的能力,这就叫作符合自然之道,这是古代德的准则。"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说,一个高明的统兵之士,是不讲求武力的,善于指挥战争的人,是不容易被激怒的,善于克敌制胜的人,并不争一时之高低,善于用人的人,对别人表示谦下。老子并没有不允许士参加战争活动,但他反对,士仅仅充当一名只知披挂上阵和暴跳如雷的蛮横武夫。为什么士大夫不必是武艺高强的武士呢?我们知道,老子虽然反对智慧、谋略这些东西,但他尤其反对武力、暴力,以及一切强大有力的表现;他本人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在军事学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和高深的韬略。在老子看来,当时,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兼并战争,简直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一般可笑,无数辆兵车后面跟随着无数步兵,敌对双方的指挥官,都是些虎背熊腰的蛮勇之士,根本不讲也不懂什么策略、计划和深思熟虑,只经过极为短暂的相互冲撞,便胜负已分。老子反对战争——"不以兵强于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是老子的反战名言,这与他反对一切强大事物的态度,是相一致的。但老子的柔弱,并不是软弱,老子的不争,并不是屈从,这在老子对军事学的看法中,随处可见。老子认为,以冷静的态度,来进行战争,才能制订出合理的计划,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是要寸土必争,斤斤计较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获得最终的胜利。所以,能够以不争的态度,来指挥战事,就往往能够把持全局、操纵战机、进退自如。善于用人的人,应该在态度上表现得谦下,这也是高明的策略。善于用人的人,一定是上级领导人,他们既然拥有用人的权力,为什么还要表现出谦下的姿态呢?老子以为,谦下是获得人心的最佳方式,一名领导者,不能以自己的力量完成所有的工作,尤其是一名军事指挥官,不可能独立进行一场战争。所以,他们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而依靠众人,便需要有一种态度来把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在一般情形下,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军事指挥官,他们往往采取极端严厉的态度,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和权威。但老子以为,采取谦下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善于用人,大众的心理往往是吃软不吃硬的。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哀者胜矣。
2022-04-24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我有三宝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我有三宝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chá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下人都说我的道伟大,伟大到无形。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们∶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有慈爱,所以能勇武;有节俭,所以能宽广;由于不敢居于众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尊长。现在有人舍弃慈爱,而崇尚勇武,舍弃节俭,而追求奢侈挥霍,舍弃退让,而争强好胜,这就会死亡。若将慈爱,用于作战,就可取胜,用于守卫,就会坚固。天将拯救谁,就用慈爱,去保护谁。老子以大道来自述其身。大道是无形的,这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进行了多次讨论。这一章老子主要讲述道的原则,在军政方面的具体运用,道的原则是什么呢?在前面的章节中早已涉及,这一章老子对其做了总结性的表述。道的原则有三个,即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是仁慈,也就是仁爱之心和同情之心;二是俭朴,可以理解为节俭、不奢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不露锋芒、不争不夺、谦和卑下,这一层意思和老子的无为思想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是,无为思想的具体表现。本章包含两层的内容,第一层讲道的伟大;第二层讲道之原则的妙用。这两层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能从中领悟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而不应该将两者孤立起来解读。"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句话是老子,就大道的伟大而做出的描述。大道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不像任何事物的样子,这正是大道的伟大之处,我们对此不免会产生疑问:是什么成就了道的伟大呢?并将这种伟大得以保全呢?就是老子文中所提到的三宝,什么呢?慈、俭和不为天下先。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其领导的民众才能富足、安康;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进行推理得出∶ 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就会走上绝路,如老子所言,"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由此可见,老子说的三宝,他们所具有的价值,老子称之为宝贝,这是恰如其分的。最后,老子得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结论,乍一看我们不免心里犯疑∶对敌人,怀有仁慈之心怎能够取胜、守固呢?我们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去分析,就不难理解,老子在此句中所包含的真意。老子主张无为,"慈"用另一个名词表达,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用在战争中自然能取胜,这是老子反对战争思想的表现。佛教里有"因果报应"的说辞,我们也常说"
2022-04-23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7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莫能与争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莫能与争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处在百川之下,故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谦恭的言辞对待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他。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一章,老子开篇,以一个十分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们都知道海纳百川,这在前文书中,我们已做过理论了。江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江海位于百川之下,它自甘,卑下之位。所以百川会自然地归属于它,从而成就了它的浩瀚,成了百川之王。老子拿统治者与其进行类比,说圣明的统治者,之所以能领导民众,并得到民众的归顺和爱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将个人的私利,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他对待民众,就如同江海对待百川一样谦和卑下,一切以民众为先,故而能够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拥护。我们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晚期,国家、社会、阶级、等级、地位、政权、政府、君主、大臣、贵族、王侯这些东西,已全部出现并已经日趋完善,人民的自由权力,以及对部落重要活动所拥有的决策权,至此已经全部丧失了。统治集团控制国家的统治地位,也已完全巩固形成,他们与人民大众之间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地位。这时,不要说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就是一般的官员,也已经用不着表现出,什么卑下的言辞和谦虚的姿态了。老子本是富有谋略的智者,但由于他过于关注民生的苦难,也时时对国家政治包含一些天真的幻想。他希望,远古时代的仁慈酋长们,能够重新出现,或者是当时的领导者们,能主动效法那些远古的贤明圣人。他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统治者虽然高高在上,但人民却感觉不到压迫;统治者虽然处于首要的地位上,但人民却并不感觉受到了伤害。老子提倡领导者的卑下,是真诚的,他认为,如果领导者,做到了让人民没有任何压迫的感觉,那么他不但会赢得国民的拥戴,而且会获得天下人的推举。如果他能够这样,天下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相抗衡了。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的主题,时代给我们每个人以机遇。创业的浪潮,此起彼伏,席卷着每一个人的心。而在创业的路上,有的人事业如日中天,而有的人勉强维持现状,甚至面临债务危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如此不同呢?我们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成功者,不仅仅表现在,其头脑的聪慧,还表现在卓越的识人、用人才能上。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他总要,或多或少地借助别人的帮助,作为一个领导者更是如此。如何将自己的员工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并充分发挥其才能,这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领导者基本素质的客观指标之一。一个好的领导者,深知员工的心理特点,清楚他们的内心需求,所以他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他不会因为员工不小心犯的一个小错误,而大加指责,他的宽容之心宽如海;他也不会因为员工和自己的意见相左,而排斥、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相反,他会采取十分谦卑的态度,来对待有远见和创意的员工,用欣赏的态度,接受员工的见解。这样一来,员工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归属感,自然不会因为领导的妄自尊大而跳槽。而对于领导来讲,优秀员工的跳槽,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对于一个企业如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更是如此,谦和卑下,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为什么这么说呢?无数惨痛的历史教训,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向我们提出了"谦受益,满招损"的谆谆告诫。我们只有谨遵教诲,才能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连连受挫。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我有三宝。
2022-04-22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善为道者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为道者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yǐ,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古代遵行大道的人,并非是教化民众智巧用诈之术,而是使民众淳厚朴实。老百姓知所以难于治理,就是由于民风狡诈伪作。所以,以巧智治国,是国家的灾祸;不以巧智治理国家,那才是国家的福气。了解这两种治国方略的不同,就是一个法则。经常研习并通晓这个法则,这就叫作玄德。玄德深不可测啊,遥不可及啊,它和万物一起复归于道的质朴,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我们知道老子一向反对心智,在他看来民众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治理不善造成的,那么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才能将民心安抚呢?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老子指出应该"将以愚之",这里的"愚"是淳朴厚道的意思。一旦民心淳朴了,民众就不会生出事端,天下自然太平,也就容易治理了。老子并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为其出谋划策,而是为广大老百姓的安定幸福而考虑的。"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玄德"是什么?不就是前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之"德"吗?不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德"吗?不就是"道生之,德畜之"之"德"吗?只有这个"德"才是深、且远的"道"之"德",而非人间所谓的道德之德,德性之德。"与物反矣",这是说,玄德与具象的物不一样,"德"与道一样也是无形无象,必须透过"物"的运动,才能显其"德",也就是我们上文一再提到的德"之苗,皆不是可以寻找到的物象,必须透过物象去审视品味。一旦落于具象,就不再是"德"了。我们可以通过对老子这一章的解读,透悟人生的规律∶只有一切遵循大道,做到敦厚朴实,才可拥有真实的人生。老子说,如果使民众拥有心智,人心就多伪诈,国家就难以治理,我们可以推延到个人;如果我们心机太多,不但自己会感到劳累、困顿,而且还会破坏,和周围人的良好关系。试想在一个人人都狡诈、善变、满怀心机的群体里,每个人都想着如何满足自己卑俗的欲望,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虚伪、狡诈、面目可憎,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没有人喜欢生活在伪诈的环境里,没有人喜欢和虚伪的人打交道,我们要想摆脱这种讨厌的人和环境,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无论环境如何每况愈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将自已恢复到自然的纯真状态,待人接物都应秉承自然淳朴的特性。现代社会,很多人主张返璞归真,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作用,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返璞归真绝非仅为一种形式,不仅是回归山林,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亦或是游山玩水,而是达到心灵的回归,心灵的回归就是灵魂彻底抛弃世间的浮华,达到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摆正
2022-04-21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无为无败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无为无败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众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这一章紧承上一章,上一章主要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这一章老子顺延着上一章的余意,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物理与人理相结合的新颖理论,其中的所有观点,不但孕育了极深刻的哲理,且含有富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技巧,及切实可行的生活智慧,这些格言,后来都成为了中国人修身行事的座右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首先指出了,如何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捕捉其本质的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令人疑惑不解,或高深莫测之处,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都被大众化了,它们已成为民众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2500年前的时代,这些理论,可谓是振聋发聩之语。在本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些个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凭借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事实上,宇宙间,所有看上去,属于偶然的和突发性的事变,都必然经过了一个复杂、隐晦、潜移默化的演化阶段,只不过人们往往注意不到罢了。人类注意不到事物的潜移默化,而许多动物,却比人类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晴天白日下,老鼠、蚂蚁、青蛙、飞鸟们,都会预感到灾难的即将到来,而纷纷未雨绸缪。按照生物界的常理,人类也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能力,但事实上,在近代科学工具产生之前,人类确实就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至于为什么会丧失,或许是人类脱离大自然的时间过久、隔离过大,或许是人类过于注重了,对人类世界的关爱,而故意疏远了大自然,或许是人类有意地回避了,那些无可逃避的灾难。老子的提示,对日益沉迷的人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告诉人们∶所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事物,都有它的萌发时期,萌发时期的事物正处于柔弱阶段,如果人们善于把握事物的这种规律,就能够防患于未然。他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是对,只能瞻前
2022-04-20
10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能成其大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能成其大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老子关于无为思想的论述,几乎贯穿于整个《道德经》中的各个章节,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尽管如此,由于每一个章节的侧重点不同,就使无为每每有新意涌现。人类的生活,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度过呢?古往今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从积极角度对待人生,人类既然有别于其他的万物,则理应在生活中,体现出人的价值与意义。今天这一章,老子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的含意。所谓无为,是指为无为,因此无为的含意,其实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掺杂进自身的主观意志,不要妄图用自身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的客观属性,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能够不把自身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行为之中,也就做到了自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讲的自然无为,实际是在讲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空灵澄净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的实践解说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以德报怨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妥协和调和的世界观。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调和的哲学,老子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的。但老子也看到世间之事,客观上永远无法逃避矛盾与斗争的存在,因此,他从弱化矛盾与斗争的愿望出发,去规划他的为无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始终谨慎行事,希望矛盾与斗争,在刚刚萌生的状态下,就能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小心的从事,而不产生新的矛盾与斗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实际上,是修道的真实境界。每当有事情发生之时,德的信号,自然会出现,不需要你为,你事,你味,只是个"发现""明白"。但是,就是这个"发现""明白"的过程,也要脚踏实地,万不可好高骛远。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实现求道的远大理想,要从细微入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入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为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受到更多的困难。所以,有道的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因此,最后反而会没有困难了。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无为无败。
2022-04-19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万物之奥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万物之奥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美好的语言,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于人。人群中,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卿,纵然,有拱抱的宝璧在先,驷马随后的献礼,还不如献上清静无为的道。古人为什么贵重道呢?不正是说,有求的可以得到,有罪的可以幸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上一章老子讲述了,大国和小国的关系,及他们应持有的谦和态度,这一章老子主要阐述,道的宝贵和修道所应坚守的正确目的。讲道的宝贵,老子重提道的属性和功用∶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是贮藏万物的庇护之所,它时刻在保佑着天地万物;道,是世界物质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对万物一视同仁,它评价万物,不把万物的过去行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现行和将来的行为,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他体悟了道,并掌握了道的理念精髓之后,道都是极其珍贵的宝物,同样在保全人的平安上,发挥作用。"道"为什么是宝贵的呢?因为它不仅是善者的宝物,同时也时时刻刻在保佑着不善之人。不善者还能成为人,正是由于"道"在保佑着他们。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我们所说的善和不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善良和不善良,而是得道和未得道的意思。美好的言论,可以博取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不善之人怎么可以抛弃呢?所以位于天子,设置三卿,虽然可以先进奉拱璧,再献驷马,供奉上天,但还不如用"道"来进奉上天,这儿的意思,就是去爱未得到道之人。上一章讲的是大国对小国的"谦",大小国之间也应"谦",这一章是讲高贵的人,对不善之人,也该以"谦"字为道。真正的奉天不是拱玉璧、献驷马,而是要人"道"以爱人,谦以下人。"谦",就是要克服对自我的,自视甚高,自命不凡的仗恃之心,此心不除,不可能公正地视人视物,当每有事发之时,就会被仗恃心蒙了眼睛,从而丧失了体认道的机会。"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是讲道的平等待人,也不是毫无原则地对待,也有奖有惩。道对人的奖惩体现在,道为人类设立了天子和三公上,天子和三公,代表道去管理天下的百姓,去惩恶扬善。"加人",就是增加人口,指子孙繁盛。"三公",古时地位仅次于帝王的三位官员,称三公。周代多指太师、太傅、太保而言。"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是再次重提道之宝贵,并明
2022-04-18
09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皆得其欲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皆得其欲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chù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要像江海居大而处下,要像雌性那样安静柔弱,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雌性常以安静胜过雄性,因为她守静,所以做事以谦恭卑下为宜。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取得大国的支持。所以有的谦下取得归附,有的谦下得到支持。大国不过是希望网罗小国,小国不过是希望依附大国。于是大国小国都达到各自愿望,则大国尤以谦恭卑下为宜。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曾多次讲到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这一章主要讲,作为一个大国,在对待别的小国时应持有的态度。春秋末期,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大国争霸,小国自保,人民不堪战争之苦。老子一贯反对战争,针对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老子痛心疾首,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大国者下流"的呼声。下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卑贱、无耻,它是江河的流向,我们都知道,水是向低处流的,海之所以能纳百川,就是因为海甘居下位,恬静宽容,无所不包,所以它成就了自己的"大",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长久而博大。老子认为,大国如果能像大海,常常处于谦和、卑下的位置,国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宁,人心安,国家自然会更强盛。老子接着,以雌性的柔和和安静战胜强硬的道理,来说明问题。大国之大,并非仅凭战争兼并小国而获得,它之所以会大,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春秋时代的大国,大都处在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这里地势低洼、水草丰美,正是这种地理位置的优越,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大国的地位。大国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地位,是因为统治者统治有方,他们清楚大国和小国的关系,老子也针对这种关系作论述,他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意思是说,大国如果,以谦和、卑下的态度,处理和小国之间的关系,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如果能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大国,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和保护。小国和大国的关系,用海纳百川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海是博大、深沉、宽容、谦和、卑下的,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性,百川才会欣然归于它的怀抱,也因此成就它的博大、宽厚、永不干涸;百川只有得到了这样的归处,才变得勃勃生机,一路欢歌下流入海……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大国和小国并存的,封建割据时代,已进入最后阶段,西周时期的几百个诸侯国家,在周边的大国的威逼下,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几乎都成了大国的附庸。这些小国虽然幸存了下来,但处境很艰难,它们不但要向大国俯首纳贡,还要分担大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劳役,小国的人民,不堪忍受屈辱和劳顿之苦,可又无可奈何。大国固然不肯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它们奴役小国的人民,使他们深受其苦。老子针对这种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渴望能以此,来唤醒大国的宽厚和仁慈,他幻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现状,无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子认为柔弱能战胜刚强,可真实的社会现状,却和老子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是否会因此,而对老子的观点予以否定吗?社会现状中,柔弱没能战胜强硬,只是一时的弱势表现,从总体而言,柔弱总能战胜刚强。综观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看似强大的事物,却不能长久地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具体来讲,庞大的恐龙,曾统治着整个自然界,而到最后,竟被最弱小的猴子种属,取而代之,很多事实无不证实了,老子的观点是正确的。国家谦和、卑下才能够长久,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谦和、卑下,其统治自然界的地位,就会被其他的物种所取代,甚至自我毁灭,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就应
2022-04-17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德交归焉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德交归焉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鱼一样。用大道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不能作怪了。并不是鬼怪不愿作怪了,而是鬼怪作怪,也不能伤害人了。也不是鬼怪作怪,不能伤害人,而是,圣人根本就不伤害人。鬼怪和圣人两者都不伤害人,所以人们就能彼此相安无事了。在上一章,老子主要讲述了,节俭少费在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老子虽然没有明言,治国必须秉承自然无为的宗旨,但节俭少费的前提条件,则必须是自然无为,有为则有费,实际上,老子强调的,还是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一章,老子所强调的,仍然是自然无为,如"以道莅天下",就是强调,以自然无为去治理天下。老子的无为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始终,不管是为官,还是为人,老子都提倡运用无为的思想来关照。"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我们都知道,小鱼的身体还没有长成,骨弱肉薄,一不小心就会将小鱼弄碎,因此烹煎小鱼时,所忌讳的,就是不断翻炒,如果不断翻炒,势必将小鱼煎碎。老子不是说,治理国家像烹饪小鱼一样容易,而恰恰相反,小鱼并不容易烹煎,要多加小心,才能烹饪出整体的小鱼来,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恣意妄为,势必导致国家的混乱,老子用烹饪小鱼,来比喻治理国家,旨在说明,无为而治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安静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来临。要保证国家的平安,执政者就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国家政治,这句话,用极其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个极其复杂的治国谋略。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治理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鬼神,是各个民族都普遍信奉的传统信仰,其由来已久。鬼神是否真实存在?古今的看法和说法,都大相径庭,古人一般都相信鬼神的真实存在。而按照现代社会的科学理论,鬼神自然是子虚乌有,它们不过是人心中畏惧、胆怯、妄虚的产物。此处且不必理会古今之是非,一般来说,在阳气鼓荡的时代,及刚气十足的人身上,都很难发现鬼神的踪影;而在一些阴气凄迷的年代,及一些虚弱、娇柔、神经质的人们身上,则往往有鬼神的莅临。老子对于鬼神的态度,颇有现代精神。老子这里所说的道,是正气伸张的表现,它能压倒一切邪气,使充满邪气的鬼神,没有立足之地,甚至丧失了,它奇异怪诞的功能,因此鬼神在大道面前,就不敢为非作歹了。鬼怪到底是什么?我们谁又能,客观地表述出鬼怪的真实面目呢?
2022-04-16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6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长生久视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长生久视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就是,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无为""不争""无欲无求",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如何克服人类本身的欲望?老子提出了"啬"的观念,何谓"啬"?啬,就是爱,既可引申为爱惜、保养,也可引申为节俭。首先,我们谈谈"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也就是治理人民的意思,事天,就是保养精气、养护身心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统治者在治理百姓和爱护自己的身心的过程中,要懂得节俭之道,通俗地讲,就是要吝啬。"啬"字在古代,是一个职位的名称,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时至今日,"啬"字已变成了"小气鬼"的同义语,甚至为大家所不齿。"夫唯啬,是以早服。"何谓早服?"早服",就是及早服从、及早从事的意思。整句话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有懂得节俭,才能利人而不害人,服从自然之道理。一个统治者,如果不懂节俭,早做打算,积蓄的粮食也会很快消耗殆尽,那么,早做打算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节俭、早服,是服从自然之理的行为。老子在此勉励统治者,要节省民财、爱惜民力,不扰民,无为而治。老子紧接着,提出"早服谓之重积德",什么是君主的德呢?君主的德行,就是领导国家,领导国家的关键,就是保证人民衣食无忧,这是国家稳定、太平的重要基础。素来"民以食为天",只有人民衣食无忧,才会安心,才不会惹是生非。人民的粮食,如何收藏、爱惜呢?除了关乎民心安定之外,还牵涉到战争的成败。在战争中,自古以来,遵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由此可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统治者,懂得积蓄粮食,是稳定国家的基础。作为君主应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对各种事变,应有预见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预测,及时筹划出应对的策略,国家的粮食筹备是否充足,是检验一个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标。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在此,强调指出,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无不克"就是无所不胜,能克服一切、战胜一切的意思,一个国家物质储备富足,人民安定团结,社会秩序井然,领导者又精于筹划、目光长远,这个国家自然能战无不克。这里的战无不克,并非专指战争,还指各种困难和挫折,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只为正义而战的一方,指引出路。"无不克"是广义上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不克,他必然是高深莫测的,人们根本无法揣摸他的深度、极限和终极。什么是"有国之母"?母,即雌性,喻指生育万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有国之母"的意思是,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这是,就统治天下的君主而言的,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结果会怎样呢?老子很自然地推出,"可以长久"。可以长久也就是,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存。老子这一章,旨在说明统治者如果能够节俭,他的统治地位就能长久。
2022-04-15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9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福祸倚伏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福祸倚伏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人君施政宽厚,民众自然淳朴;施政苛严,民众就会狡诈。灾祸,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灾祸就潜伏在它之中。谁能知道,他的这变化有没有终极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方正的转变为奇特的,善良的转变为邪恶的。对此人们迷惑不解,时间已经很长了。因此,圣人处世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却不伤害人,直率,却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眼目。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灾难和幸福是相依相随的,谁也无法脱离谁,而单独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任何的幸福背后总是潜伏着灾祸,但灾祸并不是永远存在的,灾难的反面就是幸福,所以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灾难和幸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是人生的大境界。这一章顺承上一章,讲述圣明的统治者,操纵国家政权的合理方式,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闷闷"就是宽厚、仁大的意思;"淳淳"就是自然淳朴的意思,联系起来讲,就是,统治者如果用自然无为的方式统治人民,人民就会摒弃妄为,回归于自然淳朴,人心自然淳朴,就不会生是非,没了是非,国家自然稳定太平。与此相反,统治者如果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的承受能力一旦达到极限,就难免会起来反抗,反抗的过程,是心智的较量,人民不变得狡黠不足,以应付统治者的盘剥,所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担心、惊惧时刻伴随着人们,过着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所以老子,将人民的不幸,归结为社会的变迁。在阶级出现之前,人们过着平等的,没有压迫的日子,而自从阶级出现后,人们就有了压迫,正是这种压迫,使人民的心智大开,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新奇器物。老子在上一章里,就对这些各种古怪的事物做了否定,他认为,正是这些古怪的事物,使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光怪陆离。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思想的古怪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偏离轨道,与大自然越来越脱节,其表现就是,人们恣意毁坏森林、植被;任意宰杀稀有动物;大肆污染环境等。这种狂妄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在危害我们人类自己,其结果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最后我们不得不葬送自己的躯体,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变得荒芜一片。再联系当时的现实,在混乱的战争风云中,人们的私欲极度膨胀,不但牵涉到对名利的争夺,也直接涉及对财物的疯狂占有,人们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人们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况且占有的财物,也时时面临被人抢夺去的风险,财富的得与失,成了人们衡量幸福的标准,这种所谓的幸福,严重偏离了生命的轨道,人们对福和祸的测定,变得麻木和没有指向。老子针对人们在福和祸面前的迷失,发出了善意的提醒∶"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对老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者失马复得,人们纷纷前来道贺,他并不认为那是好事。后来,他的儿子从马背上摔下来,人们纷纷前来安慰,见他并不为此而悲,还说这未尝不是好事。果然不出老者所言,不几日,官府征兵打仗,他的儿子因摔伤了而幸免。由此可见,福和祸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为福而极乐,或为祸而极悲,都是不明智的,聪明的做法是,不为好事大喜,也不为伤事大悲,一切得失顺其自然,才能过得逍遥,活得开心。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长生久视。
2022-04-14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以正治国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以正治国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mí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天这段话,是说,以无为、清净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诈、诡秘的方法,来用兵,以不去扰民,来取信天下。我怎么知道,应该怎样做的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民众就越贫穷;民众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民众的心智和技巧越多,邪恶的怪事就越容易发生;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这一章,老子,通过对"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的论述,反证,应"以无事取天下"的理论。"以正治国",老子主张,用清正无为的方略,来治理国家,这是老子一贯的主张。老子作为当时一个普通的中级官员,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审视当时的统治者,对统治者的言行和作为,做了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剖析,因而提出了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的良好建议,这一建议,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中国人崇尚浩然正气,自古以来,就以邪不压正,来阐释正气的力量,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有很多人将"正大光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于作为,统治民众的道德准则,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很多官员还依然将"正大光明",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这里的"正",就含有正气和清正无为的意思。然而,官场的腐败,自老子时代就已经出现,国家,成为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暴虐工具,,标榜的所谓的"光明正大",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老子针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暴施政,而高声疾呼,喊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以奇用兵",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不是兵书,但其中,不乏一些作战用兵的思想,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涉及。在这里,"以奇用兵",讲的就是用兵之道。老子认为,用兵,就应该采用非常规的战术,要用奇法、奇谋、奇计,去迷惑对方,使对方钻入圈套,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老子在此提出战争问题,并不突兀,也不是随意而发,他是针对治国的"正",而言的,用兵要"奇",从政要"正",一奇一正,治天下。我们知道,老子反对战争,但战争,不会因一个人的好恶,而存在或消亡,确切地说,战争不可避免。针对这种现实,老子不得不为弱者、为正义的统冶者,提供"以奇用兵"之计,这一用兵之计,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多利器,国家滋昏;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是老子罗列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是他对国计民生的,具体思考,其中,不免含有老子对社会现状的忧虑、焦灼的情绪。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发生叛乱,和人民的本性无关,人民的本性是善良的,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惹是生非,人民发起事端,和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合理,直接相关。老子认为天下的禁忌太多,民众就会生活贫困,贫困就容易生是非,发生逆乱;人民拥有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发生混乱;
2022-04-13
09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7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知者不言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者不言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jiě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闭塞住欲念的孔窍,封锁住欲念的门户。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这一章,老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形象,他绝不会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睿智。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随便高谈阔论的,他们常常保持沉默,不显山不露水,永远站在最低点仰视他人、俯瞰自己,他们是谦逊的,是随和的。老子说,只有毫无知识和头脑的人,才会夸夸其谈,口无遮拦。这种人想通过侃侃而谈,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恰恰相反,这种随便的谈论,本身恰恰就表明了他的无知和愚笨,可是他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老子对这种人,做了严厉的批判。老子站在现实的大环境里,批判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统治者,对普通的世人,也做了最真诚的警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老子不仅是世人最好的警醒者,而且是大家最好的引路人;他绝不会在提出问题后,躲到远处不管,而是给我们最可行的行动指南。在这一章里,老子针对大家常犯的错误,给出了最可行的建议∶"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同时,这也是老子眼里,得道的圣人所具有的境界。怎样理解"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呢?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反复强调了,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也就是,不可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就会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所以老子提出要"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顺利地保全了自己;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一定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一件事,纠结在心头像一团乱麻,无论如何也解不开,我们心里的烦乱,致使我们坐立不安,我们因此,惶恐,甚至痛不欲生。为什么不彻底解除心里,烦乱的思绪,让自己快乐地度过短暂的一生呢?老子让我们"解其纷",心中的纷乱的思绪,解除了,心灵也变得了无牵绊,自由自在了;做人要平和,不要过分炫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做人准则,可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为了在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做过或正在做着怎样的荒唐事呢?!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逢人便夸夸其谈,其实我们有多少智慧,可供谈论呢?真正拥有广博知识和高深智慧的人,是不屑于高谈阔论的,他们犹如深沉的大海般,深不可及。真正的智者貌似普通,他们随大流,而绝不追求个性。现在的一些小青年,为了追求个性,将自己包装得怪模怪样,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不知道是丑还是美。老子告诉我们要"和其光,同其尘"。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的欲望也跟着无限膨胀起来,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老子规劝人们,要堵塞住自己嗜欲的孔窍,关闭住自己嗜欲的门径。也就是"塞其兑,闭其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人性的欲望是相同的,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欲望。老子站在时代的起点上,高瞻远瞩,对人的本性,做了很客观的分析,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人认为,如今,这样的时代,如果一味地收敛光芒,就会被时代所掩埋,无法将自己的才华,真正地显现出来,于是,他们不甘人后,大肆宣扬自己,见人就大谈自己的能力和财力,酒香真的怕巷子深吗?真正的好酒,是不怕巷子深的,它不但会香飘万里,甚至会走向国外,这也是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便利。推而言之,如果我们真的有才华,还怕被埋没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真的才华横溢,便什么也不会怕,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可供自己翱翔的天空,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夸夸其谈,前面,我们说过言语的局限性,言语无法穷尽我们真实的想法。所以老子得出,真正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是不会高谈阔论的,只有没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才会夸夸其谈。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以正治国。
2022-04-12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含德之厚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含德之厚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书接前文,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说啊,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一般。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猛的鸟兽不攻击他。他的筋骨,虽然柔弱,但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的体内元气纯厚。认识淳和的道理,这叫做“常”,知道“常”的,这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支配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强壮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今天,这一章回,主要讲的是,人的最佳状态,当一个人,把无为大道修炼到最高程度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进入到无我和忘我的赤子状态。老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将道德蕴涵十分深厚的人,比喻为赤子。赤子会怎样呢?赤子无我、无为、无欲,他不会去伤害任何事物或人,所以任何事物或人,也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老子言称,毒虫不蜇他、野兽不咬他、恶鸟不攻击他,为什么柔弱可欺的婴儿,却能免遭伤害呢?这是我们心存的疑惑,于是,我们对初生婴儿的特征,做进一步的探讨。初生的婴儿无知无欲,不知道,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邪恶和矛盾,可以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除了满足本能的需求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他根本没有思想,也没有欲望,前面的章节中,老子论述了真正的富有,就是无欲无求,婴儿的状态,是最富有的状态。我们成人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只有修炼到,道德深厚的人,才能像赤子一样无欲无求,心无杂念。在老子看来,婴儿虽然无欲无求,但他并不软弱。看看婴儿的表现吧,他的小手,很柔软,但很有劲,握东西很牢固,即便我们用劲儿,也无法将其分开,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还就婴儿生殖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他说婴儿啊,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也不知道自己生殖器的功用,但他常常坚挺勃起,一点也不知疲倦。正因为他的无知,所以他才会如此。我们成人多讲几句话,就会口干舌燥、声音沙哑,而婴儿却不同,他尽管高声长嚎,也不会声音沙哑。这是为什么呢?老子认为,婴儿的生命力是强大的,而他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还处于无为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虽然并没有强大的表现,却是生命力充沛的标志,是身体里的中和之气充足的象征,老子称其为理想的生存状态。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只有潜心修炼大道,我们才能合乎大道,才能和大道同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趋达到这种最佳的生存状态。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在赤子阶段,人要成长,这是无法扭转的客观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我们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而唯独,改变不了的,是我们的成长。我们要一天天地长大,要娶妻生子,要面临衰老和痛苦的死亡,我们要踏入社会,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我们也变得世故,甚至狡诈。虽然我们不情愿,我们渴望纯真,但我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用随大流的生存方式,又加之我们自身的弱点,我
2022-04-11
09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其德乃普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其德乃普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cháng;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善于立法,自己就被禁锢在法律的规范之内,拔不出身子,善于聚拢徒众的人,自己也被聚拢在徒众之中脱不出身,子孙对其祭祀总不间断。把德修炼到一个人身上,德表现出来的是纯真。修炼到一个家庭,德表现出来的是富余;修炼到一处乡村,德表现出来的是邻里相处和睦久远;修炼到一个国家,德表现出来的是丰饶。修炼到整个天下,德表现出来的则是自由平等。因此以是否纯真,去观察一个人是否有德,以是否富裕,观察一个家是否有德,以邻里相处是否和睦久远,观察一个乡是否有德,以邦国的经济是否富饶,观察一个邦国是否有德,以天下百姓是否都自由平等,观察天下是否有德。我凭借什么去判断,天下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就是以此为准则。"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是国家建立法律之意,"善建者",就是善于立法的人。"不拔",拔不开脚步之意,亦即受法之禁锢不得自由之意,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反对任何对人禁锢的社会形式。"抱",聚拢;"善抱者",就是善于聚拢徒众的人,当老子之世,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是第一个"善抱者",老子对其采取不赞成的态度,老子本人一个徒众也不收。"不脱",脱离不开自身,亦是不得自由之意。"祭祀",一种怀念先人的仪式。"不辍",不间断。我们都知道,儒家特别重视宗族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是否有子孙对祖宗进行祭祀,看成头等大事。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反而把子孙的祭祀看成是一种搅扰,是对安宁的破坏,因此也持反对态度。此章老子是批判法家和儒家的社会观,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儒家强调以礼乐教化治国,都是有为之治,都与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理念格格不入。老子认为∶法家以法制以求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儒家以聚徒讲学以求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都是有为,都是不但禁锢他人,也禁锢自我的愚蠢做法。道之德的理念,是自然无为的理念,主张应该用自然无为去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在老子的理想之中,以自然无为去修身,那么就会人人都变得纯真,从而消除了人心险诈;以自然无为去齐家,那么家族成员都以纯真无诈对待家,从而家庭也会成为富裕的家庭;以自然无为去与乡邻相处,那么人人都以纯真对人,从而乡邻之间也能和睦久远;以自然无为去治理国家,国家也能兴旺发达;以自然无为去治理天下,天下百姓就都能获得自由平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讲德之作用于身、家、乡、国、天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把老子所讲的德修炼到身、家、乡、国、天下之后,身、家、乡、国、天下将会怎么样。老子在这里,是在描绘一幅由自然无为之德作用下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的图画。"修",是修炼的意思,使德成为个人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的自觉规范。"之"的意思,是到。"余",是指富余。"长",意思为久远。"丰",是五谷丰登,上古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坏,主要看农业的收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是讲如何检验身、家、乡、国、天下是否有德。怎样检验呢?老子提出了标准,那就是以修之身,作为检验身之标准,以修之家,作为检验家之标准,以修之乡,作为检验乡之标准,以修之国,作为检验国之标准,以修之天下,作为检验天下之标准。换句话说就是以纯真富裕、久远的和睦、丰饶和平,作
2022-04-10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盗夸非道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盗夸非道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读“姨”)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这一章老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统治阶级的行为做了无情的揭露,老子对统治阶级不去遵循大道,而修习纲常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同时这里也充满了不祥和的气氛,富裕和贫困、美好和丑恶、自由和动乱、文明和野蛮,种种矛盾并存。虽然社会混乱,老子作为当时一名中级官吏,日子不可能窘迫到无米下锅的分儿上,老子在此试图,以民众的苦,来唤起统治者的觉悟。由此可见,老子对广大被统治者的深层了解和同情。当时的社会境况是,统治者越来越腐败,农田越来越荒芜、仓库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穿着锦绣的衣服、佩戴着宝剑,饱餐美食、搜刮财货,这些人实是强盗头子,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大道,是背道而驰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这句话中的"介然有知",是指顿然而悟的意思;"施",读为"姨",是说,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难于把握抓住一条直线行进,往往在路上走成之字,这样就要跑很多的冤枉路。"夷",平坦宽阔。"径",小路,小路不宽,便于人把握可以走成直线,不走冤枉路。"朝",朝阳。"除",登高之台阶。"朝甚除",是指,早晨的天空,到了最明亮的时候太阳也就升高了。对此句的理解为∶把朝廷装饰得华美,由于朝廷装饰华美了,从而使田园非常荒芜,仓库非常空虚,民不聊生。"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是从上述的自然之理而推及人事,人事的发展亦与自然之理一样,过犹不及,因而奢侈不如简朴。老子一向认为道之理在于,为用不为利,为腹不为目。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索取,以可以维持生活为度,超过这个度,就要受到道的惩罚。"文",花纹和图案,古时人们穿衣服,常以质料和花纹图案的艳丽与否,为尊贵和贫贱的标志,所以老子说"服文彩"。"厌",饱厌,美味美酒饮食多了,就觉得世间什么东西都不好吃,所以老子以"厌饮食"来形容富贵奢侈者。"余",多余,资财在可以维生之外还有剩余。在这里,我们必须分析一个问题,享受到底是对还是错?老子绝不是反对人们享受,他祈愿世界和平、人类智慧、人生长寿、不受非灾,不都是享受的内容吗?但是他反对"非道"的享受。所以本章先讲"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奢侈豪华,那就是强盗一样的人。老子以犀利的笔墨,对统治者的行为,做了无情的揭露和警告,统治者如果执迷不悟,结果会怎样呢?老子没有明说,统治者对结果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其德乃普。
2022-04-09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天下有始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下有始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天下万物都有原始,这原始,就是万物的根本。掌握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万物的根本,这样才会终身没有危险。堵住欲望的孔穴,关闭欲望的心门,终身就没有操劳烦扰之事。开启欲望的大门,增添纷杂的事务,就会终身不可救药。能观察入微,这叫作明,能保持柔弱,这叫作强。运用智慧之光,复归内在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叫作循守常道。这一章思想深邃,整篇文字都表述的是深奥、抽象的理论,而没有比较具体的表象,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一次我们改换一下顺序,先从中间进行分析,"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一句中,"兑"在《易经》的八卦里作"口"解;我们在这里解释为口耳鼻,泛指和外界相通的器官。这些还好理解,最难懂的就是,这个勤字,还是作"觐见的觐" [jìn],解释起来比较合情合理,"觐",就是"见"的意思。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将自己的感觉器官(口、耳、鼻)统统都关闭起来,将自己的心门也封闭起来,一辈子也不见任何人和物了。这样的解释,感觉很古怪,老子莫非让我们装死人不成?这成何体统?况且,口耳鼻生来就是接受外物刺激的,这是它们本身的属性,又如何能够关得住呢?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讲到过"五色""五味""五音"对人的危害,它们直接会导致目盲、耳聋、口爽,既然"五色""五味""五音"会伤害我们这么深,我们为何还要对其趋之若鹜呢?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私欲,对于诱惑,我们实在无力摆脱,这也是老子十分关心的问题。他在这九九八十一篇《道德经》中,反复强调克制欲望的重要性,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像死人一样不睁眼、不呼吸、不听声音,而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强调的是,外界的诱惑会对我们造成种种伤害。因此,我们不要妄想和妄为,妄想和妄为是违背大道的德行的,违背大道只会适得其反。老子在此要我们堵住"五色""五味""五音"进入我们身体的通道,这里的堵塞并不是不吃、不看、不听,他允许我们正当地吃喝玩乐,其真正堵塞的,是滋生诱惑我们灵魂堕落的通道。一旦这些欲望的通道都打开,我们必将遭受深重的灾难。老子怀着无比善良的愿望,谆谆告诫世人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的内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反复强调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是什么呢?老子认为万物始于道。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是生养万物的母亲,万物都是道的孩子。这种比喻比较形象,好理解,也比较人性化。我们知道同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也有好坏之分,性格各异。正是因为有好坏之分,所以我们中有的人,懂得尊敬自己的母亲,而有的人常常是"娶了媳妇忘了娘",这种人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这是毫无疑问的。老子用母子关系,来比附道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是希望我们要像孝敬母亲一般顺应大道,只有这样才是合乎了大道的德行,也只有如此,才能"没身不殆"。
2022-04-08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是谓玄德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是谓玄德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老子在这一章里将"道"和"德"二者,并立起来论述,这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论及、这一章我们主要就道德和万物的关系进行评说。我们知道万物,都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生长、发展,客观的自然规律也就是大道、老子称其为"道生之",生下之后,由谁来抚养的问题是很关键的,生而不养必然灭亡,这是毫无疑问的。"德"刚好承担了这一职责,老子称其为"德畜之"。"道"和"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万物由道生,由德养,这就如同生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怎会不尊敬他们呢?所以我们对"道"和"德"充满了敬畏,这不难理解。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已多次论述了"德"的性质和作用,我们在此,再作强调说明,所谓"德",其原始意就是"得"到的得,引申意为,万物在谋求生存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人类的行为准则,如果人类的行为,符合道德的标准,人类就能得以繁衍生息,否则就只能是自取毁灭。万物对"道"和"德"的尊贵,也仅是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遵从和应用,而不是任何主宰者的刻意命令和安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万物通过自然而然的途径诞生,又通过遵从自然无为的品德而生生不息。大道生成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这就是大道的德行,它深厚、无私,可以作为我们人类行动的楷模。我们人类追求礼尚往来,还堂而皇之地用"有来无往,非礼仪也",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其实这和大道是悖逆的。大道遵循自然,绝不强求,它在付出时,从没想着会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无所谓付出,也无所谓回报,当所有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时,它也不会有烦恼和怨恨。而我们人类却不同,我们在付出爱和关怀时,十分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和关怀,作为回报,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心生怨恨,埋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有的人,甚至会由爱生恨,做出极端的事来,结果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有时我们会为怨恨一个伤害我们的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变得愤世嫉俗,用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生活在人世间,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不伤害别人呢?我们有意无意地伤害过别人,又怎能不被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呢?所以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得和失,客观地分析伤害引起的原因,不可因得不到回报,而盲目地心生怨恨,怨恨是人的生命中最大的杀手。上一章我们解读了老子的"生死观",老子主张,要努力减少我们因主观因素,而形成的短命。因此,只知付出不求回报,是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
2022-04-07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出生入死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出生入死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今天要说的这段话,很有意思,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生活执着过度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器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蹈死地。这一章老子主要探讨人的生死问题。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采取回避的态度,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带给我们的是阴郁,很多人谈"死"色变,但无论我们如何惧怕死亡,死亡都不会对我们心生怜悯之心,它不会因为我们惧怕它,而避开我们,它会在一个我们无法预料的瞬间,降临到我们的头上,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死和生相对而生,因为我们的降生,所以死亡也随之而来,无生也无死,有生就有死。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意思是天生长命的人占十分之三,天生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这是天命,无法被我们破解,我们只有淡然地对待它,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于事无补,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听老子的论述吧,"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就是说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早亡的占十分之三,自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分别心、贪心、执着心,使人常常陷入郁郁寡欢。人是有思想意识的动物,思想意识的发达,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标志,人类的智慧,使人类有了分别心和私欲,私欲的无限膨胀和无法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已过得比别人好,什么都和人比,人家有别墅、汽车,自己没有;人家有高学历,自己没有;人家有姣好的容貌、有价格不菲的名牌时装,自己没有;人家的老公聪明过人、出手阔绰,自己的老公斤斤计较、愚昧呆笨……人家什么都有,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倒霉,甚至觉得,自己枉来世间走一遭,越想越憋气,越想越觉得没意思,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生活对自已不公平,郁闷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时间长了,会毁坏自己的身体,不折寿才怪呢!老子认为,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道路上行走,不会遇到伤害人的犀牛和老虎,这里的不会遇到,并不是客观上的不会遇到,而是即使遇到了,他也无所惧怕,没有惧怕的分别心,也就无所谓伤害了,犀牛和老虎都是十分凶猛的动物,它不会惧怕人,更没有分别心,它不会因为,我们怕与不怕,而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于顺应大道的人来讲,即使老虎和犀牛施用了它们的利爪和尖角,也不会伤害到他们,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伤害的概念,犀牛和老虎的凶猛,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换成别的野兽或别的场合也是如此,即使身在战场,合乎大道的德行的人,也不会惧怕敌人的刀剑,他们冲锋陷阵,丝毫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一切顺应自然,刀剑的锋刃,也失去了它固有的威力。与之相反,贪生怕死的人,不敢去与敌人进行搏斗,自然会受到敌人锋利的刀剑的攻击,刀剑的利刃在贪生怕死的人身上,有了用武之地。最后,老子用"以其无死地"这样一句深刻的话,概括了善于养生之人,为何使锋利的刀剑、凶猛的野兽,都没有了一展神威的领地,善于养生之人,依照天道行事,任何外患,也就无法接近他的身体,无法施展其威力,自然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我们联系老子生活的时代来分析,老子生逢乱世,战火不断,人的生命随时都会有覆灭的危险,此情此景,谁不害怕死亡的降临呢?老子针对时局提出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他不主张用你杀我夺的战争,来保护自己,因为战争的胜负,是无法预料的,而且刀枪是没有眼睛的;他不主张用奢侈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奢侈对生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它只会伤害生命。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合乎道的德行,他希望人们少私寡欲、淳朴自然。在他看来,任何有违道的德行的行为,其后果都是既害人又害己,是造成寿命变短的人为因素,也是人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2022-04-06
09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5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善者吾善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者吾善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说,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于是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同归于善良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一个时代的品德将同归于诚信了。得道的圣人统治天下,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与天下的老百姓心意相合。百姓都专注他们的视听,得道的圣人使百姓都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自然状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里提出的"常心"是恒心,恒心,又是什么呢?恒心是人类中,个别人所拥有的一种持久不懈的,生命意志力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由知识所引发出来的磅礴欲望。按照现代的一般说法,就是进取心或上进心,这种心理,伴随着时代演进的脚步,而日益渗透到了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恒心,依靠毅力来支撑,而毅力支撑下的恒心,便时时演变为勃勃的雄心,这里就成为了,追求知识和满足欲望的无穷动力源泉。在所谓"常心"刺激下的人类,其急功近利的表现,真可谓惊天动地!一小部分以恒心作动力的人,或死命地追求知识,索天究地、上下探求;或无止境地聚敛财富,四方奔走、栉风沐雨;或明目张胆地扩大权力,排除异己、残杀无辜。这样的局面,一出现,使得绝大部分的人,都被裹挟进欲望的滚滚洪流之中。人类,在恒心的指使下,心灵和身体走向了二元对立。老子在此提到了,古代的圣人们,从来也没有自己的恒心,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是以百姓的心,就是百姓的心理追求和愿望,为自己的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圣人来说,善良的人他们善待,不善良的人,他们也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善良;守信的人,他们信任,不守信的人,他们也信任,这样便得到了信誉。圣人指国家的领导者,领导者如果能够,以百姓的感情和心理,作为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行为;同时,他们也有能力,抵制百姓中的一些不正常感情和心理,他们确实是高人一等。因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些准则或时尚,并不是真实的价值判断,比如善和信,什么是纯粹的善?什么是真正的信?其中正存在着,大量人为的谬见。可见,圣人并不是全部追随大众舆论,而随波逐流,他对所有的事物,也拥有自己的基本看法和立场,所以,圣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善"和"信""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百姓们的心灵,不但已经净化,而且达到了浑一,他们没有了任何理想和追求,便专注起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心着圣人的举动,而圣人自然没有任何举动,于是,他们也就回归到了,婴孩般的自然淳朴状态了。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出生入死。
2022-04-05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9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为道日损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为道日损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今天咱说说这为道日损。讨论的是,求学和求道的不同。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界。做到不妄为,也就无所不为了。取得天下经常是用"无为"的道,如果"有为",就不足以取得天下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为学就是不断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它无所谓开头,也无所谓结尾,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永远也没有尽头。古人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使我们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无法将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从宏观意义上而言,它能使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认识,更接近真理。但是知识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的所在,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比我们更早而且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内在的追求。 在这里,老子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哪两种能力呢?一是,“提得起”,这是说,做学问要“为学日益”;二一个,是“放得下”,这就是说,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我们应该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修道之人,在修道的过程中,欲念一天天减少,直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做到了不妄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行,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妄为,就是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它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虽然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无为"的主张,而真正将"无为"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他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表面上看起来"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但,实质,是在前进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者吾善。
2022-04-04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不行而知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不行而知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不出户,知天下;不闚kuī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是说,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必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必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必妄为,就可以有所成就。今天要说的这段话,是《道德经》中最具有争议的内容,因为老子的这个说法,实在是太违背常理了!在我们大家的生活经验中,要了解一件事情,总要深入到这件事物之中才行,任何知识的掌握,也是要通过学习,决不可能坐在家中,就能知天下事的,也不可能不学,就能掌握知识的。老子的这句话却说,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用观察就能够明白道理。这,岂不是太不科学了!于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既有对老子的这句话,提出严重质疑的,也有替老子百般辩解的,从而对这句话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此,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指不需要推开窗户,也不需要走出多远,而是完全可以坐在家中,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归纳总结,从而抽象出在天地万物的背后,还有一个先天的道。当然,所谓的知天下,是指万事万物的总体变化发展状况,而不是对各类事物的细节都有了解,因为像老子这样的道家人物,在日常的生活中,肯定会对日月运行四季变换等情况,有着相当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再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抽象逻辑推理,才能领悟到道的存在。综上所述,要领悟天道,并不需要什么神通,也不需要太多太深的学问知识,任何人只要有着,对宇宙天地及万事万物的常规了解,能够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就可以领悟到这个虚无缥缈的天道了。那所谓天道的道,又在哪里呢?说,大道不离于一身。道就在身中,就在心中,就在性中。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这是来自于宇宙本源的,与天下万物同宗、同炁qì、同体、同理。所以,人与万物同其母,与天地万物同其心。这,就是“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道理。天下虽大,不离我的身体;天道虽幽微,不离我的心中。心中,保持着清静虚明,那么,天理就能得以显著;遇到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达到万事安宁的目的。天下万物皆备于人身,大道之理皆化于人心。 这段古文,字数不在多,重点是在说,道以无为为宗,以慎独为用,无为而无不为,无知而无不知。观天道可知大道。天虽无言,四时而行;地道不语,万物而生。这就是天地之道的“无为而为”。前人,有的说:“无为是天性,有为是天命;无知是元神,有觉是元炁。天地间非二而不化,非一则不神。神而不神,不神则神,此即是得一而二,神而化之的妙境”。修真者长养虚静,常守虚灵,则性命长存,而大道可成。切勿偏执于有为与无为之一边,而入于旁蹊qī。请各自揣量而行。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
2022-04-03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7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知足常足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足常足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婪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诸侯之间的纷争连年起伏,战争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苦大众,深受战争之苦。老子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对统治者接连不断发起的战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他认为,战争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永不知足引起的,要想消灭战争,就必须从统治阶级的思想上下工夫,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并不能使国家强大,反而会削弱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收敛贪婪的欲望,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合乎大道的,合乎道,就会天下太平安定,否则就会战争频频,老百姓战死沙场、血流成河。这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老子同情人民的疾苦,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停止战争,无为而治!"罪莫大于可欲",罪是罪恶、罪行或犯罪。什么是可欲?意思是,最大的犯罪就是放纵欲望。春秋时代,是一个欲望沸腾的时代,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在心中荡漾着对欲望的渴求。种种实际的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弥漫于整个中原,致使老子把"可欲"视为一种罪恶。"祸莫大于不知足",一般来说,不知足,虽然很容易使人产生出种种苦恼,但不知足,怎么能变成祸患?人类心灵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永远不知满足。不知满足,指引着人类跨越了人兽之间的巨大间隔。不知足,带动着人类,走出了漫长的原始蛮荒时代,不知足,鼓动着人类,逐渐脱离无知无识的愚昧状态,可以直接地说,不知足,是人类勃勃野心的反映,也是人类磅礴欲望的反映。所以,老子出于对朴素时代和无知无识状态的极端爱恋,把不知足,说成是人类最大的祸患,自有他的道理,并非是危言耸听。"咎莫大于欲得",咎,是祸患或是过错、过失的意思;欲得,就是渴望得到的意思,全句,加以引申就是,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如果说可欲与不满足,对于个人来说,都能够引起罪恶、祸患的后果,那么贪得无厌,就不仅仅是可憎的,而且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纵欲,是在某种可以进行的条件下,而不知加以收敛的放肆行为。不知足,是一种个人主观能动性不知内敛的,进取行为,而贪得无厌,则是人心不知满足的,无限扩大。所以,贪婪对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往往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贪婪对于普通人来说,则必然使自己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我们都知道,贪婪是一切灾祸的根源。统治者的贪婪,引起连年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我们普通人,为自己的贪婪,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欲望的外向性,决定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贪婪欲求,是一个无底洞,我们为欲求,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吸取教训,从贪婪中解脱出来呢?大道的德行,就是无欲无求,我们只有遵循大道,才能合乎大道的德行,做到无欲无争,无欲无争才是人生快乐的源泉,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快乐是知足带给我们的最大奖赏。好,各位朋友,今儿就给您说到这儿,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不行而知。
2022-04-02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大成若缺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大成若缺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咱们今天说说这,大成若缺。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chù。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今儿个这一章回,从内容上和行文结构上看,可以说是前文里,第四十二章的继续,这第四十二章善贷且成,主要说的是道,这一章主要论述的是人格形态。在老子看来,大成、大盈的人若缺、若冲。什么是大成?对它的理解有两种∶一是"最圆满的东西";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何谓大成若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为什么要表现得有所欠缺呢?这不是人为地让其欠缺,而是他自身要保持欠缺,这是他自身的需要,因为这样他才能保持自己的成就,使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这和老子上一章所主张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相同的渊源。这里的"有所欠缺"指什么呢?指做事情,要留有余地,做事留有余地的好处,是不但能够使自己进退自如,而且能使自己开创的事业得以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冲是冲动、冲击之意,引申为溃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太丰盈的却呈溃决状,但它的作用是永不枯竭的。这一句和上一句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旨在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追求圆满无缺,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着冲"的状态,才能不至于走向极端、一败涂地。"大巧若拙",意思是说最大的灵巧好像是笨拙的一样,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论述过,自己对灵巧和机巧的看法,他憎恶机巧,在他看来是机巧,把人类从朴素引向了奢华的歪门邪道。机巧不好,那拙劣就是好的吗?这很让咱们费解,机巧表现出笨拙的样子,就不是机巧了吗?那它又是什么呢?综观老子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无为是果皮,而无不为才是果实的真正内核。老子主张要像柔水一样与世无争,但并不是说要任人宰割,而是没人能与之争的不争。机巧也是如此,它本身并没有变,只是披了一件笨拙的外衣,这样的外衣有利于保护自己。"大辩若讷"和"大巧若拙"道理相同,讲的也是生存的技巧和策略,其主要特点就是将自己高明的面目掩藏起来,装出一副软弱、低能、愚笨、木讷的样子给人看,而不是表现出强硬和锋芒毕露,这是十分睿智的处世方略。老子反对张扬,在他看来,当强壮者、富足者、当权者刻意炫耀自己的权位和财富时,那他的财富和地位就已经岌岌可危了。我们常说"心静自然凉",静取安静意,凉是心安静下来后的一种清凉的感觉,我们常常会在心烦意乱时感到心的烦闷和燥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欲海难平的结果。有欲望就有争夺,有争夺就有失败,有失败就有痛苦,苦海无边,而人生短暂,在苦海里啜泣chuò qì一生,这又何苦呢?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知足常足。
2022-04-01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知足不辱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足不辱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人生在世天天天,岁月如梭年年年,富贵之家有有有,贫寒之户难啊难,说我升官发财美美美,两腿要一蹬啊,完完完。今儿个,要说得,就是这事儿,开书,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物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我们人活于世,应当如何看待人生追求的问题呢?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健康长寿,而不是对名利财物的疯狂占有,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只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地耗费精力,对于生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所以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不知满足,不知满足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所以做到适可而止,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老子的这部《道德经》,他的整个思想脉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章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任何一章,孤立起来理解都是不合理的,今天这一章回,和前文书讲的,第十四回有相似之处,都是讲人的尊严的问题。第十四回,是说宠辱荣患与人的生命相比,今天这一章,是拿名利和财富与人的生命相比,两者都是为了,说明人应该自重自爱的问题。名誉和生命哪一个更值得我们亲近呢?财富和生命孰轻孰重?得到和失去哪个害处更大?老子在此向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这是几个棘手,但大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将这几个问题回答圆满并且做到身体力行,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老子向我们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人啊,应该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和财富要淡然处之。不可无限制地追求,要知足常乐,不可贪婪成性。老子所提倡的重生贵己的观点,并不是贪生怕死,这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的生,而不是苟且偷生。老子讲的是对名利和财富来说,不贪慕虚华、美名,而要珍惜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不可自贱自轻。“甚爱”就是过度地贪爱虚名和地位,其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多藏"就是对财物的过度追求,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得到财物和失去人格与自由比较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的高度浓缩和最确切的表达。哲学上有"矛盾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势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人们常说真理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就是谬误,这,一点不假,这是经过实践论证而得到的结论。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会少一些耻辱;知道适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只有知道停止方能长盛不衰。人,生在这个世间,其本身
2022-03-31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不言之教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不言之教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咱们接着说《道德经》,这不言之教。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腾跃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我因此而知道了顺应自然无所作为是有益处的。无言的教诲,无所作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上回书,老子谈论了万物的和气,这回,是紧接着上文的论述,继续阐述柔和无为的好处。什么是天下至柔之物呢?毫无疑问,水是至为柔软、顺从的东西,我们在前文书中,在说第九回书不争无尤时,已经多次的论述过,关于水的一些特性,它可以柔顺地任凭我们把它放到不同的器皿中,它泰然自若、无欲无求。水是最柔和的东西,它象征着大道的德行。无欲无求的水总是安静地绕开繁华,顺沿着低洼的河谷缓缓而下,它绝不会在地势的险峻之处、壮观之处,驻足停留或是搔首弄姿的,它默默无闻顺流而下,滋润田地、山谷,但它绝不居功自傲,它造福万物而绝不主宰万物,它甘于卑下的地位而毫无怨言。我们只看到水至柔的一面,还不足以说明水的本质,水虽然柔弱到了近乎虚无,但绝不意味着它柔弱可欺,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说水虽然柔弱,但它可以在最为坚硬的东西中驰骋、奔流,谁能阻止它的前进呢?有一句诗词写得好∶抽刀断水,怎么样呢?水更流啊。是啊,柔顺的水对于无论多么锋利坚硬的刀,都是不会畏惧的。我们都听说过"水滴石穿"的故事,一滴两滴水的力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时间的累积,足可以将坚硬的岩石穿成孔,石头的密度可谓大了,可以说没有任何的空隙可供侵袭,而水却能在不占有丝毫空间的情况下侵入石头内部,这是多么柔弱而又神奇的力量!"水滴石穿",从不可知的宇宙洪荒年代起,水就开始以自己的柔顺几乎攻无不克,它几乎侵占了所有的领域∶陆地、平原、丘陵、沟壑、沼泽、低谷、深潭,水成了万物的生存之源,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也同样依赖水的哺育才得以生存,我们在母体内,需要羊水的供养,同时羊水也保护着我们以免受外物的挤压而造成伤害。可以说水是孕育我们的源泉,没有水我们就无法孕育生长,也无法在世间存活下来,水有如此大的作用,但它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表现出无为、素朴、默然的柔和状态。我们人类如果能像水一样自然无为,就能做到心静如水,不加入到争名夺利的无休止的、残酷的纷争中去,自然就会少了许多痛苦和烦恼。水是柔和的,它无为不止、顺势而流,不会受到伤害,即使受到伤害,也不会在它的身上留下任何阴影。而我们人类为何不能学习柔水的处世态度呢?面对伤害该如何处理?是宽容对待还是睚眦必报?我们应该效法水的与世无争,不争无尤。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知足不辱。
2022-03-30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以为教父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以为教父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今天咱们要说的,是跟这做人的情商有很大的关系。咱们闲言少叙,书接正文,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gǔ,而王公以自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我们都知道,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这和咱们开书时,所说的天地为始,意思相同,大道之无而生出了妙一,妙一而生出了天地的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我们从而可以推断出万物都在道中,既然万物都在道中,那么万物自然会怀抱着天,背负着地,天为阳地为阴,老子将阴阳理论和道德合在了一起,难免有些晦涩难懂。读过《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句,其中的太极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它混沌未开浑然一体,无所谓两仪,也无所谓阴阳。阴阳既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和融合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是分隔裂变的产物,它们融合的表现是它们本是一个物体,来自同一种物质——太极,也就是道,就是一,正因为它们的这一特性,我们才可以将它们糅在一起,而成为"和气",天气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间,自然带有阴阳二气,万物之所以生,是因为阴阳相合而生成的和气所致,和气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那么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道生初始的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阴阳的二,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三,混合的三生万物。万物都背阴而抱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和谐状态。人之所厌恶的虽然是"孤单""寡和""不圆满",但王公却用这些词来称呼自己。所以世上事物有损必有益,有益必有损。古人所教诲的道理,我亦以此来教诲他人。"强悍的人不得好死",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开端。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有雌雄之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雄性都有阳刚之气,而雌性刚好相反,具有阴柔之气,阳刚和阴柔是万物的特征,也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基础。阳和阴相反相成,相互独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二者相合而成和气。和气取的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因此,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只有和气为人,才合乎大道的规律要求,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任何凶神恶煞的行为,都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谈不上拥有人格和尊严。因为人和万物的特性,就是一个"和"字,和气的人就合乎大道,合乎大德,就会受到大道的拥护;相反,不和气就是不合乎大道,自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比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得不到尊重,等等。我们往往喜欢风和日丽的天气,而憎恶阴雨潮湿的天气,也就是趋阳避阴的表现,谁都不喜欢鳏guān寡孤独,不喜欢被人遗弃,而王侯公卿却喜欢称呼自已为∶"孤寡、不穀",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这是自谦的说法,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脱离"和气",他们越是自谦,越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和尊敬,也就是损之有益。我们爱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里的和就是"和气",也可以称为我们的人气。一个人气旺的人,不计个人得失,不贪占小便宜,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痛苦和烦恼。我们不可为一时的得失而大喜大悲,即使我们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有很多的不如意,甚至于被耻辱包裹,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是消极躲避还是积极应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只有冷静、平稳、和气地面对,才能战胜狂风骤雨,迎来美丽的彩虹。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不言之教。
2022-03-29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善贷且成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贷且成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咱们书接前文。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在今儿个的这回书里,有这么几句,咱平时都听说过,像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等的。那这段古文的意思是什么呢?老子将人类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士、中士和下士。在封建社会,上士是指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指平庸的贵族;下士指浅薄的贵族。说,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对于这上中下,三种士,老子在此并非指等级上的差别,而是就认识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上士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中士就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对道一点也不开悟的人,他们由于对道的领悟水平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对道的不同的看法和行为,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就能立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并反映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努力地实践它,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由于觉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行,所以总是半信半疑,在这种思想的指使下,他时而实践,时而疑惑,不能完全投入其中,总在半信半疑之间徘徊,因此这种人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和解脱。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们一旦听到道的德行就会哈哈大笑,以示对大道修行者的嘲讽,认为修道者是疯子,认为修道者所说的话是胡言乱语,简直就是信口开河。老子关于,下士对道的无知和嘲讽,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对于道这样浅显而又玄妙的东西,怎么能避免下士们的嘲笑呢?老子认为没有下士的嘲笑就称不上真正的大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紧接着老子引用了十二句古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大型珍贵的器物是最晚完成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这么隐晦难懂的话有几个人能理解呢?即使是被人理解了,又有几个人能参悟其中的深意呢?毕竟得道之人是少数,而下士占多数,如果不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那老子修道又有何意义呢?老子之所以能对下士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结果。大道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成全万物。我们在生活中难免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或粗俗或高雅,或单调乏味或幽默风趣,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交往呢?有人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干脆不和低俗之人交往,摆出一副自命清高的架势。见了粗俗之人就冷面孔相对,他这是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高雅,不自觉地将自己推向了低俗的深渊。为什么不能做一株出淤泥的白莲呢?如果我们真的有莲花的高洁,我们就应该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使他们慢慢脱离低俗。这是最好不过的处世方略了,拥有一颗包容心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将受用一生。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
2022-03-28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虚中生有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虚中生有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说,发展是道之运动的内在动力。坚守柔弱是道的运动法则的具体运用。天下万物从有中产生,有又从无中产生。今天这部分,虽然只有三句话,但含义十分丰富、深邃。老子重申了道和德的关系,道无形、无言、无为,不能被我们真正认识,我们认识到的只是道的德行而已,因此可以说德是道的属性。“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脱了壳的蝉皮挂在枝头,而蝉,却没了踪影,我们四处寻找,树叶深处传来蝉的鸣叫,原来它的翅膀长硬了,躲到密叶深处唱歌去了。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夏天的飞逝,它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第二年的夏天蝉声又起,如此循环往复,永不衰竭。"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道在发挥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顺应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任由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长,而绝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不去干涉,给万物足够的发展生长空间。道孕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使万物感到自己的压迫力量。如果天下的统治者,能够用这种柔弱的手段,来治理天下,顺应民心民意,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自然会拥有大道的力量而永不枯竭。由此可见,大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和柔弱顺应,宇宙万物由道而生,自然应该合乎大道的德行,才能得以正常生长、发展、运行,一旦违背道的德行就无法得以运作,就会被淘汰出局,这是因为宇宙万物都由大道孕育而生成,这就是老子开篇所提到的,"有,为万物之母"。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大道的孕育状态又来自于无的混沌未开的状态,也就是最开头儿,老子所说的"无为天地之始"。无的状态也就是道的德行了。人是万物中的一员,处于宇宙万物中,就如同滴水藏海一般,是那么微不足道。而我们喜欢夸大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类的虚妄,致使人类忽略自然规律的存在,而恣意妄为,恣意妄为是对大道的公然叛逆,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任意砍伐森林、任意捕杀野生动物、污染环境、自虐和虐他……人类自认自己的强大和睿智的,是不自知的表现,其结果必将是自我毁灭。我们人类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明晓生死皆自然,短暂的人生,不容许我们蹉跎岁月,也不容许我们陷于无谓的纷争中。生命就如同一次短暂的旅游,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复归于起点,这种循环往复,不会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生就有死,这是大道的规律,没有人能够改变得了,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对待它呢?顺应它就合乎了道的大德,就能活得自然、坦然、悠然。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贷且成。
2022-03-27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4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一为始祖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一为始祖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说,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王公将相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王公将相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统治者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老子,在这一回中,强调了"一"的概念,并反复使用了"一",什么是"一"呢?狭义的理解,"一"有唯一、统一的意思;而广义上讲,"一"既是物质的唯一性,也是认识的统一性,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老子强调,一是万物的最早起源,从普遍性说,宇宙万物全都由一产生,并慢慢衍生出一个物种,这是万物所共有的一,也是万物的共同起源。从个别性上说,每个物种亦从一开始,这是每个物种所单独拥有的一,这个一只是这个物种所单独拥有的一。老子列举了天、地、神、谷、万物、王侯,说天和道统一就会变得清明,地和道统一就会变得宁静,神和道统一就会灵验,川谷和道统一就会盈满,王侯和道统一就能使天下安定。通过这些自然物和人作论证,无疑是向我们阐明,宇宙万物都以一作为存在的基础,一是万物的始祖。"没有一"会是什么一种情景呢?老子接着论述没有一,这些自然物和人会出现以下情形∶天如果没有得到清明就会崩裂,地如果得不到安宁就会废止,神如果没有得到灵气就会消失,川谷如果没有得到盈满就会枯竭,万物如果不得道就会灭之,王侯如果没有使天下太平就会被颠覆。由此可见,一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是万物生命的源泉。说了半天,一到底是什么还没有说清楚,它不是一个实物的体,而是一个抽象的理,只能被我们所感知,我们无法看得见摸得着,也无法用语言来穷尽。一是统一性和规律性,它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它存在于万物旋发的开始,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源。"贵以贱为本",这里是顺承着"昔之得一
2022-03-26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9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上德不德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上德不德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繁冗俗礼;存心朴实,不居于浮华虚华。所以要舍弃繁缛和虚华不实而采取朴实敦厚。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是正式的开始,老子《道德经》的第二个部分《德经》。前文中,我们探讨了老子的《道经》,《道经》向我们阐明的是天道,即自然规律。《德经》向我们揭示的是人德,即人生的行为准则。天道和人德二者共同构成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哲学体系。时至两千年后的今天,老子的道德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作为《德经》的开篇,老子首先给我们揭示的是,有德与无德的概念与行为的区别。具有最大德行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同样也无言无名。一旦有名,那就进入了后天的分别之中,而具有分别心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真正的道德了。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的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的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然而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凭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回书中,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于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在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的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偶然的发生,或是偶然的出现,他们犹如虚空寂寞清冷的大自然中的,一时之过客而来去匆匆,既不能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所助益,也不能对其构成任何重大危害,他们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瞬间生命,在大自然中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我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扼腕叹息,可叹息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它只会空耗我们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我们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比别的动物高明,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因为有了区别对待,我们才会存在道德的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无须形式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足以参考的指标。我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自己做一个大德之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负自己的一生。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一为始祖。
2022-03-25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道恒无为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道恒无为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意思是,道永远是不做作的,而它又无所不能作为。王公将相如能遵守道的无为法则,天下万物将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社会正常发展而又重新私欲大作,应以道之真朴去整治它,那样人们又会将无欲无求。无欲无求必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归正道。这是老子《道经》的最后一个章回,《道经》,一共三十七章,主要讲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状、意义、价值和规律。人们的行为如果顺从自然大道,就会无灾无害,甚至会永恒不朽;违背了自然大道,就会受到惩罚。此章老子再次强调治国之道在于无为,治民之道在于使民无欲。对于老百姓的违道作乱,不能采取刑罚之法,更不能采取武力镇压之法,而要以淳朴和无欲去教化他们。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上。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其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便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在第二十六回书中,咱们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其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第二句便引入人类社会,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就是指,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执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地将自正"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镇",有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的"镇压"。为此,我们认为,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要求,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是进步的、积极的。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上德不德。
2022-03-24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7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欲歙固张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欲歙固张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翻译出来的意思是,要想收敛它,必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先增强它。要想废除它,必先推举它。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是微妙且明通的道理。柔弱能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离开水,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用来吓唬人。在这一回中,老子主要论述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大道无言无为,无形无象,但它存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因为我们的有形世界所适用的法律,就是相对因果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互为生灭,谁也改变不了。而大道的本身,则完全不同,就如佛教的《摩诃mó h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也就是说,大道本身是断绝了等级的,只要与大道相合,也就不会有等级了。不与大道相合,就一定会有等级,就一定会走向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段古文的前四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歙xī与张、弱与强、废与存、夺与予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烈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我们知道大道是无言的、无形的、无声的,它无处不在。大道对我们的控制是我们能意识到、却无法感觉到的,这就是大道的平凡。而它不以声色相诱惑,不以名利作引诱,不以武力相威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使我们不得不顺从它的原则,归属它的怀抱,得到永久的安详和平静,永远不会受到伤害,这就是大道的伟大。大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平凡,而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的根本,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如果我们人类的领导者们,能够掌握大道的这种根本,能够效法大道那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做法,那么就无须用各种手段,来笼络人心,费尽心机地控制他人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归依到我们身旁,享受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宁、平等和祥和!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道恒无为。
2022-03-23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不可既也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不可既也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掌握大道法象的人,天下人都去投靠他。投靠他而不去互相妨害,于是天下和平安泰。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人停止前进的步伐。而道之言平淡而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着,然而道的作用是不可穷尽的。老子,在这儿,提出了"大象"的概念,很显然这里的大象不是指动物中的大象,而是道的法象,是一种类似于路线图的东西。这是承接前文说的,讲了统治者如果能掌握大道的法象,就能得到天下人的顺从和归附。上一回,我们谈到了圣明的统治者,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不自高自大,却偏偏受到了天下人的尊敬和爱戴。圣明的统治者,就如同大道一般气象宏大,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天下的统治者自居,正因为如此,成全了他的地位和声望,人们争相投靠他,他对来投靠他的人不予干涉,不采取强硬的措施限制他们的自由,使人们感到极度的安全可靠。前文书中,咱们反复提到大道的特征,说它无处不在,而又不被人们看见、听到,它默无声息,就像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人,它是那么的安静,悄无声息,不为人所知。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不会引诱人,也不会被人所引诱。高明的统治者和大道同步,他们具有大道的一切特征,人们自然心甘情愿地归顺于他,这种归顺,不同于世俗的归顺,世俗意义上的归顺,是由于名利的驱使,人类有追名逐利的需求和欲望,一旦这种欲望有了实现的物质前提,人们就会趋之若鹜,就如同在人们必经的路旁设置可供娱乐的设施,或摆设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美味佳肴,有几个人,能抵挡得住这种声色诱惑呢?大道无声无形,根本不可能对人构成诱惑。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无法对它执着追求,更无所谓争夺和占有它,但它能使我们受用不尽。高明的统治和大道同步,他们不对人们进行声色诱惑,声色诱惑不会长久,统治者深知,一旦诱惑终结,必将引起人心的不安,天下大乱也就成了必然。所以,高明的统治者采取和大道统一的方式,实行无为而治,人们自然会受益无穷。我们常常无法克服自身的欲望,追求享乐是人的一大本性。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们在追求精神享受之前,首先会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占有欲望。在这波涛翻滚的商海中,头脑成了制胜的关键。有些人看到别人发了财,他也蠢蠢欲动,满脑子赚钱的欲望,使他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没能如愿以偿,甚至一败涂地。所以表现出狼狈不堪、失魂落魄的样子来,这一表象的背后,其内心是痛苦难耐的,有人受不了这种煎熬,走上歧途,自毁了前途,有的人干脆一蹶不振,生不如死。生活在大好机遇中的现代人,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累?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些还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是欲望,是欲望在挑拨人的内心,使人不得安静,人心不安必然生是非,整日生活在欲望中,能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欲歙固张。
2022-03-22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其不为大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其不为大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大道汜sì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说,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永远没有私欲,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于它,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这回,老子借讲大道的人格化本性,而讲统治者怎样才能把社会治理成符合大道要求的社会。核心内容就是老子对小和大的阐述。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社会是与统治者的个人人格修为紧密相关的,个人人格修为是小道,而以个人人格修为的小道,去治理社会则能成就出大道。"常无欲"是个人人格修为的核心,只要统治者没有个人私欲,那么就不会把天下万物视为己有,从而也就会出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的理想社会环境。老子的这一思想,与儒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思想针锋相对的,可以说是老子对儒家的这一思想的批判。"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什么是大道?事实上,老子在这里非常形象而具体地,描述出大道的存在形态。在老子眼里,天地之间的大道,像河水一般广泛流行、通达四方,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是如此存在的。"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老子这两句话,把道的性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什么东西能够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只有大道,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没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声,所以它在自然万物中,也包括人类的眼里,始终是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最后老子指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古代那些成功的圣人们,就是因为不认为自己伟大,才终成其伟大。我们人类却与大道的做法截然不同,我们认为我们是万物之灵,我们有思想和意识。我们可以创造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所以我们就自认为我们是万物的主人,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万物,主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可以想怎样奴役就怎样奴役万物。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这种心态是多么的可悲和可叹!如果我们真是万物的主宰,那么在我们肆意蹂躏万物的时候,它们就只有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但是,为什么我们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呢?比如,大量砍伐树木,毁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结果使大地干旱,河流干涸,狂风肆虐,黄沙漫天。又比如,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结果导致生态链被破坏,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殊不知,我们是依靠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我们也同样是从大道中衍生出来的。换而言之,大道是我们的主宰,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机和能量。好,各位朋友,今儿个,就给您聊到这儿,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不可既也。
2022-03-21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知人者智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人者智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今天这段古文,不难理解,说,能了解、认识别人的,这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这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的,这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才是有志气的人。言行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虽然,今天这段,仅只有寥寥数语,看似浅显易懂,其实,老子向我们展示的是极其深奥的道理。老子指出,能够理解判断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称其为拥有世间的庸俗智慧,而通过外事外物反观自己,从而悟出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配称为有大智慧,也就是明;能够以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称其为有力量,而这个力量是大道所给予的,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能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的私欲是无止境的,而且其危害很大,一个能战胜自己私欲的人,已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我是谁,谁是我,这已不再重要。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才能无所不容,万物皆容,他自然是强大的。老子在这里所提出的"知足者富",和我们所说的知足常乐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是一种很庸俗的、所谓的道德教条,和老子的深刻思想大相径庭。什么是真正的富?真正的富不是拥有私家豪宅,不是拥有宝马奔驰,也不是拥有万贯家产,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抛弃私心杂念,抛却自己的妄想。真正能抛却私欲的人,才叫真正的富有。何谓妄想?我们要善于,在具体的事物上,体认到大道生命运行的轨迹,这个轨迹以内的事物,就是道给予我们的,是理应得到的,也是我们必然能得到的,而在这个轨迹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我们一旦有了获得它们的想法,这就叫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是实现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即使是我们一时获得了眼前的少许利益,也不会长久地享有这份利益,因此可以说,是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的,是不可追求的。大道既然生了我们,就必然会给予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担忧,本身就是对大道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这是违背大道的行为,是会受到大道惩罚的。我们的头脑中,不去妄想得到什么,无所谓得到和失去,自然,我们无所有,也无所不有,也就是真正的富有了。结合前文书,我们可以推断,"强行者有志"中的"强",不是自恃武力高强,而妄自逞强的意思,而是"自知者明"的"强"。这话怎么理解呢?所谓自知者,就是能以外事外物来反观自身,从而确认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这种人,十分明确生命本身的意义,他们对于自我和他人十分了解,只有做到对自己的真正把握,才能彻底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在这里所讲的,不是要束缚自己的观念,而是要彻底解放人性。天理和人欲是一对矛盾,它们会互相争斗。所谓"天理"就是,事物本来的合于生命自身之道的东西,所谓"人欲",就是自己主观滋生的,不合乎大道的东西,天理和人欲,一是客观,一是主观,二者往往会发生冲突,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界定强者的标准。"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和上文有隔离之感,"不失其所"就是叶落归根的意思,不仅叶子会回归到,生它养它的根系中去,而且我们人类也会回复到,孕育我们的天地中去。按照科学的解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只有短短的几十个春秋。眨眼之间,我们已被生命驱逐出境,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被动的局面,不是我们能够掌控得了的。按照老子的说法,这是大道的生命要求,"所",是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是我们与大道合二为一的契合点,我们从最初的,不愿接受人要死亡这一事实,到读懂人生,看破红尘,心里逐渐接受了,人终归要死去的事实,这种接受是何等的勉强!不管接受,或是不接受,天道是谁也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不违背大道,自觉而平静地接受大道的安排,与大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久"和"死而不亡"。一滴水归入到它的生命之所——大海,它们就永远也不会消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其不为大。
2022-03-20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知止不殆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止不殆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书接前文,说,“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的。王侯将相,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而然地服从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结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挥它,它就自然而然的均匀了。治理天下,就是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去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这就好像存在于天下的“道”,有如江海一样,一切河川、溪水自然臣服于它,最终也都归流于它。道德在于万物,而万物也都受着道德的支配与调节。如果合乎了大道和大德,那么一切事情都会顺其自然,天下安定,人民幸福。然而大道和大德到底是什么呢?至于那个大道,我们是永远也无法给它命名的,没有办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大到无穷大,小到无穷小。非要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概念去命名它,那就是"朴"字。虽然说那"朴"字微小精致,但谁也不能去支配它,或者让它臣服。或者说,反过来,它却主宰着人类万物。只要人类中的圣人,能够守得住这个纯真的"朴",那么天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地为他效劳服务。不仅如此,就连那天与地也会阴阳相交合,普降甘露,泽润万物。而那老百姓,则不需帝王侯公去下什么命令,也就自然平均和睦,无争无夺了。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一个最大的局限,就是必须设立概念和名份。因为没有概念和名份,我们也就无法进行思维和认识了。所以,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必须先给出一个概念来,然后才能在我们的思维系统里,进行运作。尽管我们的概念本身就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接近那个最终的真理。所以,谁也否定不了,概念的作用和意义,包括老子在内。尽管,他在强调着概念的局限性,但他一样却在运用着概念。因为一旦离开了概念,他自己也就无法讲话了,我们也就无法听懂,他在说些什么了。所以,当人类的认识一开始,也就制定了名份和概念。不过老子的意思是说,既然有了名份和概念,那就不要太执着于我们自己的认识。因为我们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只要我们知道适可而止,那就不会离开大道之朴太远了,自然也就不会招致灾难了。大道生出天下万物,但也照样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或者说,天下万物生于大道,但又回归于大道之中,生生灭灭不偏离大道。说得明白点,就如那天下的千万条河谷川流一样,尽管都汹涌澎湃,但最终还是会回归于大海的。王侯将相治理天下,也应该像大道一样,善于处于下方,能够容纳天下万物。当然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人们都习惯于区别,喜欢美而厌恶丑,那些帝王贵族、王侯公卿,更是纵欲无度,如何能够处于下方,而接受天下万物呢?特别是,如果管理者心中,首先要是不平衡,爱憎分明的话,百姓又怎能得到他们的庇护,服从他们的管理呢?在这儿,老子所要强调的是,对于管理者,也就是上层贵族,必须要能容纳天下万物,庇护万民百姓,因此,自己才能辅佐人主,而治理天下,永葆万年。
2022-03-19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有道不处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有道不处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在平日生活中,以左边为阳,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阴,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在军礼中,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原文是这样的,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è之,故有道者不处chù。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咱们接着上一回说,老子对战争所抱的态度,是反对战争的,他对兵器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器。老子把对兵器的看法,融入自己高深的哲理中,他认为战争是有悖于大道的,为得道之人所不为,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在老子看来,任何个人、集体、国家或者社会,在国家统治者的召集下,手执武器来战斗,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因此,应以一种恬淡的心境,去参与和对待,即使胜利了,也不值得庆幸和赞美。如果表示赞美,那也就意味着乐于杀人,对于所有的喜欢杀人的人而言,或许他们能逞强于一时,但他们绝对不能得志于天下。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战争频频,他目睹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祸患,当时各个国家,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反战呼喊,这一呼喊震天动地。我们习惯上把左边的位置,看成是尊贵的象征和吉祥的标志,而不祥的事物崇尚右边的位置。在战场上,副职将军居于左,而上将军居于右,就是说要用办丧事的规矩对待战争,体现了对战争的审慎态度,一旦战事爆发,上将军会像处理丧事似的去处理,无论战败还是战胜,都采用办丧事的仪式来处理。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知止不殆。
2022-03-18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以道佐主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以道佐主依照道的原则来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在天下逞强。用兵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停驻的地方,田地里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有凶荒的年岁。善用兵的,要能够达到基本目的就立即停止,并不因为兵力强大,而耀武扬威。达到基本目的了,而不自大、不夸耀、不骄傲,更不自鸣得意认为战胜乃必然结果,这就是达到基本目的,而不自以为强。事物达到强盛之极点,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言归正传,老子在此,论述的重点是战事的问题。他着重讲战乱让广大人民付出离井背乡、妻离子散的惨重代价,战争是人类最残酷最愚昧的行为。这是从反对战争这一角度出发的。君王在治理天下时,必然有一些辅佐他的人,这些人在辅佐君王,管理臣民的同时,也操纵着军队,一旦他们过分夸大军事在整个统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势必会影响君王的想法,甚至会给君王带来争夺天下、穷兵黩武的治国主张,酿成不好的结果,也就成了必然,不论是胜是败,都会遭到报应。因为战争本身,就是最大的危害,战争带给我们的是灾难、痛苦和衰亡。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就会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就无法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定祥和。所以老子主张,用兵之道不是为了战争,不可以强兵天下;而是为保家卫国,为确保人民的安全和政治的稳定而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一旦发生战争,必须用兵的时候,也要遵循大道的原则∶不过分用兵逞强,只要达到保全自身利益的目的,也就可以了;而且在达到目的以后,不要自满,不要骄纵,不要炫耀。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引起别人的忌恨,也会使自己放松警惕,还会使自己放纵和腐化,这会使已经取得的胜利化为乌有。同时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个合理的度,过度用兵以逞强和显示威风,只会落个一败涂地的下场。这就要求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采用自然而然的做法,而不采取过分的行为,才能确保天下太平、国富民安。老子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做事情不能太过头,太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妄自尊大,而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否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人们常常说的否极泰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常用乐极生悲来形容那些得意忘形的人,也常常作为自己的警钟,快乐得忘了形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悲伤过度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们为什么这么难以把握自己的情绪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都离大道太远了,无法和大道合二为一。在情绪的掌控方面,老年人是年轻人的楷模,老年人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情感磨砺得比较坚忍,不容易冲动,也不会感情用事。而年轻人却不同,年轻人经不起风吹草动,稍遇挫折就会痛苦不已,特别是在情感方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每当回忆往事,总对自己年轻时的一次失恋经历感慨万千,为什么呢?因为他曾因失恋痛苦得想要自杀,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得到了自救。他形容自己当时真的已经达到了痛苦的极点,再也无法承受,他很佩服自己当时的猛回头,就是这一猛回头,成全了他的宝贵生命。
2022-03-17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3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为者败之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为者败之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qù(去)或吹,或强或羸léi(雷),或载或隳huī(辉)。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主观去施为的,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凭主观意愿施为而改变的。凭主观意愿施为的,必定会失败。把持天下,把它据为私有的,也必定会失去。世间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因此圣人要除去极端,除去奢侈,除去过度。顺应自然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方式,而不能人为地强加干涉,如果强加干涉就是违背大道,就会受到大道的惩罚,注定要遭受失败。任何事物都是这样,都不能违背大道的运行规则。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实施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能定国安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统治地位才能长久。由于国家政权,是一种神圣并神秘的,无形的东西,君主就成为具有超然地位的权力象征,他不但可以裁断国家内部的一切矛盾,也能够全权处理国家外部的纠纷。所以,国家政权的操纵者们,由于个人欲望的刺激,固然可能引导出一个辉煌局面,也经常由于个人的独断专行而引起国家之覆灭。老子认为,国君虽然免不了,会有一些所谓大有作为的举动,但任何领导者都不应该用国家,来作为施展自己个人理想抱负的工具。老子态度严厉地,警告那些野心勃勃的统治者,谁想以国家作为事业的赌注,谁就会失败;谁想长久把持国家作为个人私产,谁就会失去它。因此圣人们治理国家,都是努力消除个人的那些偏执、奢华、过分的行为和方式。得道者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就采取无为的方针来治理国家,所以也就不会失败;因为他不去支配百姓,所以也从来不会有什么失去的东西。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得到大治了。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千人千面,也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张面孔,当然性格特征也迥然不同,各有所好∶有些人喜欢特立独行,而有些人喜爱随声附和;有的人帮助加温,有的人却吹着凉风;有的人很刚强好斗,有的人却瘦弱好欺;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却喜欢冒险。天下芸芸众生,而各人的性格又不相同,那么圣人该怎么去治理,才能确保人心归顺呢?老子反复讲,要顺其自然,要每个人按照他们的不同特性,去生存和发展,而不要人为地去干涉,以确保人心安稳,因为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所以,圣人治国理政,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极端的事情去掉,把那些奢侈的东西去掉,把过分的行为去掉。这样一来,天下的人也就得到平衡和
2022-03-16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善行无辙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行无辙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说,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闩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没人解得开。圣人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善于利用物,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叫作因循常道之理。所以善人可以当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也可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迷糊。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这一章老子沿着道的理论,他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的概念,这五善是合乎大道的,我们只有达到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动自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迹象,他们善于掩盖自己的行迹,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在《三十六计》中第一计叫瞒天过海。意思就是将自己的行迹隐蔽起来,瞒过别人的眼睛,以达到自己"过海"的目的。而绝不是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人类,在处世上不如狐狸,狐狸生性狡猾,善于掩藏自己的行迹,结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我们的确需要学习狐狸在一切行动中所具有的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当我们从小学说话,到长大成人后,不再是孩子了,而完全将自己交给社会时,要和别人进行语言交流,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怎样才能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会留下一些漏洞让人指责,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被人挑出漏洞的人,才是真正的善言者,我们也许会存在这样的疑惑:小时候,我们只嗯啊几声,就能被家人理解,而长大后却常常遭到别人的误解和非议,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言多语失。所以,真正会说话的人并不是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能说到点子上,又无过失,不会被人抓住把柄的人。我们知道有一种人善于心算,他们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计算机有着惊人的计算速度,而且精确度也较高,人们无须开动脑筋思索计算,便可得出结果。然而计算机终究代替不了人类,因为计算机只能对有形的事物进行推算,而对于无形的东西,它根本不能把握。而人类却不同,我们人类,可以默记无形东西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从各种变化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是老子无为处世哲学的一部分。真正会封闭的人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这里的封闭具有积极的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而是为了防止同类残害,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需要。
2022-03-14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7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静为躁君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静为躁君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也就是说,稳重是轻率的基础,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轻举妄动。虽然有豪华的楼台亭榭,但他却不沉溺其中。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之君,却轻率躁动而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自身,躁动就会失去君位。这一回书里,老子一开始,就举出了两对矛盾的现象:轻重、动静。在前文书中,咱们说过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对立统一的概念。在第十四回中,咱们还聊过宠辱的概念,老子提出并论述这些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在重和轻的关系问题上,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本。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能得以存在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地球没有重力,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我们无法站稳脚跟,无法进食,生命的延续不再可能,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老子认为在动和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在这里,轻可引申为轻浮,动可引申为躁动不安。我们知道轻浮和躁动都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举止,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这种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违道而行带来的后患,不顺应自然大道必然受到惩治。圣人是如何合道而行的呢?圣人整天行事,却从来不轻举妄动,而是慎重考虑后再行动,绝不会表现出轻率、焦躁的样子,是因得道之人顺应了天道,而不是恣意妄为。他们虽然有可供享受的华丽的亭台楼院,但他们身居其中,却怡然自得。超然对待安逸的环境,而不是心浮气躁,沉迷其中。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物质财富,是坦然地享受它们,还是依旧过简朴的生活?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老子那顺应自然的观点,兴许能给我们一些指引,物质是人创造的,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如果一味拒绝繁华富足的生活,日子未免过得单调乏味,追求物质和金钱,本身并没有错,享受双手创造的财富并没有错,但必须强调的,那就是,我们必须锻炼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去劳动而只追求享受,是不合大道的,是应该为我们所摒弃的。最后,老子将矛头指向了"万乘之主",就是这大国之君。当时的统治者过着纵欲色靡、奢侈轻浮的生活,他们狂妄、自大、焦躁、轻率,在老子看来,一国之君应当持重、守静,而不是轻浮、焦躁、轻举妄动。统治者,以沉湎于玩乐享受为重,而以治理国家大事为轻,这是有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的,所以只会落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下场。历史上有违大道的暴君、昏君无不是以这样的残局收场,遭到后人的唾骂和鄙弃。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行无辙。
2022-03-13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道法自然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道法自然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jì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意思就是说,有一个浑然天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而不停息,可以看成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将它叫作道,我再勉强替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老子再一次,为我们阐述了道的性质和规律,道是物质性的,是最先存在的实体,但这个实体看不见摸不着,既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所不在地运行而又永不止息。大道无形,它没有形状可供我们辨认,但它确实是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很特别,它不同于我们所能认识的东西,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而它是超越了时空概念的东西。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样子,无法用耳朵听到它的声音。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我们能真实地感知“道”的存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一旦我们的行动违背了大道,它就会毫不客气地惩罚我们。道是永恒存在的,它恍恍惚惚,我们只能勉强地称之为"道"。道独立存在,没有等级,没有分别,它是绝对独立的。因为没有等级,没有矛盾的方面,因此永远不会走向它的反面,不会改变,所以它恒久不变。它是一个整体,它无所不在,遍及整个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衍生天地的根源。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大",这个大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小不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大代表一种形象,是一种虚空的形象,用来比喻大道的本质。大道要运行,而且因为大,所以它的运行速度极快,等到运行到一定的极限,它会自动返回,所以它永远不会枯竭。我们将一杯水洒到地上,水会顺势而流,当流到极限时它就不能再流了,于是停止,然后蒸发,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大道不同,它永远也不会枯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道能返回到它的原始状态,从而保留自己的实力,以实现周而复始的运行。因为道"大",所以道生出的天大,地也大,人是万物之灵长,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只有人能认识到大道的存在,所以可以称得上大。老子将存在于茫茫宇宙间拥有巨大能量的四种事物,做了排序,它们的顺序为∶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在这里,老子把人和大道、天地并列起来,是因为人能体认到大道的存在,能够感知到天地的力量,能够将自己融合到道、天、地中。道是大而且玄奥的,它生成了天地万物,而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自然而然生成的。"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是自然生成的,它向自然学习,效法并顺应自然。道是至高无上的,连它都要向自然学习并顺应自然,何况人类呢?能无视自然而自高自大吗?但人类确实犯了这个毛病,人类自以为自己有独立的思想,头脑聪明,所以就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肆屠杀牲畜,恣意毁坏森林和植被,我们忘却了,在我们的头上还有大道和天地,它们随时都会来惩罚我们的贪婪、无知和狂妄。所以我们绝不可自以为是,要和天地合二为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有烦恼和痛苦,才会过得逍遥自在,无
2022-03-12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自是不彰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自是不彰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远的,只看见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显不出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长久。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只能称是∶"残羹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之人是不做这些事的。书接前文,老子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人,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不使行为和结果太过偏离、太过对立,矛盾太过尖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的,这是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得厚实、宽阔,足以支撑起沉重的身躯,而一旦改变这种平衡,将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到脚尖上,它是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的,因为脚尖太瘦弱了,它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硬要将这一重任强加给它,这一强迫性的行为本身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就是所谓的不合"道德"。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其目的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但脚尖不堪重负,所以只能是事与愿违,脚尖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违背了大道,其结果必然失败。同理,跨的意思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这种走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条腿抬起来还没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这怎么可能呢?跨者是为了快才跨,但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跨是情绪焦躁的表现,由此可见,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办不成事。跨这一动作本身也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的动作和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是违背大道和大德的行为,自然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渴望的结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几句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反复出现过,如此这般,主要是强调其中始终贯通着老子的,以退为进、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既然是"曲则全",那么不故意去表现、张扬自己是比较明智的行为;自以为是的人,是无法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的;自我炫耀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长久的。总之,以上的行为和结果恰恰是背道而驰,这根本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结果。老子形容这些行为是残羹赘瘤,是令人作呕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做人不能太虚荣、太张扬、太狂妄自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虚荣心日增,我们如何身处闹市而抛却浮华,做一个大
2022-03-11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道亦乐得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道亦乐得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书接前文,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什么意思呢?治理事物,制定法律法规,要顺其自然。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制造的狂风骤雨呢?是天地。天地形成的狂风暴雨尚不能长久,又何况人的狂妄行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合于德,失德失道的人,就会失去它们。合于道的人,道会乐于帮助他。合乎德的人,道就会使之有德。合乎失的人,道就会使他失道失德。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对于统治者而言,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自然界的狂风都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都下不到一整天,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平衡的∶疾生疾灭、迟生迟灭、有生有灭、无生无灭……老子在这一章里论述了,统治者实施不言之教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说明问题,比喻贴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通过大家都熟悉的自然现象,来阐释遵循自然规律的大道和大德,我们人类只有合乎自然法则才能长久,具体而言,就是让我们的行为合于自然,合乎自然也就是按照大道和大德来行事。按照大道来行事的人,大道也乐于得到他,愿意和他和谐相处;按照大德行事的人,大德也乐于得到他,和他永远在一起;而不合乎道德的人,道德自然远离他,最后什么好处也得不到。天地在我们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而且蕴涵着巨大的力量。即使蕴藏着巨大力量的天地,也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德规律,我们人类无法和天地相比,天地的巨大都无力对抗自然,更何况藐小的人类呢?我们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做到合道合德,才能和大道德融为一体,并从中获得无限的益处;与之相反,如果我们违背大道大德,不但,得不到益处,而且会受到大道大德的遗弃,和大道大德相背离,必然会遭遇痛苦和灾祸。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类会受到自然的奖惩,当人的行为合乎自然规律时,人就能从自然中受益,一旦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很多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人们为了眼前的小利,对森林乱砍滥伐,最后导致泥石流滑坡,死伤惨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总之,违背大道大德就等于自我毁灭。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自是不彰。
2022-03-10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圣人抱一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圣人抱一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今天和大家聊聊,在现如今的社会里,物欲横流,人心,欲壑难填。对此,老子,持有何种态度及观点的呢?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就是说,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能受崇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正因为不和世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古人所说“曲则全”的道理,怎能只是一句空话呢?对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只能诚心诚意去遵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之道。老子,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六个词分别指代六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现象,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是一种低姿态的生活态度。这就叫,“不争”。在老子看来,不争符合“道”的本质,炫耀、贪婪、争强好胜之人违反了道,所以注定会落得不幸的下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两种现象,反映出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嫉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这就得不偿失了。我们经常用青松的孤傲和柳树的温顺来形容完全不同的处世风格,青松不畏惧严寒,傲然挺立,任凭外界风暴雷电的狂虐。而柳树却不同,它随风而舞动,姿态妩媚。态度的不同,就必然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青松折干倒地而死;柳树左右摇摆,保持平衡,什么也没有受损,反而得到了杨柳依依的美名。我们应该学习柳树,以"曲"而保"全"。委曲求全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道亦乐得。
2022-03-09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惟道是从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惟道是从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大德者唯一服从的是大道。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惚啊恍啊,其中有形象啊;恍啊惚啊,其中有实物啊。深远啊暗昧啊,其中实存不虚;实在的东西很真,其中有信验可凭。从今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用它以认识万物的演化。我怎么知道万物演化的进程与结果呢?是从道中认识的。这段的原文,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ǔ。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在此,提出了"德"的概念,从造字法来看,"德"字从目从心,是行走的意思,整个字可以理解为眼睛看到的心行。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去体认,而德却能被人看到,它是人类对道体认后,所采取的行为,也就是说德是道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德是形式,道是内容。在这儿,老子又一次地,对大道作了形容:它是恍恍惚惚、似有似无的。然而,在恍惚之中生命有一种形象存在着,那就是宇宙的大形象;在恍惚之中还有一种物质在流转,那就是大气在流动。这个大形象和大气在恍惚之中存在着,非常幽暗深远,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它们,但是其中却有着精致微妙的东西真实地存在着,那正是事物的本质所在,这一本质已超出了我们人类所能认识的范围,虽然,我们不能真正地认识它们,但我们能真切地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这是因为它们有规律,这就如同潮水,如期而至。我们在生活中摸索到了这一规律,并从中感知到了大道的存在,和它带给我们的影响。大道是恍惚,大德是什么呢?老子说∶"大德是唯大道之命是从的。"大德与大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大道一样恍恍惚惚、幽暗深远。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无道就无德,有道就有德,合道者有德,不合道者无德。这样一来老子所建构的道德体系也就基本上完善了。道体现在宇宙万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德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它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备的内在素质的标准性外化,它能被人看到,被人解读。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拥有大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我们只有对大道和大德的关系问题,做深入的探究,并将它们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才能领悟大德的真意,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道德修养的人,能得到大家的敬仰,并作为人生的楷模在社会上流传。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之所以流传至今,并得到极力推崇和赞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是高等动物,追求美德和高贵的灵魂,人类成全了《道德经》;反过来,《道德经》又为人类建构道德体系,提供了依据,没有人类就无所谓道德,没有道德也就无所谓人类。好,各位朋友,今天就给您聊到这儿,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圣人抱一。
2022-03-08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而贵食母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而贵食母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dùn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由来已久了,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人都那么清醒,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辽阔啊,像汹涌的大海;飘忽啊,像疾吹的狂风。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是,我用“道”来滋养自己。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章回,咱还得说两句,上回书最后结尾的这一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说,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咱不是说,做人做事儿,太苛刻了,往往不是不好嘛。要看破不说破,想破不要言破,这才算是聪明人呢。但,最为上乘的处世态度,是连看、连想都不要。这一回呢,老子开篇,就提出反问:顺从和反对有多大的距离呢?善良和邪恶,又能有多大的距离呢?仅在一念之差罢了。在常人看来,美和丑是一对相对存在的概念。人们普遍偏爱美好的事物,而讨厌丑恶的事物。因为这种心理的驱使,人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当追求得到满足时就欣喜若狂,而一旦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便闷闷不乐,烦脑和忧伤等坏情绪,便接踵而来。得道之人却不同,他们心目中无美和丑的区别,一切顺应自然,绝不刻意追求什么,也就无所谓得和失,也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了。老子将众人和自己做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当众人都沉浸在春天般的美景、享用着丰盛的大餐时,我却独自甘于寂寞,怀着无比淡泊宁静的心境,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孩般的无为状态。众人借助外在的事物而乐,一旦外在的事物消失了,他们的快乐也就不存在了。得道之人明白,外在境界转瞬即逝,并非本质,所以他们要保持淡泊恬静的心境。众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争我夺,在混乱的世道里大有收获,直至绰绰有余,而我却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般。我在众人的眼里是多么愚笨的人啊!众人在收获到财富、地位、名利后,必然会不甘寂寞,大肆炫耀。而我却采取昏昏沉
2022-03-07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2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绝圣弃智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绝圣弃智说,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装饰,作为治理社会的病态,此三样,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刚才给您解释的这段文字,他这原文,是这样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吃的、用的无不直接取于自然,那时候人类的头脑不发达,不认为自己比别的动物,更聪明,更高明,远古人和动物为友、和植物为伴。然而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人类开始自高自大起来,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开始践踏蹂躏万物,露出了不可一世的丑恶嘴脸;然而大自然不吃人类那一套,它以各种方式惩罚人类的"无知",这是人类为拥有智慧付出的代价。人类拥有智慧的另一个突出变化,那便是阶级的出现,人类从此出现了压榨和纷争,变得虚伪、狡诈和丑陋,因而有了欺诈、猜疑和互相残杀,这也是人类智慧增长的不良后果。换个例子来说,治理一家单位,这就有如治理国家、管理企业、齐家修身一个样儿,对待所有的成员,应当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而不该见人下菜碟,加以区别。对所有能人能事,不应推崇、表彰。没有上与下、能与笨、智与愚、圣与蠢的分别与不公,万民自然回归到无知无识之中。圣贤的人,不自居为圣为贤,而以居圣贤之名为羞,上不知为上,下不知为下,上上下下一片和谐气氛,君民同乐于普天之下。所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再比如说,人食五谷,且不自我节制,得了疾病,实属自然。劳困而歇,遇虚而补,热病凉治,凉病热治,虽有为巧之嫌,仍属自自然然,当属无为而治。从此能节欲安性,依自然而作,要达到周身康健,酥棉快乐自然不是难事。如若一遇有患,即下猛药而攻;一遇虚劳,即以大补疗治,虽一时有明显功效,但身体自身保护、免疫机能同时也会受到伤害,产生错乱;以至于下次发病更加严重。直到自身保护、免疫机能缺失了,外界技巧使尽了,将自己处于痛苦无助的时候,后悔也就为时已晚了。在这一章回中啊,老子并非倡导我们,都做个愚人或是傻子,而是警醒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猜疑人、伤害人,要做到质朴淳厚、少私寡欲。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至理名言,做人做事儿,眼里不揉沙子,丁是丁卯是卯,往往不好。要是看破不说破,想破不言破,这算是聪明人,更为至上的,我认为,连看连想都不要,尽心做好手中事,尽力做好世上人,也就对了。您是怎么看的呢?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而贵食母。
2022-03-06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9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大忠大义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大忠大义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就是说。大道废了,才彰显仁义。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慈。国家动荡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我们人类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进行思考并特立独行,在处理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准则。人类虽然由大道生,而且在大道中发展壮大,但随着人类智慧的开启,人类愈发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起来。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由来,不再遵循自然大道,这种对大道的漠视态度,使得我们离大道越来越远。偏离大道越来越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类自取灭亡,为了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人类人为地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加以约束,于是一些政令条文、奖惩制度、政策法规随即出现。这些政策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但它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废止大道的必然后果是,有所作为的开始,有了作为,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区分,对于好的、正确的,我们加以褒扬、赞颂;而对于坏的、错误的我们大加鞭挞、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何谓"仁义"?仁,我们从古人的组字结构来考察,二人为仁。为什么需要二人呢?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参照物,才能进行区别对待。再者就是没有人和我们对应,我们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孔子曾这样定义"仁",他说∶"仁者爱人。"连自己的同类都不爱的人,还配称人吗?这种行为还配叫仁吗?义,正义、道义、义气。仁和义合起来就是仁义,仁义在这儿,是指那些合情合理、合乎道义并热爱同类的行为。仁义是相对的概念,它是与不仁义相对而言的,仁义能带来和睦安定,而不仁义必将招致祸患和攻击。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纷纷行仁义,这是人们有智慧的象征。人是有欲望的动物,由于欲望的驱动,人们难免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些人为了职位高升,对上级溜须拍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些人善于为自己的罪责开脱,不惜蒙骗别人,颠倒黑白;也有些人,成天摆出一副忠实的面孔,其实,内心早已打好了坑害别人的小算盘,他们使用种种伎俩,只为一己私利。他们心中没有半点仁义,却要装出十足仁义的样子,其虚伪本质掩藏在华丽的外表和花言巧语里,他们越是装得仁义,越能得到大的好处。这种运用聪明,处处蒙骗别人的行为,就叫大虚伪。"伪"字何解?人为即伪。人为就是人有意去做的而不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就是违背了大道的行为,所以我们称人为的东西都是虚伪的,都不是朴素自然的了。人在作为的时候,往往会掺杂进自己的智慧,所以就有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不良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是在暗中进行的,掩盖在虚伪的外衣下,但还是能被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只有六亲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和慈,为什么这么说呢?六亲不和睦,是人有智慧的结果,有智慧就会有私欲,私欲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发生矛盾和争斗,这种争斗由小及大,会危及国家的安宁,于是不得不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做儿女的,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应该慈爱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孝和慈。当我们的心中,没有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无所谓孝和慈,大家其乐融融,无老无少、无长无幼,一派祥和的景象。而一旦头脑中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就再也无法自由了,我们要时时处处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出格。别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看我们的行为,我们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横加指责,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就会被破坏。"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国家混乱了,才有忠臣。而应当理解为,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
2022-03-05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功成事遂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功成事遂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说,最高明的统治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民众尊重他赞颂他;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他;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蔑他、侮辱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民众自然不信任他。统治者谨严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圆满成功,老百姓也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一回,老子主要论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问题,他主张无为而治,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无不为,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国家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富足。那么统治者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呢?老子说大道无言而长存,大道无为而长能,真正是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也常说"强扭的瓜不甜",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之所以强扭,是因为没等到瓜熟蒂落,没等到长熟的瓜怎么会甜呢?这是人们没有顺应自然规律,其必然会自食苦果。这里的自然规律也可称之为道。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我们违背大道就会受其惩罚,为了不受大道的惩罚,我们就必须合乎大道。一旦我们合乎了大道,就会自由自在。推而言之,统治者要想不受大道的惩罚,就要顺应大道,做到无为而治。老子在这一章里将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他们分别是∶太上、其次、其次、其次。"太上"有两个意思∶一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二是遥远的上古时代。在这儿,咱们就理解为最高明的统治者吧。最高明的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对国家和人民的治理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放任政策,这种政策的特点是,尽量减少自己对国家和人民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不增加人民的经济负担,不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因而民众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最高明的统治者采用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不对人民的生活进行干涉,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所以生活得自在安乐,因为生活得富足、安乐,所以民众没有抱怨的对象,也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了。"其次亲而誉之",这是次一等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的特点是给人民以恩惠,人民亲近他赞誉他,他施惠于民,但不高高在上,不让人民感觉到他的特殊性,他可亲可敬,和人民相处融洽。"其次畏之",这种统治者声色俱厉,经常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态,让百姓见了就害怕,他制定出苛刻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老百姓对其又恨又气又惧怕,常常处于暗无天日的悲惨境地。"其次侮之",这是最下等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专横跋扈,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甚至不把他们当自己的子民,而是当做奴隶,横加奴役、剥夺、辱骂。老百姓对此非人的待遇,很是恼怒,他们背后咒骂统治者,侮辱其人格,恼怒至极,他们就会揭竿而起,举起推翻统治者的大旗。真正做到对人民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者,不会轻易向人民发号施令,他们慎言谨行,绝不破坏老百姓的生活规律,老百姓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自然会国富民强。统治者不费任何精力,国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得到了安宁,生活富足安定的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治理,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百姓有了这种感觉自然心中没有感激
2022-03-04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7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没身不殆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没身不殆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使心灵达到虚空的极端状态,并保持极度的宁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以虚静的状态,去观察万物发展变化,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虽然繁多复杂,但,终将都向其最初的状态发展,回归到初始状态,这就叫作静,静,也叫作天道所归的命。回归其生命本初的历程,就是宇宙永恒的法则,明了宇宙永恒的法则,这就叫作明智。不明了宇宙永恒法则,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祸害。认识了宇宙永恒的法则,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符合道,就能长久,终生没有危险。老子在这儿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这"致"字,在春秋时期,古义解释为"委身"的意思,"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这是修行中的一种内觉状态。这种状态,非是修道者,是很难理解的。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全身心的融入太虚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并非是茫然一片的,一点真我静守着湛zhàn然的纯一,这就是"守静笃"。"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告诫∶"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知而不干涉是睿智的,如果凭借自己的神通,妄加干涉必遭凶险。"凶险何谓?因为你违背天道了,所以必遭天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道了天道的规律法则,才可能包容一切,不倚仗神通妄加干涉。做到包容一切,才会无私无欲;做到了无私无欲,才可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可能符合,并融合与天道太虚;融于太虚,才可能回归生命的本原,只有回归那生命的本原,才会永存不息,永垂不朽。即使有一天我们的肉身该终结了,我们的真我——元神,仍然可以安然回归,不会遭到任何的风险。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功成事遂。
2022-03-03
04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善为道者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为道者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古时那些得道之人,见解微妙而且精深通达,达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正因如此,这样人的品行特征,不易描述,但勉强地形容出来,就是:行为稳妥谨慎,就像严冬赤脚过河。虑事缜密警觉,有如提防四方邻国来犯。神态庄严恭敬,就好像厅堂中的座上宾客。性格随和可亲,仿佛就像正在消融的冰块。为人敦厚质朴,如同未经雕琢过的原木。心胸旷达开阔,与空旷的山谷一般。混处于人群之中,就好似江河浊流一样;安静起来,犹如风平浪静浩淼的大海;热情起来,像是永无止境,不知疲惫。谁能在混浊的流水中静止下来,并慢慢地澄清;谁就能,在静而不发的环境中,崭露头角,慢慢成长起来。遵循道,变化规律的人,并不指望任何事都要圆圆满满,由于不求圆满,所以也就能接受万事万物的亏损缺失和不完美了。原文是这样写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àn兮,其若海;飂liao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书接前文,老子承接上文的内容,继续为我们讲述,得道之人,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对于,得道之人的行为举止特点,做了详尽的概括,归结为以下七点。一,是说,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无比警惕、小心的,就像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我们都知道在冬天,沿着冰面过河,是十分危险的行为,一般人,在处理这种情形时,往往表现得粗心大意;而,得道者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表现出谨慎的处世态度。二,是说,得道之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人世之外,他们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离群独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当他们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周围的人,对其评价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最能映射一个人的真正本质。三,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如果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讲,人类,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没有生和死的选择,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乖乖地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生活琐事;庸人,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嚣张的态度对待自然。老子主张,以客人般严肃认真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混过一世。
2022-03-02
08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无状之状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无状之状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hū huǎng。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什么意思呢?说,看它,看不见,这叫"夷"。听它,又听它不着,这叫"希"。摸它,还摸不着,这叫"微"。这三个行为,很难探究出道的根本模样,所以就混合而成一体。这根本的样子,它的开端,不清晰;它的结束,也不昏暗;它绵延不绝、无始无终地发展变化着,很难形容出它的形像来,说来说去,只能是说,又回到了,没有物体的虚无状态。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这就叫作惚恍。迎着它看,看不见它的起始,跟随着它吧,又看不到它的末尾。遵循已经存在的道的规律,来驾御现实,来探知远古,这就是道所要求的法则。在这一回书里,主要讨论道的形象和规律的问题,老子提出了"夷""希""微""惚恍""道纪"五个概念。咱分别来说。何谓"夷"?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夷",看不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它无法被我们用眼睛认知罢了。我们站在平地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地平线那一边的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必须借助仪器才能看到微生物,而肉眼根本看不见。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地平线那一边确实存在着一些事物,微生物确实是存在的,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正像大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并时时刻刻在对人发生影响,我们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规律,而不是与大道背道而驰。何谓"希"呢?就是说,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细小、邈远、轻微,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我们听得真切。除此之外,还有距离因素,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有一定的范围,所以距离,也会令我们无法听到某些声音,大道即使有声,也不会被我们听见。因此我们常说"大道无声"。何谓"微"?微有小的意思,小是相对而言的,当一个东西小到,无法被我们摸着时,我们就称它为微。大道就是那个,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法用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所感知。希、夷、微这三个概念,无法穷究道的本源和真正的内涵,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何谓"惚恍"?我们说,大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既然是东西,就应该是有形象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超乎物质世界的东西,它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无法用概念去涵盖,只能用心灵去通达;无法用感官去体会,只能用身心去感知。对于这种模糊而又深奥的、亦真亦幻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惚恍"。
2022-03-01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宠辱若惊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宠辱若惊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担惊受怕,把大祸看得和自身的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得宠受辱都使人感到担惊受怕呢?得宠为人之所望,受辱为人所厌恶;得宠会感到惊喜,失宠也会感到惊恐,所以说宠辱都使人担惊受怕。什么叫将大祸看得和自身的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大祸,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若没有这个身体,我有什么祸害呢?所以能做到,视天下为自身的人,应当可以,寄予他天下之众望; 珍重天下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的人,应当可以,将天下的重担交给他。今天这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人是情感动物,对荣辱这种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当我们得宠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弱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了,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贵",以之为荣,看重;"大患",极强的忧虑;"若",宛如。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世间常人的普遍心态。为什么世间常人,会存在这种普遍的弱点呢?老子分析并总结出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世间常人,总是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并且,还在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于是老子,又提出了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对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以争宠和功名利禄,视为人生最高的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福寿、名位、财富等身外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这无可厚非。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才算合适呢?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之所托。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无状之状。
2022-02-28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圣人为腹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圣人为腹说,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喧嚣的音乐,使人听觉失灵,过量的美味佳肴,使人舌不辨味,纵情狩猎,使人的内心发狂,奇异珍宝,使人行为失常,因此,圣人只求三餐温饱,而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娱乐。所以,应当舍弃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保持简单素朴而又满足的生活。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刚给您解释的这段话,原文是这样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的"五"并不是一个确数,五色,并不是就指,黑白赤黄青五种颜色,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泛指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目盲"也不是说瞎眼,而是指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使我们的眼睛,丧失了辨别事物本原的能力。眼睛的功用就是观察事物的,一旦我们观察到的事物,真假难辨时,我们常常会陷入迷惘的境地。懂得了"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五音令人耳聋"也就不难理解了。单一的声乐会令人心旷神怡,会让人精神放松,从而得到美的享受,然而再动听的声音,一旦和别的声音混杂起来,其美的享受,就会瞬间变成痛苦的煎熬,这是生活在喧嚣闹市区的人们,渴望田园生活,最好的诠释。我们在理解"五味令人口爽"时,可以参照以上两句话的解释。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种食物味道的能力,它能敏锐地品尝出酸甜苦辣等滋味,然而过多地品尝各种风味的美味佳肴,就会使人的口舌麻木,无法辨别各种美味了。人的口舌是专门用来享受美味的,一旦丧失了鉴赏美味的能力,给我们自身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畋猎就是狩猎,狩猎曾是,早期人类谋生的唯一手段。也是人类最早开展起来的生产和军事活动,人类的动物本性,最早在狩猎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纵观人类狩猎活动的发展历程,狩猎始终是,带着血腥和暴力性质的杀戮和掠夺行为,它是充满野性的不文明行为,这种行为,使人们的精神变得疯狂和残忍,而,疯狂和残忍的心理状态,是滋生社会动乱的根源。何谓"难得之货"?为什么说难得之货,会使人的行动受到损害呢?我们按老子的思想进行推延,可以得出"难得之货",就是指,正在社会上流行的稀有珍贵之物,比如眼下的,房子汽车、存款支票、新奇物件等等的物品。正是"难得之货"的珍贵稀有性,强烈地撩拨起了,人们占有它的贪婪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人们的行为,突然变得怪异反常,盗贼爬房越脊、穿窬yú走户,甚至不惜草菅人命;权臣互相倾轧、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色""五味""五音"之所以会伤害我们的器官,是我们自身的欲望无限膨胀的缘故。最后老子提出"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一句极其通晓明白的话,点明了圣人的生活方式∶只满足吃饱肚子,这一低级需求,而不满足眼睛欣赏外物的欲求。老子,并不是反对人们享受生活,而是警醒人们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恬淡宁静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私欲的满足。一个贪婪满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就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难免会愈发空虚。因此,老子提醒我们,要彻底摒弃,各种外在欲望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清净满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无法抵挡物欲的诱惑,不惜代价地满足自己的声色欲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堕落消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被严重扭曲变形。所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静心聆听老子的教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2-02-27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无之为用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无之为用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凑集到车毂的周围,正是因为它们形成的这个孔洞,才成就了车的用途;揉捏粘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所得的便利,全靠"无"发挥的作用。这一回书,老子讲的是"无"和"有"的辩证关系问题。"无"和"有"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车轮中间的孔洞,可以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了车子的功用;瓷器中间的虚空,可以用来盛东西,从而发挥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间的空间,可以用来住人,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老子通过这三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的物体,它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虚无的地方。这块儿,咱得说清了,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是具有很大片面性的。试问,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的强调"无"的作用,是不合理的。虽然,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是片面的,但就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关系的整体而言,他的这一思想体系,是具有很大借鉴意义的。比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把"无"当成"有",为了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烦恼、忧愁。比如有人幻想自己抽奖中了五百万,原本是穷光蛋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笔巨额财产,于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等太阳爬上了山,他却毫无知觉,别人都去辛苦地开垦荒地,挣钱谋生去了,他,可倒好,依然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丽的幻想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他依然做着荒唐的美梦,躺在床上不愿起来,最后饿成皮包骨头,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直到临死前,他还在幻想∶我这五百万该如何分配使用呢?在现实生活中,像上面说的"无"中生"有"的幻想家,可不是没有。但,更多得是,那些对于"有",不知如何正确对待的人。对于我们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该如何正确对待呢?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圣人为腹。
2022-02-26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长而不宰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长而不宰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我们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长,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这样一来,我们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便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人们就是通过这种主观对客观的思索,来改造周围的现实世界的。问题是,人的灵魂和意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对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为此懊悔、痛苦,拥有这样儿的情感体验,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个显著标志。其他生物为什么没有痛苦和烦恼呢?人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等情感上的体验,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七情六欲,当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迷惘和失落,这种情感获得的根源,还是,在于人类的肉体和灵魂的不统一。而其他生物则不同,它们的身体和心理是合一的,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心理精神体系,不能独立思考,也无法进行意识判断,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敏感,因而也不会感到失落或痛苦。我们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无端痛苦和烦恼的人,因为平庸,所以才会无端地痛苦,无端其实就是有端,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痛苦了,只是这个端,微乎其微,不值得计较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不被琐事困扰呢?不被凡事困扰的,大概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婴孩不懂世事,万事皆清,头脑混沌,不知何物为何物,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道,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圣人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庸人的阶段,他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他不想让自己再度痛苦。于是,他明智地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和谐统一;做到了专气致柔而如婴孩;做到了心如明镜而无瑕疵;做到了阴柔无欲而逍遥;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透悟真理。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为的因素,无为而治,才是真治。采取强硬措施,不但不利于安定民心,反而还会酿成天下大乱。所以,只有顺应百姓自身的自然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说到这儿,我们今天要说的原文,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就是说,精神和身体合二为一了,就能永不分离了吗?聚集元气,以达到极致的柔和,就能像婴儿一样了吗?清除私心杂念,就能心如明镜,没有一点瑕疵了吗?爱民治国,怎能不运用无为之法呢?自然规律的变化,能永远只有阴柔无欲,而无阳刚之气吗?万事尽知,就能算是无所不知了吗?使万物生长、繁育,而不占有,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德行。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无之为用。
2022-02-25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10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功遂身退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功遂身退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前文书中,咱们说了说天长地久,今天接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个圆满无缺的态度,倒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制得锋利无比,他的这锋利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的。金银玉器堆满的厅堂,以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不见得能长久的守住;有了显赫的地位,故此而娇纵跋扈,那是自己给自己找祸害呢。功成身退,才是自然运行的规律。芸芸众生,试问,谁不追逐名利、贪爱财富?能做到超然物外者,又有几人?生活在这现实世界里,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要吃、穿、住、用、行,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还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等级的,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迫切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十分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道理,说它简单是因为提到需求、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不难理解;说它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对需求的理解也不同,这是就个体而言的。从整体上说,人类的贪欲是永远都无法满足的,欲壑难填嘛,这一劣根性决定了人类会一直追逐名利、富贵的。一旦我们名利双收,又该如何留住它们,而不致使它们如云烟般飘散呢?咱们这回书,讲得就是怎样才能永久地保住名利和富贵的问题。我们先从生活中的小常识说起,这也是老子在本段书开头点出的问题。手拿一个杯子,往里面加水,当水满的时候,我们还不停地往里加,结果会怎样呢?这是三岁的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水满了当然会溢出来。换一个问题:我们拉满弓后,继续用劲拉,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弦被我们拉断了。这两个小问题同出一源,那就是“满招损”,这个道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真是,与实际生活中,我们自身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让我们且看锋利的刀剑,它又尖又锐,锋芒毕露,然而锋刃易卷,再磨再损,不久就会被人放弃,因而老子说越尖锐的东西,越不能长久地保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比喻人生,听起来,似有些消极,但也不违背常理。人生的短暂和草木的转眼枯亡,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我们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就发怵,不禁哀怨日子太过匆匆。有人在短暂的一生里,拼命捞取金钱,试图用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而有的人,一心为出名,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生命。于是人们开始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不惜出卖灵魂,结果是得到的没有付出的代价昂贵,何苦呢?当然,我们不反对采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金钱和名利,但我们必须清楚,人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富贵和名利是分毫都带不走的。老子在这儿,向我们传递的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的道理。这就告诫我们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太露锋芒了,就会遭人羡慕、嫉妒、恨,甚至于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这就是“功遂身退”。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就叫遵循大道。人们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才能达到失也是得、退也是进的境界。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长而不宰。
2022-02-24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9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不争无尤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不争无尤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上一回我们讲到了无私,这一回,咱们说说,怎么做,才能达到无私呢。要说起来啊,这世间最高的德行,就有如水的品德。水,滋润养育着万物,但又不和万物争名夺利,水,来源于众人脚下,埋葬死人的土地里,所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最善之人,在人际交往中,善于为对方考虑;善于深谋远虑;善于以仁心待人;在谈吐上,善于恪守信用;在理政方面,善于治世;在处事方面,善于发挥优势;在决策行动上,善于掌控时机。因此,惟有不争、谦让的美德,方能少有过失。原文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我们知道,人每天都要喝水,来满足身体的需要,离开水,人就无法生存。不光是人,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无色无味,又无状,用什么形状的容器装它,它就呈什么形状。它生性温柔,像一个柔弱无比的少女,羞涩柔韧而又随遇而安。用水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用利斧砍它,它就默默承受,而不会受伤流血;将它无情地抛弃到空中,它会凝成水珠圆润地飘洒到地上,而不会摔得头破血流。这是因为,水,善于变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它遇冷凝结成冰,遇热变成气体,遇水合二为一,遇风翻滚成浪花一朵朵…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美丽和温柔。它虽然看起来很渺小,但它成就了黄河长江的浩瀚,所有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它的特质,无论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它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我们人类恰好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就会有人受伤,甚至亡命。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老子声称,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是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具体地讲,就是心胸要像水,组成的江河湖海一样,宽广无边;要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万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待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为人处世,要重诺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地提到水,为得是强调,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写照和完美表达。他告诫世人,言谈举止要流水行云,循循善诱、悠然洒脱。对于统治者,施政时要像水一样,采取低姿态,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深入人心,要用怀柔政策,以柔克刚,断不能采用强硬措施逼民就范。水是有灵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顺势而为,绝不与人相争,这样既成全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会遭到他人的怨恨和嫉妒。我们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等等。拥有了如水的品格,就能与大道协调一致,就会免去纷争、免去纷扰、免去痛苦、免去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好,今天咱先说到这儿,请您持续关注,下一回,咱们说说,这功遂身退。
2022-02-23
06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8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天长地久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长地久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道德经》里说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啊,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生而且永久,那是因为天地顺应自然而产生,而非单纯为自己的意愿而生的,所以能长生。有德之人,都很谦虚恭谨,遇到好事,往往将自已置身于别人的后面,反而能得到别人的拥戴,居于前列。遇有坏事,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正是因为他不自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个人。古语有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说,人,都是自私的。可自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看到天,高高的悬在我们的头顶,虽然,有时候天也会发怒,会在我们的头顶上电闪雷鸣,但,在大多数的时候,还是晴空万里、温文宽厚的,天,很像是我们的慈父。地,则相反,她甘愿位居人下,胸怀包容万物,默默地承受着众人的践踏甚至粗暴,可,她从不轻易显示自己的威力,她坚韧、勇敢、无畏,就像我们的母亲,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爱,从不奢求回报。前文里,我们提过、天地不仁,天地对我们没有仁爱之情,所以对我们也就没有约束。而,在我们所能观察和理解的范围内,唯有天地是长生不老的,毛主席的诗词中,也有所提及“天亦有情天亦老”,所以,它们无所谓年轻和年老,是永恒的,因而人们常常用"天长地久"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那为何万物都有消亡的一刻,而唯独天地寿命,悠远长久呢?老子提出的观点,就是本回中说的,“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长生不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没有意识、没有思想,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没有生的概念,也就无所谓死了。天地是按照大道的规律运行的,他们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回过头,再看我们人类自己,有德之人往往很谦虚,很恭谨。他们知道什么该为,什么不必为。他们也能摒弃人性中的弱点,那就是自私,做到谦虚退让,与世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表现出众,受人尊重,而居于人先。他们遵循大道的发展规律,不对万物强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就能与大道共生共存。推而言之,我们要想,像天地以及有德的圣人一样,与世长存,那就必得要遵循天道的根本,什么呢?心存无私,要经常想着别人,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幸福快乐的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重。那无私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先从哪里下手呢?好,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内容,在下一回中,我给您说说,不争无尤。
2022-02-22
04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6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天地不仁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地不仁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怎么理解呢?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当成刍草扎成的,用作祭祀祈福的刍狗,统治者无所谓仁爱,把百姓当成刍草扎成的,用作祭祀祈福的刍狗。天地之间,岂不像是个冶金鼓风箱的皮囊吗?中间是空虚的,但不会穷竭,愈鼓动它,风就能愈多地产生出来。与其言多语失,政令繁多,越治越乱,加速国家的瓦解,倒不如,始终保持一个中间虚空的状态。原文中,所谓的“刍狗”,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它的特殊功用: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祭祀,是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刍狗”,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恢复了它本真的意义,不再被人顶礼膜拜,它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被人们遗弃,甚至践踏,最后被当成普通的稻草焚烧了。稻草,之所以会落下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有好恶的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天地本身,是没有情谊可言的,它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物,没有偏好和任何选择。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法抗拒和控制的。它所表现出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物种的灭绝以及若干年后人类的消亡,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绝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怜爱和刻意践踏的情感取向,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结果,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它对万物没有施加恩惠,也没有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万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泽。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称天子,是天地的儿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对百姓施加仁爱,把百姓当成祭祀用的刍狗,这不是不爱惜百姓,相反这是真正的珍惜。怎样理解呢?圣人对百姓不施加仁爱,也不横加干涉,给予一定的自由,这样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恩赐。教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不会破坏大自然之道的无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天下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繁荣昌盛。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没能按照大道的无为而治的原则,而是施予仁爱,自然会对百姓妄加干涉,就会使百姓脱离正确的行为轨道,导致天下大乱。统治者为了安定民心,平息这种混乱的局面,就会很自然地强加自己的意志,比如制定各种刑罚,这样一来,民心不但没有被安定,反而更加骚动不安,农民起义势在必然,结果是民不聊生,统治阶级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这种貌似仁爱的统治策略,不但害己而且害民。橐tuó,就是风箱,它是一种冶金鼓风用的工具,中间是空洞的、虚无的,充满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天地之间是空虚的,恰似一个大风箱,充满了元气的流动。正因为天地的空虚,才会有元气流动其间,而且元气无穷无尽,用之不竭。这元气就是主宰万物的灵气,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越用越灵。我们应该像天地圣人一般,像个大风箱,心里空无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谓空无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于心中,而应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胸怀若谷。心里的容量,像一个大风箱,无穷无尽,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宇宙,心无挂碍;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会因外物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妄下断论。别人的是非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是人,是情感十分丰富的动物,我们有喜怒哀乐,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无所为,也就是真正的无所不为了。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不仅适用于治理国家,成为统治者的制胜法宝,而且适用于我们每个个体,将自己与大道紧密相连,甚至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这是大道的完美境界。好,敬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在下一回,咱们给您说说,这玄牝pìn之门。
2022-02-20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5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象帝之先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象帝之先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道本身是虚无缥缈的,而在运用中,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套路极深啊,它就好像是万物的本原。(它的作用,能够挫掉锋芒,化解纠纷,暂避光芒,混同于尘世。)扑朔迷离,却又无处不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孕育而成的,应当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它就存在了。原文是这样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前文书中,我们对“道”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原文中“道冲”的意思,是说,道,本身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它是一种完全虚空的境界,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因而宇宙间的一切,都被它所容纳和控制。老子曾说,宇宙是分层的,它大到没有边界,小到没有内核。套用科学术语,称作无穷大和无穷小。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所有的物体都统属大道掌控,大道在运作的过程中,永远也不会穷尽,它不会停息也不会损坏,它会永恒地运转下去。它的运转过程,只可意会和感觉,不可言传、触摸和观赏。它远远地躲开我们,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大道无形、无声的特点,我们人类即使穷尽语言,也无法真正地搞清楚它,这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只得用一些贴近的语言来形容它;深邃啊!仿佛是万物的祖宗,宇宙间的万物皆由它而生,它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着一切的一切!清湛幽隐啊!它好像又不存在,其实却真实地存在着!给“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因为我们无法把握它的来龙去脉,它是怎样生成的?何时生成的?来自何处又将何时消亡?谁能说得清楚呢?它好像在万能的上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宇宙万物都是它生成的,就连上帝也不例外。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它什么也不是,却又什么都是。那,我们为何要研究如此抽象、晦涩难懂的问题呢?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言,探讨“道”,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悟透宇宙万物,进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现实地讲,就是能让我们生活得更悠然惬意、舒心幸福。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呢?只有真正理解“道”的人,才会采取顺其自然的处世观,对什么都不强求,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接近大道,甚至与大道合二为一。与大道合二为一是理解道的至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会心气平和,没有忧愁和烦恼,自然生活得幸福美满。好,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的内容,咱们下一回,给您再接着聊聊,这天地不仁。
2022-02-19
04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4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圣人之治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圣人之治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就是说,不崇尚贤才功名,方使百姓不争相效仿。不将奇珍异宝,视为贵重之物,方使民众不去做偷盗的坏事。看不见让人产生欲望的功名利禄,百姓的心,也就不会产生邪恶动乱的念头了。所以得道的统治者,治理政事时,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弱化人民争名夺利的雄心,强健人民的体魄,长此以往,使人民没有投机倒把、钻空子的心思,没有争夺名利的欲念。如此,使那些头脑灵活,心智开化的人,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不敢做坏事了,那么国家也就没有坏的、不好的方面,需要治理了。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所谓的不均和不平等。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阶级也就形成了,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尊贵卑贱的概念。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让被统治者垂涎xián三尺,他们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而不想被人奴役和随便打骂,一心一意想变卑贱为尊贵,变贫穷为富有。这无非是名和利的争夺。一般而言,有地位的人常会吸引富人的目光,他们各取所需,互为利用,就是我们常说的权钱交易。所以,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富有的人一般也都有地位,名和利是相随相伴的。统治者根据人们追名逐利的人性弱点,来实施自己的统治策略,以达到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笼络民心,他们利用名利权势来吸引天下的文才武将,这一举措不仅为自己的统治增加了后备力量,同时,对维护自己的统治大有裨益。这种名利权势的获得,必须经过争夺来实现,这样一来,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再是用来对付统治者了,而是用来做名利之争,正是由于人们忙于争名夺利,统治阶级便可,高枕无忧地睡大觉了。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们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不得不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换个一官半职,而自己却成了效忠帝王的奴仆,这才是统治阶级,实现维护自己统治的真实目的。老子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社会现象,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对社会混乱的根源,做了极力探求,结果发现: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懂“道”,不懂得无为而治。所以,老子才提出要让天下人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欲望,这是心理层面;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这是身体层面。只有这两方面,都能达到完好和平衡,天下人才会安居乐业,才会安守本分地过日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种看似消极的治国方略,却能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好,朋友们,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在下一回中,咱们再给您聊聊,这象帝之先。
2022-02-18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3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美之为美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美之为美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丑,也存在了。都知道了,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恶了。有和无,是相对而生的,难和易,是互相成就的,长和短,也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高和下,是相对而存在的,音节和旋律,是相互和谐的,先和后,是相随且有序的。这些都是恒久不变的。因此,圣人,才会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才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实行德政教化。让万物,自然地产生,自由地发展,而非人为的创造,非强加人为的意志。功业成就了,不据为己有,正是因为,不据为己有,所以也就,不会失去。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刚刚给您解释的,是《道德经》里,关于美丑、难易、长短、高低等等的规律,原文是这样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由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等的,玄而又玄的东西转化或组合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状态之中,而且和其他物体相互依赖,互相转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自身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会面临残酷的竞争,胜利了,我们欣喜若狂,失败了,我们痛苦彷徨。日子,无论您感觉到,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都得一天天地过。即使是,您不愿意过了,除了自杀以外,谁又能阻止太阳的东升西落呢?那位朋友说了,我嫌日子过得太快了,可日子会为我们停留一分一秒吗?那是不会的,这日子,或者换个词说,时间,就像一辆疾驰的快车一样,载着我们向着死亡前进,我们想跳下来,那是徒然无用,白费心机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叫向死而生。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矛盾,我们迷惘、无奈,到头来还不是同样的结局,何苦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呢?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从容不迫,泰然处之呢?这叫什么呢?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宠辱与共。而,痛苦还是存在的,痛苦的缘由,是因为矛盾。矛盾之所以有,是因为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它是一个,由无知到有知,再由有知到矛盾的,一个自然形成过程。矛盾也是有着两面性的,一是好的,一是坏的,可我们的特点,就是只愿意接受好的结果,而不愿接受坏的结果,因而我们才会产生痛苦,我们才会感到迷惘,甚或是悲痛欲绝。这种坏情绪,经常困扰着我们,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里,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而,“道”是无言的,也是无边际的,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万物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却无法对其,加以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地、准确地概括出“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对“道”的认识与领悟,所以我们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到,“道”的无忧愁、无烦恼、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圣人明白“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很是消极,却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能真正地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了,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
2022-02-17
07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2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天地之始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地之始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说,能用言语说明白的,就不是真正永恒的大道。能用文字叫得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永恒的名称。天地万物混沌dun未开,这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后来万物的形成,就是孕育天地的本源。所以常常以万物的原始状态,来探究它的玄妙。常常以万物的本源,来考察它的存在。玄妙和存在,这两种状态,来源是相同的,但名称是不同的,他们共同被理解为,弄不清的深奥门道儿,这门道儿毫无变化的规律可言,但也正因如此,这才是形成世间所有奥妙的根原。《道德经》里的原文,是这样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道德经》的开头,点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道”的真正内涵,就是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的。道,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形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类似于佛经中的释迦摩尼,圣经中的耶和华,古兰经中的真主安拉。提起这道,咱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是,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的。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是所谓的“大道无形”,而,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说是,以文字和言语组合而成的名称。其实,名称,这个概念,严格地说,也是无法准确描述形容“道”的,因为,语言和文字本身,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既不适合用语言,又不适合用文字来描述,那如何才能认识,这道德经中的道呢?我们不得不采用的,就是“有”和“无”这两个概念。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就是说,万物是从“有”中孕育出来的。而,“无”呢?我们理解为没有,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这就叫无中生有。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是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回过头来,我们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道的真正意义,并没有被真正地解释清楚,这是由于“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那老子写这《道德经》,到底要说明什么呢?好,您要预知后事,我有下回分解,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咱下一回,给您再说。
2022-02-16
05 min
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
01崔sir白话说系列之《道德经》开篇总论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开篇总论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崔Sir。从今天起,我给您聊聊这《道德经》,提起这部典籍啊,全书仅有五千多个字,但,却被冠以“万经之王”的赞誉。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也为我们指出了处世的方略。提到这部著作,咱就不得不说说,它这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在唐朝时,他被唐朝的帝王追认为“李姓的始祖”。不仅如此,在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中,也有老子的一席之位。他的这《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之前的一部著作,这怎么理解呢?就是百家争鸣之前,《道德经》就已经成书了,并且,为当时的诸子们,所共同仰慕。这部作品的精华之处,就是运用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这门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那又是怎样深刻的影响呢?简单的说,老子认为,有形,来源于无形,有形又分裂成为,其他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事物之中。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的事物,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不过,提到“道”,咱还得简单啰嗦几句,有关于“德”的内容,《道德经》嘛,光说道,那是不全面的。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原来,上篇是《德经》、下篇为《道经》,不过,后来呢,才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的方法;“德”呢?这儿的德,不是通常认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或者通俗的说就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回过头儿来,我们说,这《道德经》,全书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的宝典。他的思想体系,大体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总结出来,第一个,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嘛。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发展,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个,是“无为”,不折腾嘛,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可不是什么都不做啊,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引出了第三个词,什么呢?“道”,“道”又是什么呢?就是顺应自然本性的根本规律。崔Sir,我将通过,对这部典籍原文的个人理解,进行白话的解读和诠释,当然了,我本人水平也甚是有限,如果,哪里唐突古人?或立场观点有误的话,还望广大的朋友们,能够及时的,给我指出来。帮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一些谬误,能够使大家,包括我在内,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好,各位朋友,咱们闲言少叙,从下一回开始,我给您说说这,道可道,非常道。
2022-02-15
05 min
Off The Agenda Podcast
Resilience | Sir Kenneth Olisa & Sir Charles Bowman - Part 2
Get ready for an insight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episode of Off The Agenda! Sir Charles Bowman is back for part two of his conversation with the legendary British businessman and philanthropist, Sir Kenneth Olisa.Join us as we explore Sir Kenneth's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business leadership, and the incredibl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With his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Sir Kenneth shares his unique insights into what it takes to succeed in business, and how we can all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better and more equitable...
2021-07-19
33 min
Off The Agenda Podcast
Resilience | Sir Kenneth Olisa & Sir Charles Bowman - Part 1
Hold onto your seats for an extraordinary episode of Off The Agenda! Sir Charles Bowman has a captivating conversation with the legendary British businessman and philanthropist, Sir Kenneth Olisa, in the first installment of a two-part series.Join us as we delve into the inspiring story of Sir Kenneth's journey through business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his groundbreaking appointment as the first Black Lord-Lieutenant by Her Majesty the Queen.With his remarkable accomplishments and impressive resume, Sir Kenneth shares his insights and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business...
2021-06-29
22 min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 S1E4
Sir Maestro Chops It Up w/ Special Guests World Famous Artist Elena Bulatova. Sir Maestro & Elena discuss a HUGE Announcement, the arts and more. This program is aimed at giving this generation a voice, intentionally! Dropping jewels of knowledge, laughter and excitement as we elevate another level. ALL NEW .............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Thursdays @ 9am PST/ 12 EST Support the stream: cashapp: @officialremnantv https://streamlabs.com/remnantvnation https://anchor.fm/sir-maestro https://remnantnation.tv
2020-12-18
44 min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 S1E4
Sir Maestro Chops It Up w/ Special Guests World Famous Artist Elena Bulatova. Sir Maestro & Elena discuss a HUGE Announcement, the arts and more. This program is aimed at giving this generation a voice, intentionally! Dropping jewels of knowledge, laughter and excitement as we elevate another level. ALL NEW .............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Thursdays @ 9am PST/ 12 EST Support the stream: cashapp: @officialremnantv https://streamlabs.com/remnantvnation https://anchor.fm/sir-maestro https://remnantnation.tv
2020-12-18
44 min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 S1E4 - Promo ALERT!!!
Sir Maestro Chops It Up w/ Special Guests World Famous Artist Elena Bulatova. Sir Maestro & Elena discuss a HUGE Announcement, the arts and more. This program is aimed at giving this generation a voice, intentionally! Dropping jewels of knowledge, laughter and excitement as we elevate another level. ALL NEW .............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Thursdays @ 9am PST/ 12 EST Support the stream: cashapp: @officialremnantv https://streamlabs.com/remnantvnation https://anchor.fm/sir-maestro remnantnation.tv ...
2020-12-17
00 min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 S1E4 - Promo ALERT!!!
Sir Maestro Chops It Up w/ Special Guests World Famous Artist Elena Bulatova. Sir Maestro & Elena discuss a HUGE Announcement, the arts and more. This program is aimed at giving this generation a voice, intentionally! Dropping jewels of knowledge, laughter and excitement as we elevate another level. ALL NEW ............. 'Sir Maestro Let's Chop It Up', Thursdays @ 9am PST/ 12 EST Support the stream: cashapp: @officialremnantv https://streamlabs.com/remnantvnation https://anchor.fm/sir-maestro remnantnation.tv ...
2020-12-17
00 min
Arthurian Mythia
The Adventures of Sir Lancelot - The Ferocious Fathers
We return to ITV's 1956 series The Adventures of Sir Lancelot where an age old dispute between two families threatens the peace of the realm. King Arthur dispatches the newest Knight of the Roundtable to settle things. Breaking not one but two sieges by himself, Lancelot must use all his cunning and the talents of a boy called Brian to end the fighting. Music: Arthurian Mythia Theme by Invictus Media The Adventures of Sir Lancelot - End Theme, downloaded from Television Tunes. Credits: Sir Hector de Maris...
2019-04-01
29 min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25
31 трек в лучших ремиксах от музыкантов России и СНГ в 95 минутах в стилях Pop & Club House от резидента SWEET BEATS - SIR ART. 00:06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1 03:26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2 06:52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3 09:42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4 13:27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5 17:20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6 21:34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7 25:12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8 28:15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9 30:57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5 (Pop & Club) Track 10 33:49 DJ Sir Art - S...
2018-08-26
1h 34
Arthurian Mythia
The Wedding of Sir Gawain and Dame Ragnell
In which despite tragedy and illness Dame Leslie and Sir Blackwood venture forward to look at the Wedding of Sir Gawain and Dame Ragnell. Internet Links Emily Cheeseman's Kickstarter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emilycheeseman/gawain-and-the-green-knight Sacred Text The Marriage of Sir Gawain http://www.sacred-texts.com/neu/arthur/art132.htm Books and Reference: The Knightly Tales of Sir Gawain by Louis B. Hall The Arthurian Encyclopaedia by Norris J. Lacy Music Opening Music from Heart of Medieval by Butterfly Tea. Downloaded from htt...
2017-04-06
30 min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30 радио хитов в лучших ремиксах в 100 минутах. 00:00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1 02:38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2 05:45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3 09:38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4 12:13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5 15:03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6 18:10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7 21:03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8 24:34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9 27:46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10 30:40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11 33:49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12 37:48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22 Track 13 40:09...
2016-08-09
1h 40
Arthurian Mythia
The Adventures of Sir Lancelot: Knight of the Red Plume
We look into the 1950 Pilot for the Adventures of Sir Lancelot and discuss Myth and origins. Correction: Double cousins are the children of two sets of siblings marrying each other. Music The Adventure of Sir Lancelot (end theme song), downloaded from http://www.televisiontunes.com/Adventures_of_Sir_Lancelot_%28The%29.html Opening music from Heart of Medieval by Butterfly Tea. Downloaded from http://www.last.fm/music/Butterfly+Tea/_/Heart+of+Medieval Record Scratch sound effect downloaded from http://www.freesound.org/people/luffy/sounds/3536/ P...
2016-06-30
41 min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Мегамикс лучших треков за зиму-весну 2016 года от резидентов музыкального лейбла Sweet Beats - SIR ART & TONY SKY. 00:00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1 05:23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2 09:52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3 15:31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4 19:52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5 25:45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6 29:29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7 35:16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8 40:09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9 44:49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WINTER-SPRING MEGAMIX 2016 Track 10 50:13 DJ...
2016-04-27
1h 39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 DJ Tony Sky - Sweet Birthday Mix 2 Years
Мегамикс из летне-осенних хитов 2014 года, посвященных двух летию нашего лейбла. С днем рождения, нас! 1. Ariana Grande - Problem (Deficio Remix) 2. Clean Bandit vs. Micha Moor & Avaro - Kwango Rather Be (Relanium Bootleg) 3. Nicole Scherzinger vs. Bodybangers – Your Love (Sir Art & Tony Sky Mashup) 4. The Prodigy - Voodoo People (Dj Legran & Dj Alex Rosco 2k14 Remix) 5. Oliver Heldens – Koala 6. Dr. Kucho! & Gregor Salto - Cant Stop Playing (Oliver Heldens & Gregor Salto Remix) 7. DMX - Party Up (DJ Niki Remix) 8. Stadiumx, Taylr Renee - Howl At The Moon 9. Daniel Portman - Salsa 10. Ёлка - Нарисуй мне небо (Dj Squeeze Extended Remix) 11. Afrojack & Martin Garrix - Turn Up The Speakers (Original Mix) Spinnin 12. David Guetta & Showtek ft. Vassy vs. Calvin Harris - BAD (Sir Art & Tony Sky Mash-Up) 13. Black Eyed Peas - Mas Que Nada (S.p.l.a.s.h. Remix) 14...
2014-10-02
1h 18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20-ка летних хитов в одном флаконе ;) 00:00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1 02:12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2 03:16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3 06:02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4 09:48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5 11:16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6 13:42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7 17:26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8 21:24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9 25:00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10 27:46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14 Promo Mix Track 11 31:46 DJ Sir Art - Sweet June 20...
2014-08-08
57 min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20ка радийных летних хитов 2014 года. Welcome! 00:00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1 03:22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2 05:32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3 08:42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4 11:13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5 13:40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6 16:52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7 18:36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8 21:49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9 24:48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10 25:50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11 28:17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k 12 32:31 DJ Sir Art - Special For You 19 Trac...
2014-07-04
56 min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 DJ TonySky - NEW YEAR MEGAMIX 2014
Итоговый отчетный микс за 2013 год. Включены все самые лучшие работы за прошедший год. 1. DJ Stylezz - Happy New Year 2014 (Megamix) 2. 5sta Family - Budu S Toboy (Vitalik Vitamin & T'Paul Club Sax RMX) 3. Christina Aguilera - Your Body (Fire Flame & Andy Horizont organic remix) 4. David Guetta feat. Ne-Yo & Akon vs. Steve Aoki & Chris Lake & Tujamo - Play Hard (Sir Art & TonySky Mash-Up) 5. Fly Project vs. DJ Kuba & Neitan - Back In My Life (Sir Art & Vivi.DJ Mash-Up) 6. Пицца - Оружие (DJ Nejtrino & DJ Stranger Remix) 7. Macklemore & Ryan Lewis – Thrift Shop (Funkwell & Wave Rocket Bootleg) 8. Pitbull feat. Ke$ha - Timber 9. Baauer – Harlem Shake (Mike Candys Bootleg Rework) 10. Taylor Swift vs. Albert Kick feat. Jason Rene - I Knew You Were Trouble (Sir Art & TonySky Mashup) 11. Morris Corti and Eugenio...
2013-12-27
1h 21
Sir Art (Sweet Beats)
DJ Sir Art feat. MDT – DRM-September 2013
Нравится слушать музыку? Часто посещаешь концерты и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Любишь танцевать? Журнал DRM- NewsMus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возможность раз в месяц слушать самые хитовые композиции, те треки, которые западают в сердца каждого из нас, прямо здесь, сидя за компьютером. Вы готовы? Мы начинаем! 1. Fly Project - Toca Toca (Dj Alexx Slam Bootleg) 2. Stromae vs. V.Reznikov, Denis First, P.Portnov vs. Vova Bagagge – Papaoutai (Sir Art & TonySky Mash-Up) 3. Edward Maya feat. Vika Jigulina vs. Mazai & Fomin - Mono In Love (Sir Art & TonySky Mash-Up) 4. Major Lazer – Watch Out For This (Bumaye) (Dj Alexx Slam Remix) 5. Manuel Galey - Machine (Relanium Rework) 6. Zedd - Spectrum (DJ DNK Remix) 7. John Newman vs. DJ DNK – Love Me Again (Sir Art & TonySky Mash-Up) 8. Sasha Lopez feat. Radio Killer - Perfect Day (Dj Alexx Slam Bootleg) 9. Kesha vs. Tom Reason - Crazy Kids (Sir Art & TonySky Mash-Up) 10. Selena Gomez - Come & Get It (Bikini DJs & DJ Mad Cat Remix) 11. Follow Your Instinct Feat. Alexandra Stan - Baby, It's Ok (Bodybangers Remix) 12. Alessandro Viale Feat. Vaanya Diva - Goes Deeper (Eddie Mono Club...
2013-10-09
59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