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 for any podcast host, guest or anyone

Shows

John Paul - Car Doctor Radio Podcast2025-04-0657 minThe Car Doctor Podcast2025-04-0657 minElectrified2024-06-2626 minAmerica on the Road2024-06-1545 minAll-Axis2024-05-2840 minCar Stuff Podcast2024-05-0755 minAutomotive News Canada Podcast2024-04-1214 minAutomotive Insiders2024-03-1416 minCar Stuff Podcast2024-02-1351 minAmerica on the Road2024-01-0646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12-2451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10-3051 minAutomotive News Canada Podcast2023-10-0621 minAutoline After Hours2023-09-2257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09-0452 minAutomotive State of The Union2023-08-1415 minAFSVision2023-08-0101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08-0155 minAFSVision2023-07-1001 minAFSVision2023-07-0601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07-0352 minAutoline After Hours2023-06-301h 08The Car Doctor Podcast2023-06-2556 minAFSVision2023-06-1901 minAFSVision2023-06-1201 minAFSVision2023-06-0501 minAFSVision2023-05-2901 minAFSVision2023-05-2201 minAFSVision2023-05-1501 minAutocar Business2023-05-0929 minAFSVision2023-05-0801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05-0253 minAFSVision2023-05-0101 minAFSVision2023-04-2401 minAutomotive Insiders2023-04-2017 minAFSVision2023-04-1801 minAFSVision2023-04-1801 minAFSVision2023-04-1701 minAFSVision2023-04-1601 minAFSVision2023-04-1501 minAFSVision2023-04-1401 minAFSVision2023-04-1301 minAFSVision2023-04-1201 minAFSVision2023-04-1101 minAFSVision2023-04-1101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03-2054 minAutoline After Hours2023-02-1756 minCar Stuff Podcast2023-01-1653 minAutoline After Hours2023-01-071h 02GT: Garage Talk2022-12-231h 04Automotive News Canada Podcast2022-09-0916 minCar Stuff Podcast2022-09-0254 minAll-Axis2022-08-2252 minCar Stuff Podcast2022-06-2453 minCar Stuff Podcast2022-04-2953 minAutoline This Week2022-04-1226 minAutoline This Week - Video2022-04-1226 minAutomotive News Canada Podcast2022-04-0812 minCar Stuff Podcast2022-03-1854 minCar Stuff Podcast2021-12-2455 minAFSVision2021-11-1007 minRide: The Urban Mobility Podcast2021-11-0345 minAutomotive News Canada Podcast2021-10-2210 minCar Stuff Podcast2021-09-0954 minAutomotive News Canada Podcast2021-09-0313 minAFSVision2021-07-1210 minCar Stuff Podcast2021-07-0253 minAFSVision2021-06-0108 min慢速英语丨每天五分钟收听全世界
慢速英语丨每天五分钟收听全世界20210525【字幕】福特推出电动皮卡F-150**********************音频的原文和翻译,可以在【季冬记事】工众号的历史记录里面找到哦**********************福特推出电动皮卡F-150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推出了其最畅销的电动皮卡F-150。在本周的一次活动上,该公司展出了其最新型号的F-150 Lighting。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介绍这款车时表示,该车型代表了公司的分水岭。他还表示,这也标志着汽车行业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专家表示,福特的目标是利用新车型,与电动卡车市场上的其它公司,尤其是特斯拉和通用汽车展开竞争。这款电动车似乎是在一款颇受欢迎和口碑较好的皮卡基础上为买家提供一种新技术,有利于环境,并节省了燃油成本。这款皮卡将于明年开始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的生产中心生产。福特称,将向该生产中心投资7亿美元,并增加500个新的工作岗位。该公司计划在2022年春季开始销售这些车辆。F-150 Lighting起价接近4万美元,共有4种不同版本。基础款单次充电可行驶370公里。福特表示,F-150电动版的驾驶位和车身尺寸与燃油版相同。而且福特电动汽车最高可获得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扣,因此基础款的价格降至32500美元左右。这远低于F-150燃油版起价37000美元的最低价格。该公司表示,配备远程续航电池组的Lightning高端版的牵引力约为4500公斤。这可以跟许多燃油版的卡车相媲美,但是相较福特强大的V8发动机低大约1350公斤。F-150电动版配备了39厘米的中控屏,以及原本安装燃油发动机的额外储物空间。福特表示,带有扩展电池组的Lightning可以为一个家庭提供最多3天的电力。高端版皮卡的售价可能在6万到9万美元之间。通常,福特在美国F系列卡车的年销量约90万辆。这款车型近40年来一直当选美国最畅销的汽车。在美国各地的建筑工地,F-150皮卡随处可见。福特预计从2023年开始将F-150电动版的年产量提高到4万辆以上。该信息来自于行业研究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专家萨姆·菲奥拉尼的路透社采访内容。相比之下,特斯拉起价39900美元的Cybertruck电动皮卡将于2022年开始批量生产。通用汽车将其首款电动皮卡定义为电动超级卡车(GMC Hummer EV)。它将于2022年秋季投入生产,价格从近8万美元到近10万美元。虽然美国电动汽车销量正在提升,但整体市场份额仍然占比很低。截至今年4月,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大约是10.8万辆,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然而,汽车行业研究机构埃德蒙兹报道称,电动汽车仍只占美国汽车销量的2%。布莱恩·林恩为您播报。
2021-05-2505 minAutoline After Hours2021-05-201h 20Automotive News Canada Podcast2021-04-3014 minAFSVision2021-04-1407 minAFSVision2021-04-1420 minUncovered by WDRB News2021-04-1320 minThe Car Doctor2021-03-2936 minAFSVision2021-03-2208 minCars That Matter2021-03-0834 min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EP15│全球半導體短缺,美、日、德等國都傳出向台灣求援;美國股市近期爆發的「GameStop」之亂,這場「史詩級軋空戰」怎麼回事?一週財經聚焦 一、全球半導體短缺,Bloomberg 以「全球正危險地依賴台灣半導體(The World Is Dangerously Dependent on Taiwan for Semiconductors)」為題,報導全球車用晶片短缺下,包括德國福斯、美國福特及日本Toyota等大廠,都因為沒有晶片被迫停工,美、日、德等國都傳出向台灣求援,看來供應鏈重整效應已經開始發酵,我們要怎麼解讀台灣半導體未來的喜與憂?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Taiwan ministry says TSMC will prioritize auto chips if possible〉(臺灣經濟部部表示,台積電將盡可能優先供貨汽車晶片) 這篇報導引述了經濟部長王美花的說法:台積電將盡量擴增產能,以應付汽車產業的需求。 由於川普採取了壓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政策,全球汽車廠商因為半導體產能緊張,陷入了停工危機。 ●華爾街日報:〈Chips Are in Hot Demand—and That’s a Problem〉(晶片需求激增,那是一個大問題) 智慧型手機以及電動車的需求增加,壓縮了半導體的產能 ●倫敦金融時報:〈Global chip shortage puts car supply chain under the microscope〉(全球晶片短缺,讓汽車供應鏈陷入危機) 關鍵零組件短缺風險,正威脅汽車產業。 分析解讀 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消退,當前的經濟狀況,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消費者角度:日子過得好爽,不工作就有錢拿,政府發的紓困支票剛好拿去炒股票。 政府角度:忘記赤字大印鈔,享受大政府時代。 企業家角度:企業家是最辛苦的,只能在不確定中匍匐前進。 拜登上臺後,馬上簽署了「Buy American」的行政命令,呼籲大家愛用美國貨,引發市場關注。但基本上這原本就應該是《聯邦法》的一部份,到底輿論為何有所擔憂。幾十年來,「買美國貨」其實一直都是美國政府採購法的部份,自 1933 年開始,相關法律就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在購買產品時,必須傾向於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 美國前總統 Calvin Coolidge也曾說:「 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所以,全球所有的經濟活動,尤其在美國,都是經濟決定政治。 由於過去汽車生產商大多採取「即時」(just-in-time)的生產模式,也就是預估銷售數量,盡量減少庫存,且沒有囤積元件的習慣。在去年春天疫情爆發,實施經濟封鎖後,晶片供應商擔心庫存積壓,取消了原計畫在2020年上半年給代工廠的訂單。但報告顯示,全球汽車業的恢復速度比預期快得多,尤其是需要安裝更多晶片的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 與此同時,汽車業的復甦伴隨著「宅經濟」需求的增加,新的Playstation 5和iPhone 12等商品銷售表現樂觀,最終導致了晶片的供不應求。Just in time 證明對付不了Just in case。 晶片的短缺對各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並非一模一樣。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產業經濟學家Stephen Foreman表示:「就對GDP的打擊而言,德國和日本對汽車業的依賴比較重,因此顯得尤為脆弱。然而,美國汽車市場所面臨的衝擊沒有想像中的大,因為美國汽車市場及其供應鏈業務僅佔美國經濟約2%。」 相比之下,韓國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韓國擁有兩家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三星和SK海力士,他們都在加緊生產。 1986年,日本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發生劇烈貿易摩擦,簽訂了《日美半導體協議》(當年的狀況類似現在的美中貿易戰)。當時日本壟斷世界半導體市場,無法忍受的美國利用該協議,片面抬高日本半導體的價格,提高了美國企業的佔有率。美國當時開始致力於半導體的「水準分工」,一反當時半導體產業主流多從設計到製造全由一家企業完成的「垂直整合模式」,而是讓美國廠商專注於上游設計開發,把需要鉅額投資,但附加價值小的生產甩給亞洲企業。 台灣當時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做了適當的事」,明確的切入產業,因此有了今天的台積電和聯電。現在,全球當前能生産尖端半導體的,是台積電、三星電子和英特爾三家企業。但現在英特爾也面臨衰退危機。 不過,要知道IC上下游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大部分,上下游產業緊密整合,是台灣重要的優勢來源。依據相關統計,去年聯發科在設計排名全球第4,日月光和矽品分居封測第1、3,台積電、聯電亦是分居晶圓代工第1、3位。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台灣市占率高達65%,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另外,環球晶在矽晶圓市場居第3位,記憶體有南亞科、旺宏與華邦等大廠,顯示台灣IC產業特別是晶圓製造在全球有著關鍵性的地位。 美國憑藉自己設計的水平分工,推動無工廠的經營,誕生了Qualcomm及NVIDIA等實力企業,但將生産甩給亞洲,結果是分工深化。台積電擁有了出乎意料的實力,如今美國也感到不安,在美中對立下,台積電存在感更加提升,美國現在又開始表示由於安全保障的理由,拼命拉台積電到美國投資,的確相當諷刺。 儘管美國仍在晶片設計上具有主導地位,荷蘭 ASML 則壟斷最好的半導體設備,日本則是關鍵化學、設備主要供應商;但在先進製程上,台積電越來越鞏固自己的領先地位,並幫助台灣建立以台積電為中心的全面上下游產業鏈系統。如日月光是全球頂尖的封裝測試廠,聯發科則成為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晶片製造商。 但要注意的是,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 Michael McCaul 發聲明稿表示,他正與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合作,優先考慮讓《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剩餘條款盡快簽署,成為法律。而去年12月,歐盟17個成員國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未來將投入1450億歐元,在兩到三年內用於「數位轉型」,進行半導體研究投資。中國大陸去年10月發表的五年計畫(至2025年),將資助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科技業1.4兆美元。 現在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庫存處於低水位,在雲端、人工智慧(AI)、遊戲、物聯網(IoT)及全球經濟數位化等長期有利趨勢推動下,未來對晶片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調查機構TrendForce集邦估計,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佔有率,64%會在台灣,其中台積電佔多數。也就是說,台積電一人佔據了全球過半的晶圓代工規模。 不過去年台灣IC出口1225億美元,占出口35.5%,成長率22%,但檢視其出口市場,大陸和香港占61%,成長率近27%,是帶動IC成長的主力。集中度過高是IC產業的風險之一,其次,去年台灣IC進口623億美元,用於內需和封裝測試後再出口,來源包括大陸、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占76%,美、歐占10%;IC進口和出口比值高達50%以上,顯示台灣是亞洲IC產業分工體系的一環,而非獨立於外。 而前年美中貿易戰進入白熱化,川普政府對大陸祭出出口管制貿易措施,凡是使用到美國技術的產品禁止輸往管制黑名單,這暴露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罩門所在,仍有相當程度倚賴外來技術和設備,而在IC設計重要工具軟體,台灣仍是仰賴自外引入。 另外,前年日韓貿易摩擦,日本對南韓就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高純度氟化氫三項IC製程關鍵特用化學品採取抵制,造成南韓半導體產業受重傷。凡此種種,說明了在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台灣仍有許多待努力的重要節點,我們必須注意日本或美國會不會在關鍵零組件上掐我們的脖子。 在美國壓力之下,台積電已不得不前往亞歷桑納州投資設廠。這可能只是開端,未來美國會否繼續採取相關手段影響我國產業,政府必須注意。半導體產業未來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台灣產業存在生態體系強化、研發投入誘因不足、政府科技投入縮減、人才欠缺、下游應用市場狹小等眾多問題。 最重要的是就像AutoForecast Solutions首席執行官Joseph McCabe最近表示:一旦擺脫了Covid-19。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我們將看到的真正顛覆性,就是電動化和區域化發展追求的自主權發展,而稀土可能是下一個戰略發展的重點。台灣絕對要做好準備,趕緊利用現在極大化自己的產業戰略優勢,做好下一個護國神山群的準備,不要過度得意昏了頭。 二、美國股市近期爆發的「GameStop」之亂,散戶狂買遊戲零售連鎖店GameStop(GME)股票,連全球首富Tesla執行長馬斯克都放話參一腳,讓這支股票拼命狂飆。究竟這場「史詩級軋空戰」怎麼回事?這真的是散戶對抗金融機構的聖戰?還是這波金融市場危機隱隱出現的信號?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Everything’s a Joke Until It’s Not〉(每件事都是笑話,直到產生了變化) 社群越來越強勢,為什麼他們可以帶給這個世界意外。 ●華爾街日報:〈The Real Force Driving the GameStop Revolution〉(推動Gamestop革命的真正力量) 過去一週,散戶投資人團結一起讓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走勢,但這是過去數十年累積醞釀的一個爆發 ●經濟學人:財經板塊第四篇〈Retail punters 1, short-sellers 0〉(散戶投資人和做空機構 對賭) 分析解讀 這個世界,什麼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但物極必反永遠不會缺席。 疫情發生以來,這個世界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脫鈎。各國狂印的鈔票好像永遠不用成本,更可怕的是,這波的新股民大部分都是三十歲以下的數位化千禧世代。欲罷不能的股市狂歡加上免費下單的各類數位化app,讓2020年的金融市場成了教訓華爾街精英的試煉場。 是的,川普已經下臺,但它留給這個世界的民粹卻陰
2021-02-0217 minCar Stuff Podcast2021-01-2254 minAFSVision2021-01-1808 minAFSVision2021-01-0411 minAFSVision2020-11-0213 minCars Yeah2020-09-2300 minAFSVision2020-09-2109 minAFSVision2020-09-1407 minAFSVision2020-09-0907 minCar Stuff Podcast2020-09-0451 minAFSVision2020-08-2006 minAFSVision2020-08-1004 min