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 for any podcast host, guest or anyone
Showing episodes and shows of

Esther Chu

Shows

VJHemOnc Podcast2025-01-1719 minVJHemOnc Podcast2025-01-1719 minthe Bestsellers Summary2024-12-2304 minOneway Radio - Tĩnh Nguyện Hằng Ngày2024-11-1208 minthe Bestsellers Summary2024-09-0404 minthe Bestsellers Summary2024-06-3006 minWellness Checks2024-06-2540 minWellness Checks2024-06-0934 minWellness Checks2024-05-2654 minWellness Checks2024-05-1247 minWellness Checks2024-04-2846 minWellness Checks2024-04-1437 minWellness Checks2024-03-3135 minWellness Checks2024-03-1748 minthe Bestsellers Summary2024-03-1612 minWellness Checks2024-03-0343 minWellness Checks2024-02-1842 minWellness Checks2024-02-0345 minWellness Checks2024-01-3133 minWellness Checks2024-01-3120 minWellness Checks2024-01-3141 minthe Bestsellers Summary2024-01-2610 minFearless Practice2024-01-2442 minWellness Checks2023-12-1712 min愛、生活、人生系列
愛、生活、人生系列請好好走:善終請好好走:善終     黃軒(台中慈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台中慈濟醫院胸腔腫瘤暨肺癌召集人、連續三年榮獲優良醫師)總是以最大的同理心、最積極的專業與熱情,但又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病患家屬的一位重症醫師。當病患家屬不識字,他以圖卡介紹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內涵為: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時,病人或家屬同意,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當病患家屬執意急救,黃軒冒著被投訴的風險,與對方不放棄地溝通。他總是不吝付出,去緊握每一雙顫抖的雙手,去撫慰在鬼門關,那每一個驚懼的靈魂。他不願見到病床上的悲苦人生,所以他為病患、為家屬、為醫護人員,全力投入搶救,同時考量「善終」。他始終相信:因為愛,在他出生後,才會走好這條路;因為愛,在臨終前,也得讓他好好走完那條路。 黃軒給愛妻訣別的一封信:   正妹,我認識妳時,就如此叫妳了,在我眼底,那才是妳的名字!當日子一天天減少,我抓筆寫字的時間,一天天變少,說話也一天天少時,妳見我完全不說話,妳竟然哭了。妳知道我多麼想和妳說話,分享生活點滴,尤其是那些生死分離的病床故事。有時說得太悲,妳會摀住我的嘴,不願我說下去,妳說,妳不願承擔這些生命的悲苦。但是,妳是無私的,讓我完全投入這些急重症生命的搶救工作。記得醫院剛成立時,人手不足,我已工作好幾天沒回家,妳竟對我說:「你才幾天沒回來而已,那些急重症病患若處理不好,他們是永遠無法回家的……!」我聽了,心好疼,可憐妳一人在家,那幾天是寒流,天氣特別冷。嫁給我,真的讓妳辛苦、委屈了。記得新婚時,由於之前我的假期,都用在外出開會和參加考試,同仁反彈很大,我請太多假了,所以,我們的蜜月假期只有三天。唉,誰叫妳見我一個月,就有勇氣嫁給我,三個月就和我結婚(這些原本是不在我當年的計劃裡),而我們竟又等了一年後,才到馬來西亞公證結婚。 妳知道,如今妳又得再提起勇氣了嗎?嫁給這樣一個急重症醫師,就已經註定我會比妳先走了,我常在高壓下工作,壽命自會減少。儘管我已說過好多遍,但妳始終不信,今天我要吿訴妳,妳一定要相信:「正妹,我一生都感恩妳,因為妳總是體恤,合理化且原諒我一切不好的習氣,甚至我一直疏忽妳對我的等待和期望……   妳等待:我們要有可愛的子女,我沒有給妳。 妳等待:和我坐渡輪遊玩世界,我沒有給妳。 妳期望:我睡覺時能安靜不吵,我沒有如此。 妳期望:可以常常陪妳吃早餐,我沒有如此。 妳卻如此:天天凖備好晩餐。 妳卻如此:常常打好精力湯。 妳卻如此:不埋怨電話找不到我,即使找到了,也都是不同護理人員接電話,因為我正替急重症病患急救中。 妳卻如此:半夜醒來蓋棉被、調空調,擔心我太熱、太冷,又起來趕蚊子。   想起我這一生,搶救很多急重症病患,甚至陪了很多別人的父母親離開人世,但我卻因人在海外,無法陪我僑居地的父母,見最後一面。正妹,我相信妳會是我在人世間看到的最後一個正妹,筆至此,我心底竟充滿了欣慰。臨終前,有正妹陪,哪個男人會說不幸福呢!正妹,妳要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神已經決定好何時帶我走了。請相信我,我是天天和死神在一起,決定病患生死的專家。我和死神,早已是生死至交的好朋友了,只是他有時候壞脾氣發作,會在病患死前,凌遲和延長無效的醫療,使得病患肉體殘破、痛苦萬分。我太了解狀況,已簽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是預防他壞脾氣發作時,最有效的對策。想到如今是正妹一個人在世間,我會不捨得的,若是有人願意對正妹好,代我繼續照顧正妹,我是不反對的。今天,我依舊沒有力氣說話,寫字也中斷好幾次,但我腦海裡,卻還記得我們常玩的遊戲:一邊在路邊走,一邊故意注視對方,直到我們其中一方害羞,受不了時才結束。我相信自己,會在腦海裡、在心中、在夢裡,甚至在另一個世界的角落,依然感性地凝望著妳。謝謝妳,正妹,我愛妳。   PS.此為黃軒醫師想像自己有一天,將離開人世前,寫給結髮妻子的一封信。 善終,不只是為我們摯愛的家人,更是為我們自己。有時候,難以放手或不願放下,讓病人離不開的,反而是家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死亡,當作一件人生大事。放棄急救,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在生命最後的關頭,不再讓生命,受盡人為的摧殘。一般人會準備好退休生活,準備好養老金等,卻都不會準備好自己的善終。真正的善終,應該不只是肉體痛楚的解決,還要包括心中的感受。例如,協助病患完成他的心願,讓他在最後的一段路上,有人陪伴、不孤單。    「好走」的關鍵是讓人「活到死」,而非「死著活」-陳曉蕾《香港好走》。 我有權,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直至死亡。 我有權,保持希望,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接受帶來希望的照顧,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用我自己的方法,表達我面對死亡的感受和情緒。 我有權,參與決定我的護理計劃。 我有權,期望得到持續的醫療及護理照顧,雖然治療目標已經由治癒變為紓緩。 我有權,不孤獨地死亡。 我有權,免於痛楚。 我有權,發問而得到真誠的回應。 我有權,維持我的個人意願,不被其他不同看法的人論斷。 我有權,接受人們關懷、敏感、有知識的照顧,這些人知道我的需要,亦會幫助我面對死亡,感到滿足。 我有權,期望我的遺體得到尊重。 這份「臨終患者人權書」(The Dying Person’s Bill of Rights)是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護理系副教授Amelia Barbus在1975年主持工作坊時的集體創作,也是陳曉蕾《香港好走》開宗明義的提醒:每一個生病的人,不會、不該、也不能因病失去對身體的自主決定權。 一般人只學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工作、賺錢、買房、成家立業,沒有人會去想,當生病的時候,要怎麼去面對。當疾病來時,常措手不及,不但肉體上承受折磨,心理上也對死亡與未知,感到恐懼。有些人不免封閉自我、自怨自艾;有些人卻坦白告訴醫生「不要搞我,讓我舒舒服服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親人能戰勝病魔、好好活著,不願放棄任何一點希望。最慘的香港人,其實是有錢人,他們有能力住很好的醫院、獲得最好的照護,家人會一直安慰病患,不要想太多,有醫生在幫忙,不要談、也不要想,等好起來再說……。然而,病患終究會去世,沒來得及在生前好好討論葬禮、分配遺囑,徒留無法挽回的遺憾,甚至造成家族的意見分歧。     「活到死」,而非「死著活」,正是一個人能否好走的關鍵。二零一四年,溫蒂.蜜雪兒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她曾以為,人生就這樣戛然而止。然而,在與失智症共處的這些年裡,她成了暢銷書作家,瞭解到任何病症都有前、中、後期,臨終也是一樣。善終這件事,不該由別人替你做出決定。      二零一八年,埃絲特.拉姆斯—瓊斯(Esther Ramsay-Jones)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一起去滑雪度假,但在度假期間,她的母親喬伊絲(Joyce),一位退休英語教師,出現了中風的初期症狀。當她和家人從法國趕回來時,醫生發現她的母親,已處於腦瘤末期。埃斯特是一名從事緩和照護的心理學家,儘管對這個家庭來說,她母親的診斷結果,和後來的預後,帶來很大的衝擊,但沒有人比埃絲特更適合替她母親安排善終。埃斯特回憶她母親的話:「我知道沒有我,你們依舊會繼續生活下去。」這顯示了母愛的強大與慷慨。埃斯特回憶說:「我的母親一直想盡可能長壽。我記得她去世後,爸爸在她的一隻鞋裡,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她想做的五件事,第三條是「活到八十五歲,見證每個人的成長。」埃斯特的母親很想一直活下去。她最初的作法是,只要不讓自己陷於一個更糟的局面,就盡可能接受治療。當腫瘤活體組織檢驗,證實是膠質母細胞瘤時,她不想動手術,因為這對她的行動和語言能力有很大的風險,作為一名退休英語教師,她的詞彙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她還是接受化療,稍後還接受緩和性放射治療。不過,在治療十週之後,她發生了轉變:她變得更加堅忍,更加接受自己即將離世的事實,而且她不想讓所有人,陪她一起等待。人們在得知自己是癌末時,通常不會堅持最初的想法。埃絲特的母親,起初一定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盡可能地活著,她不想獨自留下丈夫一人。而且,如果時間充裕,她會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好。埃斯特說:「但媽媽沒有太多時間,因為她在診斷後的四個月內去世。她說她不想舉行葬禮,她想火化。在家中的後花園,有一棵桑樹,她想把骨灰灑在那棵樹的樹根。她希望在臨終時,只有她的直系親屬陪伴在身邊。她一直是姊妹中
2023-12-1017 minLa Experiencia De Ser Tú2023-11-3050 min愛、生活、人生系列
愛、生活、人生系列受寵、疼愛 Being Favored and Loved受寵、疼愛 Being Favored and Loved       舊約聖經<以斯帖記>:以斯帖是個孤兒。父母去世後,以斯帖被好心的堂兄末底改收留了。末底改年紀比她大很多,將她帶回家當女兒撫養<以斯帖記2: 5-7, 15>。一天,波斯帝國澤克西斯王擺設盛宴,以佳餚美酒,款待貴族群臣,席間,他召美麗的王后瓦實提前來。可是,瓦實提正於另一個地方為婦女設宴,不肯前來。這令澤克西斯王非常氣憤,感覺受到羞辱,就問謀臣該如何處罰王后。結果,瓦實提王后被廢。之後,國王的侍從就到全國各地,物色年輕貌美的處女,讓國王從中挑選一個做新王后。這時,末底改的堂妹以斯帖,已經從一個小女孩,長成婷婷玉立的少女了。長大後的以斯帖,是個美女,外表漂亮,惹人喜愛,但智慧以及謙卑的態度,沒有缺少。以斯帖發現,她被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置身於很多少女當中,這些少女是從波斯帝國各地招聚來的。負責照管少女的,是叫希該的官員。接下來的一年裡,她們會接受許多美容護理,包括用香膏按摩身體<以斯帖記2: 8, 12>。這樣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很容易讓少女們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助長她們的驕傲與競爭。以斯帖很低調,希該很喜歡她,對她愛護備至。聖經說:「凡看見以斯帖的人,都很喜愛她。」<以斯帖記2: 9, 15>。當以斯帖謁見國王的時候,她可以向國王索求她需要的東西,但是,除了希該提到的之外,以斯帖別無所求。在波斯宮廷裡,謙卑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聖經說:「國王愛以斯帖勝過愛其他少女。她在國王面前,得蒙恩寵,備受愛護。國王把后冠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以斯帖記2: 17>。      受寵 (Being Favored) 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環境或場合中,得到特別的待遇或關注,這種待遇往往是基於個人的地位、功績或其他因素而給予的。例如,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商業圈中是很有影響力的,因此,他會受到其他人的寵愛和重視。疼愛 (Being Loved) 是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出於對一個人的愛和關心,所給予的特殊關注和照顧。在舊約聖經<以斯帖記>中,以斯帖受國王的寵愛,末底改則是疼愛以斯帖。在這種關係中,疼愛是一種互相的感受,表現為彼此的關懷和愛護。寵愛是對某人特別關注,基於對對方的欣賞、喜愛和依賴,願意給超過尋常對待的愛護和照顧。疼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現,帶來溫暖和幸福,能夠尊重對方的需求和感受,不會過度保護,或干涉對方的自由,是以關懷和支持的方式,幫助對方成長和發展的。      受寵與疼愛,就是寵愛 (Love)。寵愛是一種積極的力量,可建立親密和持久的關係,與關懷、照顧、尊重和支持等連結。然而,要得到別人的寵愛,就要先寵愛自己 (Love Ourselves)。寵愛自己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以自己為出發點的角度,使自己心靈獲得滿足與健康,且不讓周圍的人擔心的表現。現在的我們,處於養尊處優的環境,看待事件,常常很多元。愛自己,就是要活得有尊嚴,很快樂。要愛自己的優點,也要愛自己缺點。要愛自己的脂肪,也要愛自己身體的每個毛孔。每天,我們都要和身體談戀愛,重視我們自己的身體,常常跟身體對話,愛自己身體的每個器官與內在。愛自己,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太多的事情要擔心:家庭、工作及各式各樣的責任等,我們因而總是常常忘記留點時間給自己。所以,寵愛自己,就是要讓自己睡飽一點,喝足一點,跟朋友去聚會,去旅行,去購物,去登山,上健身課程等。去做自己覺得很有趣的事,並享受做事時的每分每秒。      我們要相信寵愛(Believe in Love)。寵愛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寵愛。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被寵愛的。只要我們相信自己是被寵愛的,即使宇宙沒有的愛,都會被我們創造出來。被寵愛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當我們感受到別人對我們的愛與欣賞時,我們會感到自信、快樂和安心。被寵愛的感覺,會激發我們的動力,使我們更有信心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被寵愛的力量,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成功。因為人們會願意與他們欣賞和喜愛的人合作和交往,因而,我們會受到別人的青睞,增加我們的影響力,讓我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成功。然而,被寵愛的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和感激,永遠感謝與記得支持我們的人,永遠保持真誠和誠實,永遠感激不盡。      Bible, The Old Testament, “The Book of Esther”: Esther’s birth name was Hadassah. She was of the tribe of Benjamin and lived during the time Israel was exiled. Tragically, Esther was orphaned at an early age. After her parents died, she was adopted by her cousin, named Mordecai. Mordecai loved Esther dearly and raised her well in the face of dreadful circumstances. Esther lived with Mordecai in Susa City under the rule of King Xerxes of Persia. For a full 180 days, the King displayed the vast wealth of his kingdom and the splendor and glory of his majesty (“Esther” 1:4-5). During the King’s banquet, he summoned his queen to show off her beauty to his guests, but she refused. King Xerxes was infuriated by Queen Vashti. Upon consulting the experts in law and justice, a royal decree was issued: “Let a search be made for beautiful young virgins for the King. Let the King appoint commissioners in every province of his realm to bring all these beautiful young women into the harem at the citadel of Susa. Let them be placed under the care of Hegai, the King’s eunuch,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women; and let beauty treatments be given to them. Then let the young woman who pleases the King be queen instead of Vashti” (“Esther” 2:2-4). Once the edict was declared, they started taking the young virgins. Esther wa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 woman of honor. In his quest for a new queen, the King was dishonoring countless young women, stripping them of their virginity, and casting them aside to the rank of concubine. Although Esther had no control over what was happening to her, she took control of her responses with humility and grace. During the 12 months that Esther was put through the beauty treatments required, it was her character that gained the favor
2023-05-1216 minRARE à l\'écoute2023-03-1312 mi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23-03-031h 20Escape From Plan A2022-10-031h 16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舊事重提|尋找「香港性」:中港「合拍片」的優勢與困境舊事重提|尋找「香港性」:中港「合拍片」的優勢與困境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詭譎子的课程链接:「邊緣與認同: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生產」 在大家都叫嚣着「香港电影已死」的时代里,不可否认的是,以往备受关注的港产片导演纷纷北上,与内地导演和制片公司合作拍摄商业电影或者主旋律电影。这样的「合拍片」甚至在内地的电影市场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有学者指出,如今的主旋律电影,通过香港导演的加盟,将港片的打斗、枪战、警匪等元素结合进来,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主旋律电影沉闷的叙事方式。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合拍片限制了香港导演的创作,更是香港电影的「堕落」。那么,合拍片究竟对中港来说是共赢还是所谓的「堕落」,对更广泛的华语语系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在合拍片里,是否还能保留「香港性」,文化主体性又如何去平衡?在内地的审查制度下,创作的边界又在哪里?政治隐喻还能否大行其道?合拍片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本期我们邀请到几位做电影研究的小伙伴一起聊一聊「合拍片」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发展,并从学术的角度思考合拍片的利弊和对中港电影市场的影响。希望听众朋友们听完这一期讨论之后,再去看合拍片,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时间轴 2:38    定义合拍片 9:00    政策定义的合拍片和观众对合拍片的直观感受之间出现偏差 13:20  不用执着从合拍片里看到以往香港电影的「港味」,而是要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其中的「香港性」 15:23  香港导演将港片的类型元素融入主旋律电影,比如《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和镜头等有何不同 21:50 合拍片发展的简要脉络 24:28 早期的合拍片和时代特征 34:50 合拍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吗? 37:30 主旋律电影难以推向全球市场,香港电影行业的「拿来主义」 对合拍片的影响 40:18 香港新生代导演更关注「香港性」的本土议题,难以接棒合拍片市场,而内地团队已经学习并开始运用港产片的元素和技巧 47:31 合拍片反而刺激新一代香港本土电影对「本土性」议题的关注 50:30  合拍片模式和内地审查制度对香港导演创作的限制 59:20 合拍片中仍有香港导演在努力尝试引入「香港性」,包括政治隐喻 1:12:46 鲁晓鹏对中国/华语电影的跨国范式(Transnational Cinema Paradigm)的界定,以及合拍片对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呢、和更广义上的华语语系电影的意义 1:29:25 合拍片有利有弊,其优势在哪里 1:33:23 现在的香港本土电影,在海外找资金的难度在哪 1:39:14 合拍片的未来想象 本期主播: 梦楚 Warwick 大学文化政策研究MA,前财经记者,现努力做个文化撰稿人 本期嘉宾: 陈思宇 香港中文大學 中国研究MPhil,研究近十年的中国主旋律电影 若杉 香港大學 文化研究MA,四处流浪和创作的独立电影人 华旭 香港中文大學 文化研究MA,關注本土、混雜與邊緣中的權力運作 背景音乐: Opening 《终身美丽》郑秀文+《不能承受的感动》郑秀文 粤语国语混剪(前者为《饮食男女》电影主题曲) Ending 《最可爱的人》张靓颖 (《长津湖》电影主题曲) 书单&参考资料: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97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 黃宗儀:《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台北:聯經,2020。 Victor Fan. Extraterritoriality: Locating Hong Kong Cinema and Media.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Stephen Yiu-wai Chu, Main Melody Films: Hong Kong Directors in Mainland China.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22.(即将出版) 陳嘉銘:“志明與宗師——在北上和南下之間的香港電影合拍片”in 《感/觀日常:跨文化研究讀本》,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14年。 黃愛玲(策劃):《今天文學雜誌》(2012年冬季號總99期:回歸十五年香港電影專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Cheung, Esther M. K, et al. A Companion to Hong Kong Cinema. John Wiley & Sons, Incorporated, 2015. 尹鴻, and 何美. "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 傳播與社會學刊, no. 7 (2009): 傳播與社會學刊, 2009-01-01 (7). 張春曉&劉金平:《港影魔方:轉動文化的六個面向》,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
2022-07-031h 51Universo Underground / Electronic Anatomy2022-06-241h 02Stunna2022-04-142h 59南洋放送局Nanyang Radio Podcast2022-01-2247 min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第三十四期 寻找「香港性」:中港「合拍片」的态势与困境寻找「香港性」:中港「合拍片」的态势与困境 在大家都叫嚣着「香港电影已死」的时代里,不可否认的是,以往备受关注的港产片导演纷纷北上,与内地导演和制片公司合作拍摄商业电影或者主旋律电影。这样的「合拍片」甚至在内地的电影市场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有学者指出,如今的主旋律电影,通过香港导演的加盟,将港片的打斗、枪战、警匪等元素结合进来,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主旋律电影沉闷的叙事方式。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合拍片限制了香港导演的创作,更是香港电影的「堕落」。那么,合拍片究竟对中港来说是共赢还是所谓的「堕落」,对更广泛的华语语系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在合拍片里,是否还能保留「香港性」,文化主体性又如何去平衡?在内地的审查制度下,创作的边界又在哪里?政治隐喻还能否大行其道?合拍片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本期我们邀请到几位做电影研究的小伙伴一起聊一聊「合拍片」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发展,并从学术的角度思考合拍片的利弊和对中港电影市场的影响。希望听众朋友们听完这一期讨论之后,再去看合拍片,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时间轴 2:38 定义合拍片 9:00   政策定义的合拍片和观众对合拍片的直观感受之间出现偏差 13:20  不用执着从合拍片里看到以往香港电影的「港味」,而是要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其中的「香港性」 15:23  香港导演将港片的类型元素融入主旋律电影,比如《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和镜头等有何不同 21:50 合拍片发展的简要脉络 24:28 早期的合拍片和时代特征 34:50 合拍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吗? 37:30 主旋律电影难以推向全球市场,香港电影行业的「拿来主义」 对合拍片的影响 40:18 香港新生代导演更关注「香港性」的本土议题,难以接棒合拍片市场,而内地团队已经学习并开始运用港产片的元素和技巧 47:31 合拍片反而刺激新一代香港本土电影对「本土性」议题的关注 50:30  合拍片模式和内地审查制度对香港导演创作的限制 59:20 合拍片中仍有香港导演在努力尝试引入「香港性」,包括政治隐喻 1:12:46 鲁晓鹏对中国/华语电影的跨国范式(Transnational Cinema Paradigm)的界定,以及合拍片对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呢、和更广义上的华语语系电影的意义 1:29:25 合拍片有利有弊,其优势在哪里 1:33:23 现在的香港本土电影,在海外找资金的难度在哪 1:39:14 合拍片的未来想象 本期主播: 梦楚 Warwick 大学文化政策研究MA,前财经记者,现努力做个文化撰稿人 本期嘉宾: 陈思宇 香港中文大學 中国研究MPhil,研究近十年的中国主旋律电影 若杉 香港大學 文化研究MA,四处流浪和创作的独立电影人 华旭 香港中文大學 文化研究MA,關注本土、混雜與邊緣中的權力運作 背景音乐: Opening 《终身美丽》郑秀文+《不能承受的感动》郑秀文 粤语国语混剪(前者为《饮食男女》电影主题曲) Ending 《最可爱的人》张靓颖 (《长津湖》电影主题曲) 剪辑: 梦楚&诡谲子 书单&参考资料: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97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 黃宗儀:《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台北:聯經,2020。 Victor Fan. Extraterritoriality: Locating Hong Kong Cinema and Media.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Stephen Yiu-wai Chu, Main Melody Films: Hong Kong Directors in Mainland China.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22.(即将出版) 陳嘉銘:“志明與宗師——在北上和南下之間的香港電影合拍片”in 《感/觀日常:跨文化研究讀本》,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14年。 黃愛玲(策劃):《今天文學雜誌》(2012年冬季號總99期:回歸十五年香港電影專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Cheung, Esther M. K, et al. A Companion to Hong Kong Cinema. John Wiley & Sons, Incorporated, 2015. 尹鴻, and 何美. "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 傳播與社會學刊, no. 7 (2009): 傳播與社會學刊, 2009-01-01 (7). 張春曉&劉金平:《港影魔方:轉動文化的六個面向》,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2022-01-141h 51Blog tôi viết, tôi tâm sự2021-10-2012 minThe Steebee Weebee Show2021-08-181h 05The Steebee Weebee Show2021-07-161h 07Poz Vibe Podcast2021-06-2521 minThe Steebee Weebee Show2021-04-231h 03Tête-à-tête avec la science2021-04-221h 46Prevailing Word - Kayode Odulaja2020-06-0707 minCoronaNomics2020-06-0200 minBeyond Her Grind2020-05-2656 minCHU on thoughts2020-05-0847 minCHU on thoughts2020-05-0146 minCHU on thoughts2020-03-2242 minCHU on thoughts2020-03-1345 minCHU on thoughts2020-03-0634 minCHU on thoughts2020-02-2848 minCHU on thoughts2020-02-2155 minCHU on thoughts2020-02-1431 minCHU on thoughts2020-02-0745 minCHU on thoughts2020-01-3144 minCHU on thoughts2020-01-3000 minOnce Upon A Crime2019-11-0548 minThe Mature Gamer Archives2012-03-132h 22MGP - The Mature Gamer Podcast2012-03-132h 22MGP - The Mature Gamer Podcast2012-03-132h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